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 的存在危机

2018-08-16 08:45
南方周末 2018-08-16
关键词:同理机器数字化

王珏

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最大侵蚀,在于它会创造一种“保持连接而无需培育友谊”的幻觉,结果却是使我们更深地陷入“群体性孤独”的困境中:人们的关系好似通信卫星之间的关系,维持着平行的距离,各自沉溺于各自的网络之中

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二次机器革命的伟大变革之中,如《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所形象描述的,这种变革的核心是“移动比特,不要移动原子”。在许多技术未来学家眼中,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大迁移已然近在指尖,然而人们未必能觉察的是,这场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生存方式跃迁也存在着潜在的巨大危险:人类的存在方式可能会发生根本的颠覆。

人类在世界中的身体性存在似乎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然而许多研究者发现,数字化生存的另一面是身体存在感的丧失。互联网打造了一个抽象、虚拟的空间,虽然人工模拟空间刺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让我们能了解接触不到的信息,但代价却是对触觉、味觉、嗅觉、身体运动等重要感官体验的压制。缺失了这些重要感官线索,世界也不再像往常那样有意义。比如想象看一座冰山,却没有感受到周遭的寒冷,没有呼吸到冰凉干燥的空气,也没有嗅到冰冷海水涩涩的气味;没有这些切身的体验,我们将陷入一种“存在性的贫困”中,既无法感知,也无法行动,仿佛我与世界的联系已经被抽象的信息技术所切断。屏幕上的形象无情地捕获人的注意力,同时将人的视觉活动变成心不在焉的浏览。

被信息技术瓦解的不仅仅是人观看世界的能力,还包括观看他人的能力。各大社交网络鼓励人们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生活,营造出一种自恋的文化气氛。比如分享自拍照就是一种典型自恋的观看,这种观看在想象中是在召唤他人对我的观看。但当目光只是以他人为中介而最终投向自己的时候,无法召唤他人的观看,因为他人的目光同样是自恋的。精神学家发现,分析他人感受和意图的那部分大脑区域由眼神交流所激活,但表情符号并没有这种效果。互联网世界中的“看”与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看”的根本区别在于,眼神交流被取消了。没有眼神交流,就没有他人的切实存在感,以至于难以产生同理心。

同理心不仅使得我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且承载着一种道德能力,一种愿意分担他人的脆弱和痛苦,给予他人陪伴和承诺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的研究发现,时刻在线的生活显著侵蚀了我们的同理心;越沉迷于用机器联系他人,我们越倾向于用对待机器的方式对待人,个体被降格为联系人列表的一部分。当我们越来越熟稔于用群组的方式处理朋友发来的信息时,社交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不是倾听的场所,这里没有为同理心和友谊的培育留下足够的空间。雪莉·特克尔敏锐地把握到,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最大侵蚀,在于它会创造一种“保持连接而无需培育友谊”的幻觉,这种幻觉会鼓励我们用通信技术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但结果却是使我们更深地陷入“群体性孤独”的困境中:人们的关系好似通信卫星之间的关系,维持着平行的距离,各自沉溺于各自的网络之中。

无论是在知觉能力上体会到的“存在性贫困”,还是在人际关系上体会到的“群体性孤独”,就其哲学意义而言,揭示的都是信息时代主体丧失了在世界中的身体性存在,并见证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预见性警告:“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距离都在缩小……电视机达到了对一切可能的遥远距离的消除的极顶。电视机很快就会渗透并且控制整个交往联系机关”,但消除了距离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接近,相反,无间距摧毁了一切真实的差异,从而将现代主体的虚无主义处境推向了极致,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表达,达到了人在大地上无家可归状态的极致。

互联网是一种典型的无间距技术,互联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即时可达的“无摩擦”状态,但无限选择的代价却是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关注自己当下所在的地方,越来越疏离于身边的人和物。对有限的身体而言,这种无限就是囚笼,计算机激发的那种无限控制的渴求(期待瞬间地和同时地获得一切)会侵蚀我们在世界中存在的根基,即,与其他存在者、其他人的相互依赖的、相互生发的本质联系。互联网技术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直接互动,这些互动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但现在却被数字化生存的抽象性所掩盖。人类同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联系起来,代价却是使我们丧失深层的存在体验,疏离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实际生活世界。如何唤回深层的存在感,是信息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

笔者并非复古论者,毕竟新技术的浪潮无可阻拦。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数字化生存所蕴含的严峻问题,必须将技术的使用与对生活世界的参与结合起来。如果未来我们注定会栖居在一个人与机器、现实与虚拟混杂的空间,那么我们应该遵循的行动标准,既不是单纯属人的,也不是单纯机器的,而是人与机器、技术之间相互激发、成长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新技术产品设计理应考虑到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需求:它应当提供更丰富、更具弹性地体验世界的框架,并帮助使用者与世界和其他主体建立本真生存意义上的共鸣。

(作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同理机器数字化
机器狗
机器狗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老来更明同理心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避免同理心耗竭
神奇的独眼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