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2018-08-17 08:05|
教育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脑科学实验室心理健康

文 |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改变和节奏加快,以及包括升学等的压力加剧,使得青少年儿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在我国,大约有3000多万青少年正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途径,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必须解决实践工作中的两大基本问题:如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性,如何协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而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其实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结合我们以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我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Lab-School(实验室-中小学合作体)工作模式,尝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的两大基本问题。

Lab-School工作模式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将高校实验室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为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技术、知识与工具,从而形成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科学价值观、方法论、工具箱与路线图。

以实验室研究成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而这些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汇聚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脑科学、统计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践中重大的理论应用问题。近年来在脑科学、大数据与统计科学领域的技术革新,使得很多之前只是停留在理论与经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设想,变成了具体可落实的工作内容。而教育信息化技术与心理科学理念的结合,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2018年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科学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元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置了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新代码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精准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工具,即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只有与这些学科密切交叉融合,才能真正揭示教育规律。实验室研究专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在研究范式上也进行创新与转型,尤其重视心理健康科学、脑科学、统计科学与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的交叉融合。没有实验室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就不可能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知识。

例如,目前在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非常关注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等行为问题,都认为过度玩网络游戏等行为对孩子是不利的,但是如何界定网络使用的问题,如何发现手机过度使用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如何给出有效干预方案,这些都需要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给出答案。尤其关于手机使用时长与对学生的影响情况的结论,就需要大规模样本采集,结合大数据的追踪分析、脑科学的影像学研究以及心理健康科学等研究的融合,才可能得出手机使用的剂量-效应数理模型(dose-effect relationship)。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线,这些内容都或多或少由经验主义与简单说教代替。所以要加强实验室研究成果的科学输出,形成科研成果的科普工作体系,以确保一线工作的知识与理念的科学性。

Lab-School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实验室等高校智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出、研究组织、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组织实验室与中小学协作攻关研究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的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科学素养与工作技能培训,结合一线工作实际需求,形成科学知识产出,转化为落地实践的研究实践创新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研究制订实验室与中小学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整合完善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科学支撑与技术资源等问题。大力推动“实验室-中小学合作体”的协同创新。以技术创新、知识输出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加强科研机构、实验室平台、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等组织合作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技术创新与科学升级。

协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回答如何协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以往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仅由德育老师或者少数心理老师主抓,并且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课程时间冲突,班主任与学科教师不熟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教育以及学生培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脱节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可能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叫好不叫座,各界都认可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具体落实起来比较困难的状况。

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也绕不开学科教育以及学生学习这一问题。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风险,也都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人际关系等相关联。所以,协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这也是学科教育非常重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阳光的心态以及健康的人格都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为学校回答“五个如何”的关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问题:如何激发学习的动力?如何优化学习的过程?如何处理学习中的关系?如何培养学习的品质以及如何优化学习的结果?并提供心理学知识、工具与干预的科学方法。而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从科学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以及成果凝练等方面,都应该与一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科教师、班主任等紧密合作,从一线实际工作中采集问题以及问题呈现形态,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形成科学成果,构建实验室与中小学工作共同体,重点探讨科学成果如何落地,服务一线教育工作。

例如近年来在学习与认知等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的实验研究中,产生了大量关于如何识别学生学习状态以及影响学习状态的因素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产出,就对学校优化学生学习状态的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由原来的经验性与说教为主的方法,变成了一项校园里的科学实验验证与科学训练干预的教育成果实践。未来如果能够进一步结合学校一线工作中的现场实验研究,结合近年来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就很有可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新型伙伴关系,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为提高学科教育质量提供心理学科的技术支持。实验室在学科学习效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如何设置学科学习与复习,以期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如何评估与培养学科思维等等,这都是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视的问题。美国普杜大学(Purdue University)认知与学习实验室(Cognition and Learning Laboratory)的学者杰弗里·卡皮克(Jeffrey D.Karpicke)博士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通过实验证明重复学习对延迟的回忆(一周后)没有效果,但重复测试(Repeated Testing)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回忆,提取是测试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提取对巩固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验室关于如何更好地学习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涉及记忆、思维、学习动机等多个领域。应该形成实验室科研人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工作小组,将这些实验室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实践一线。而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工作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科教育的人因性因素答疑解惑。青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为教学与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提供评估工具、知识资源与干预方案。例如在中高考前老师与家长都非常关注的学生考试焦虑与考试状态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从实验室研究成果中找到考试情景下学生考试状态波动的评估方法、影响因素与干预方案,从而与学科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一起协同工作,从知识宣讲,数据库建设以及干预方案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持,形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手段,协同解决学科教育的关键问题的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脑科学实验室心理健康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