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难点与对策

2018-08-17 03:26:40李好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1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贸易

李好

摘要:东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优先、重点合作的对象。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峰会召开后,双方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正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自贸区升级版、海洋经济、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因此,“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中的新亮点。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区域稳定和繁荣,因而在与东盟众多方面的合作中,扩大与深化双边经贸合作是关键所在。

2017年9月12日,广西南宁,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 。

1.贸易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在1991年是79.6亿美元,到2016年达到4522亿美元,年均增长19%。1991-2016年这25年期间,中国-东盟双边仅出现过三次负增长。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的十年间,双方平均关税由9.8%降低到0.1%,对各自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这有力地提升了双边贸易自由化水平,推动了贸易规模较大幅度的提高。

2.贸易地位稳步提升。1993-2004年,东盟连续12 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2006年东盟跃居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首次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16年7月,中国已连续7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4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3.贸易结构逐渐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商品逐渐从资源性产品和工业初级产品向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商品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商品上,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电力机械和办公机械等制成品出口迅速增加、初级产品逐步减少,产业内贸易稳步增加。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1991-2013年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额增长快速,从79.6亿美元增长到2928 亿美元,增长了36倍。同时,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持续上升。目前,东盟是中国服务贸易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是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

在旅游方面,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游客来源地。2016年,中国赴泰国游客数量达到923.91万人,同比增长21.1%,位于中国赴东盟各国旅游人数之首。同时,中国对东盟游客的吸引力也在持续上升。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前15位国家中,有6个是东盟国家。2016年,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来华旅游人数均超过百万人次,且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教育方面,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按计划,到2020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将双双超过10万。

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17年5月底,双向投资额累计已超过183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累计实际投资达1080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五国,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石油化工、宾馆、饭店、金融、零售、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同时自中国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东盟就成为了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中国企业投资主要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很多领域,投资形式也从直接投资发展到技术投资、BOT等多种形式。2016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超过90亿,东盟对中国的投资是30亿,中国是其三倍。

目前中国商务部批准成立的23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有5个设立在东盟,分别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其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国罗勇工业园区、越南龙江工业园区在2015年底通过考核进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行列。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計超过1600亿美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将与东盟各国通过促进投资便利化、合作建设跨境经贸区等形式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双边投资发展。

2015年以来,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开工、中老铁路进入实施阶段、中泰铁路项目启动,标志着中国和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额达到2962.7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2040亿美元。双方合作实施了电力、桥梁、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一大批项目,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也相继启动。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在2015年创下827.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从贸易伙伴国别来看,2015年中国除了对马来西亚和老挝有93.1 亿美元和3.2 亿美元的逆差外,对其他东盟成员国均为顺差,其中,中国对越南的顺差达到362.8 亿美元,成为中国对东盟主要的顺差来源。中国与东盟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在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距导致的贸易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结构同质性较高,均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为主的服务贸易结构。据联合国贸发会的统计,运输和旅游两大服务部门贸易的总和占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8.2%,占到东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8.49%。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在服务贸易上的竞争性明显高于互补性,这也是导致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双方合作存在大量非关税壁垒以及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提升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投资硬环境看,部分东盟国家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瓶颈问题,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加大投资。从投资软環境看,中国服务部门领域对外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抑制了东盟一些在服务贸易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的进入。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不多,投资主体之间也缺乏了解和有效的投资规划,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向投资的规模,不利于推进区域产业转移。

尽管中国与东盟已经建成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打造升级版建设,但从自由贸易协定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利用率偏低,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侧重于货物贸易关税的削减,对服务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还存在许多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环境保护等新的领域还有待开发。中国与东盟成员之间的产业链构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打造标志性项目应成为当下的重点工作。东盟作为中国“一带一路”优先合作的对象,与中国有着坚实的经贸合作基础,因而相对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更有可能与中国率先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标志性项目,作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早期收获成果。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中之重,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促进经贸合作的保障。中国与东盟各国要加强协调,深化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双方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各国投资开放,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创新跨境投资方式,把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促进区内各国间投资合作。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新的推力。基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和需求对应,东盟是中国优势产能“走出去”的优先承接地,也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方向。近年中国确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为与东盟国家在产业对接、延伸产业链方面开展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当前中国与东盟都面临着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双边的经贸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追求规模增长的水平上,必须本着集约型增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积极追求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1.大力优化双方贸易结构。首先,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扩大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的同时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发展,以相互依赖去替代相互竞争;其次,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在区域内协调好成员国之间不同层次的产业合作,依据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构建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系统,从而增强彼此之间产业的互补功能,改变简单的互补性贸易结构;最后,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来推动双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2.进一步相互开放服务贸易领域。首先,中国与东盟都应该重视服务贸易在双方经贸合作上起到的创造效应,逐步减少服务业的准入限制、扩大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其次,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对双方服务贸易的引领作用。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参与到相互市场之中,引导中国和东盟的资金、技术、项目、政策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向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领域聚焦;最后,共同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中国与东盟相关方可通过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科技软件园区以及人员互派交流等形式加强合作。

3.更大力度地深化双向投资。首先,加强政府在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在《中国-东盟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及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双边条约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外国投资者在所在国投资和经营时出现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争端纠纷,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营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投资环境;其次,双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并组建中国-东盟区域内优势产业大型跨国集团,逐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跨国公司。最后,鼓励双方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向彼此。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成为双向投资的生力军和主流趋势。

中国需要利用东盟加强RCEP建设的机遇,努力以共同经济利益为纽带、安全利益为依托、命运共同体为依归,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

1.协调推进与其他合作机制的合作。一是东盟2015年年底建成经济共同体,要打通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接轨的通道;二是2016年计划签署“地区全面经济紧密伙伴协定(RCEP)”;三是东亚地区互联互通网络建设规划,使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先行。最后,要参考TPP和TTIP贸易协定的规制,并努力向更高的贸易标准靠拢,为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FTA网络累积新经验。

