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卢梭儿童阅读教育主张

2018-08-16 09:23苗双双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卢梭阅读推广

苗双双

摘 要: 近年来,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得如火如荼,然而阅读推广界却缺乏对儿童阅读应在其生命历程中地位的考量。对此,许多教育者提出不同的主张。卢梭作为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反对在儿童时期进行理智教育。审视他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教育主张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特殊背景,正确地理解其局限性和启示意义,有利于打开我们看待阅读推广工作的新视角。

关键词: 卢梭 儿童阅读教育 阅读推广

一、理论基础:天赋自由

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持“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主张,并在其虚构教育小说《爱弥儿》的第二卷与第三卷中论述了他对于理智教育的看法,从中可窥见他的基于自然赋予的自由的阅读教育主张。

卢梭是启蒙时代的群星之一,与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共同为反抗教会奴役人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发声。“自由”是他极为珍视的价值观念。“人生而自由”[1]。他儿童阅读教育主张的理论基础和预设,是人天赋的自由权利。因此,教育的第一法则是遵从自然的秩序,保障儿童的自由。他认为,获得快乐、规避痛苦的自由,是自然赋予儿童的权利。社会制度一切矛盾产生的原因中的两种隶属:物的隶属、人的隶属两种关系中,無损于自由的只有物的隶属。儿童在处于儿童的自然状态下,其体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心智方面仍处于理智睡眠时期,因而人的隶属关系对于儿童的自由来说更具危害。这一阶段的教育是需要保障的,首先就是“使孩子只依赖于物”,而远离人的隶属关系。在这里他认为“体格的发展是真正的幸福”。自然,这一时期,纯粹的感官教育就成了主导。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教育保障的儿童自由规避的痛苦,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卢梭极力反对在儿童时期进行阅读教育,甚至爱弥儿“在12岁之前还不知道书本是什么东西”。

二、阅读教育主张:消极教育

(一)阅读教育基本观点

在儿童阶段,“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卢梭把它作为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他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理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缪见”。“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因此,承载着复杂观念和关系的阅读活动为卢梭所反对,书本也被赶到爱弥儿根本触及不到的地方,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兴趣必须来源于切身利益的需要。

(二)教育实践

卢梭的阅读教育主张可分为两个阶段论述:儿童阶段及少年阶段,分别体现在《爱弥儿》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在这两个阶段中,他都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他的教育被称为“消极教育”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消极”一词仅限于在有损儿童心灵自由的一切事务上,如学习术语、谱系,而在培养儿童热爱真理、热诚坦率的“成人”活动中,卢梭永远是立场鲜明、坚定积极的。

1.儿童阶段(2岁—12岁)

(1)不进行包括阅读活动在内的理性教育。卢梭认为善恶观念是对儿童完全无益的知识。这与当时流行的洛克的理性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他反对读书,尤其是在洛克教育体系中,读“所常阅读,借以练习和改进其阅读能力的《圣经》”、“背诵祷词、教义和十诫”[2]等行为。他抨击说:“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具体来说,他反对理性教育,表现在反对寓言的教育,反对术语、谱系、地理、年代、语言的科学。

(2)虽然卢梭极力反对过早的理性教育,但他不是反对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知识的自发欲望。在这一方面,他重视实践,而非唠唠叨叨的清规格言。如同罗贝尔园主种豆子的纷争,用一年的功夫培养爱弥儿诚实的品质和教会他不损害他人的原则;用周密的安排驯服孩子的意志,而非身体。

2.少年阶段(12岁—15岁)

(1)这一时期,卢梭反对一些华而不实的学科,不接触有关道德秩序和社会习惯,即使进行理智教育,对于爱弥儿的阅读活动,他也基于自然需要排除一切他认为无异于幸福的知识的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只有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

(2)卢梭认为他的艺术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使他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他在能够刺激爱弥儿求知欲的行动上是积极关注的。

三、重新审视:观念化真理的局限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有其天才之处,但有偏激之见。我们须将其放在特定背景中,重新审视其思想的产生原因、真正指向及局限性,切不可生搬硬套、断章取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自然主义教育主张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继16、17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后,18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需求愈演愈烈的时期。《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正是产生于反对封建教育制度,建立宣扬人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新教育的需要,将爱弥儿——实际是受封建教育压迫的、抽象死啃书本、听命教会、受宗教信条束缚的儿童——培养成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书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儿童时期的理智教育,但其根本不在反对知识与真理,而是反对将读书与学习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成为人”的手段,以及抽象无用的知识学习。