2.提升自贸区合作层次和水平。一是要通过进一步削减非关税壁垒和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来提升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将合作领域从以贸易为主导逐步扩展到投资、产业、金融、海上和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其中,金融合作是自贸区升级版打造的重点,海上合作是自贸区升级版打造的亮点,而产业合作则是未来自贸区升级版的发展方向。三是深化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把重点转向互联互通建设的合作,制定十年规划,利用好投资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融资机制,建成顺畅的基础设施网络。

3.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利用好中国-东盟中心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借鉴欧洲煤钢同盟的做法,争取以部分产业政策的统一行动为突破口,逐步提高财政、货币、产业、贸易、投资政策的协调程度;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制度化,加强政策协调的约束性,逐步建立起共同应对全球和区域性危机的政策协调体系。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应先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大力构建以公路、铁路、水路、海运与航空为主体的综合通道网络建设,放大通道功能。

2.深化产业合作的互联互通。推进中国与东盟在优势产业领域的跨境产业链,延展合作网络。签署产业投资合作的协议,积极引导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工,鼓励企业相互持股、并购,拓展产业网络合作方面的互联互通。新增或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质检的跨境产业合作园区、投资园区。

3.多舉措提升通关口岸效率。建立中国与东盟统一的物流标准的协调与管理机制,共同推进物流标准化发展,形成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降低双方的贸易成本;中国在继续提升自身口岸通关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应在技术、设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帮助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加强通关信息化建设,尽早在区域内实行无纸化电子报关。中国应尽早对接东盟“单一窗口”,实现通关规则和标准的趋同与协调。

4.丰富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首先,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在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桥梁作用。大力在东南亚推广华文教育以及扶持华文传媒、华人社团。其次,改变传统的海外宣传方式,以国际媒体和专家学者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和真实的中国理念。最后,推进友好城市、友好学校深度教育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留学生的互派工作,要重视为留学生创造接触更广泛、频繁、深入的外在环境。

1.产能合作以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抓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成为中国与东盟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但各合作区所处国家不同,并没有成熟的、通用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因而建议:一是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沟通,进一步完善双边或多边合作和交流机制,争取促成一批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使高水平海外产业园区成为特殊政策的优先实施平台;二是中国政府要执行好服务和扶持的职能,帮助园区建设企业了解和熟悉东道国的有关情况和环境,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指导和必要的建议;三是针对合作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的完善,加大生产性服务的投入,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营一体化。

2.推动合作模式创新,提升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力。一是应当注重加大股权直接投资力度,获取境外资产的所有权或长期经营权,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自然对冲一些周期性风险(例如:汇率、外国政府换届等)。二是应当注重全产业链布局和资源整合,积极发挥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三是应当尽快研究推广融资租赁的合作模式,在中国购买或生产制造大型设备,租赁给外国政府或企业使用,收取设备的使用费,以此来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

3.创新运用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合作。中国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的合作,有条件的项目更多采用BOT、PPP等方式。借鉴国开行在国内设立“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平台公司”的成功经验,发起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由中资公司以美元和人民币投资、相关国家授权企业以矿产资源入股的形式,把相对高收益的资源产业开发与低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回报低、融资难的问题,进而促进产能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以来,中国各省市纷纷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考虑,主动地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跨境经贸往来,从而探索出不同的符合实际的经贸合作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多良好的样板和积极的进展。例如,广西钦州与马来西亚关丹共建产业园,开创了“双国双园”的合作模式;广西还与越南的边境地区推进了跨境经济合作,构建了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三大跨境经济合作区,实行“一区两国、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闭运作”;广西还在印尼设立了沃诺吉利经济贸易合作区,推进区域合作的纵深发展。云南则以缅甸、老挝、越南为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在边境贸易、次区域合作、互联互通等领域与东盟国家有着深度合作。总的来讲,中国应继续鼓励各省市以多种形式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从各个层面纵深推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融合。

当前中国与东盟区域、次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不但提升了区域内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有利于形成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因此,加强区域、次区域经贸合作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

1.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进程。尽管RCEP是由东盟主导的,但中国必须积极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一是有区别、有重点地加强与RCEP各国成员的产业合作,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来延伸RCEP区内的产业链并提升区域价值链水平,以增强优势互补来缩小各自的差距;二是更有智慧地去处理与区域内部分国家的政治关系,一方面加强双边谈判和保持顺畅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强化现有的经济合作机制和平台,通过强化双方的经贸合作、增强双方经济依赖度来改善双边的政治关系。

2.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的经贸合作。澜湄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快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是澜湄合作的核心之一。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大力推进经贸合作,夯实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深化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总的来说应本着互利共赢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与湄公河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有针对性地制定合作规划,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合作、水资源合作、农业和减贫合作等五个方向优先推进。

3.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务实的重要体现,也是集中体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利益的一个区域性经济合作机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跨境协调。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港口为依托,重点设计和建设好泛北部湾区域基础设施网;二是在泛北部湾区域发展海陆空交通的电子运营网络, 采用单一的海关表格和要求, 实行相互认证,提高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水平;三是重点探讨解决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除了依靠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融资平台外,可以适度扩大开放泛北资本开放市场,充分利用基金、债券等融资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4.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加速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一是要启动早期收获计划,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工业园区为主的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合作项目落地,扩大贸易与投资规模,提高开放水平和层次;二是要加强道路网络的建设,尤其是加强中国与边境国家的道路连通以及通往各国重要港口的道路建设;三是进一步密切人文交流以及减贫合作,打造坚实的民意基础。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伙伴(2020年3期)2020-04-14 04:48:35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中国外汇(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22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