卢梭的阅读教育思想带有他鲜明的自然教育的特色。它以自然秩序为起点,在当时以宗教教义背诵和阐释为中心的教育现实中,更新了人们的儿童观。但是,他的思想有着历史局限性。受他及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陷入乡村败坏、革命酝酿、观念盛行危机的18世纪的瑞士德语区进行了教育实践,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教育主张。在对卢梭思想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其的反思与纵深,裴斯泰洛奇建立了以拯救危机为目的,以母爱父道为人性基点,以感觉印象为作用机制,以心手脑结合为培养方式,以数形名为教学体系,以手工劳动为职业训练[3]的教育图景。比较与分析两者的异同,有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卢梭的阅读教育主张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两者的共同之处都以自然秩序为基础,重视儿童生长秩序在教育中的地位,将感官的发展作为完整人能力的必要条件;从教育的发生场域看,两者都主张以家庭塑造学校教育,实际上,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深受观念化真理的启发。

裴斯泰洛齐并未止于此,他的实践是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纵深,是将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时代的观念化真理化为可行性实践的过程。

1.对于“自然”理解上的纵深。卢梭认为自然皆善,人为终恶,而在对政教结构和民情风俗互动下的整体性危机有所认识后,裴斯泰洛齐对人性论有不同的见解。他在看到自然在教育中基础地位的同时,更意识到“自然并非自然秩序,更是人生在世被给予的局限性,是教育的真实起点”[4]。因此,自然状态仍带有动物性的恶,放纵自由存在风险。导致后者将母子之间的自然纽带作为其教育的宗教與情感基础,保障一切教育的合理性。

2.对于教育目的实现上的纵深。卢梭教育的起点是自然化人,终点是使人自然化。其中人的教育的作用是遵从自然秩序。但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的任务不只是接收客观自然给予的模糊印象,更要将其上升为清晰概念,从而服务于整体性,发展人类内在能力,使人走向道德状态,成为道德人。教育不是服务于自然秩序,而是建立起人的内心秩序,较卢梭赋予了教育更多的积极意义。

3.教育方式的纵深:卢梭家庭教育的方式带有强烈的空想经验性质。理念化的指导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种种危机与冲突,并给予操作性指导。裴斯泰洛齐将教育心理学化与机制化通过编写教材,将学习过程分为数、形、名各阶段,将心手脑结合,实行要素教育,建立一种教育机制,以使将自身儿童心智、环境和他人交往协调起来。他的教育机制化主张使得初等教育得以广泛推行,使普通父母与平民都能成为教育担纲者。

四、启示:谋求可控与不可控的平衡

卢梭认为,儿童接受教育的来源有三种:自然、事和人。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加以控制的。良好的教育中三者不能相互冲突。在开展阅读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明了哪些问题是我们可控的,而哪些是不可控的,即:不应该控制,也没有能力控制的。

儿童的冲动与本能是不可控的。对此,我们应该扩大阅读概念的内涵,满足儿童自然的身体自由的需要。儿童阶段,活泼好动,有对周围事物、世界亲身探究的欲望,是自然赋予的身体发展的自由。我们应该扩大阅读概念的内涵,带领孩子在实践中读世界这本大书,而不应仅仅将儿童的身体囚禁在三尺桌旁。亲近自然,应该是给孩子上的第一课。在阅读世界中,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冲动和探讨关联的好奇。

在阅读教育活动可控因素中,我们应持积极的态度。

1.把阅读欲望作为目的,而非阅读本身作为目的。纯粹将读书作为一种手段,为读书而读书,非但无任何益处,还会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尤其是应试背景下的阅读教育,更要避免将读书作为一种任务和工作的倾向,培养对真理的热爱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2.重实用性,反对抽象的道德秩序和社会习惯的书籍。辨别是非不是小孩子需要做的事,因为它涉及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各种观念。学习它们,若仅是为了成为“老态龙钟”的博士,赢得他人的称赞,则是目光短视的表现。

3.读物的选择需遵守一定的次序。就像卢梭将爱弥儿想象在一个岛上生活,从而渐次学了有关他接触的所有事物的科学后,有了联想的能力、整体的视野和发展其爱好的条件。系统的读物是激发、满足儿童好奇心真正需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8-149.

[3][4]林斯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图景——从《林哈德和葛笃德》切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01):66-88,189.

[5]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猜你喜欢
卢梭阅读推广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研究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