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平衡,民营经济走出尴尬期

2018-08-16 06:49张玮
新民周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服务业实体浙江

张玮

制造业未来会有很大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定会继续下降,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现在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未来10到15年,它会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制造业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

提起浙江民营经济,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是吉利汽车李书福,或是娃哈哈的宗庆后?

2016年末,浙江两大经济巨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一番“虚”“实”之争迅速引起舆论关注。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过去15年,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2002年到2017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从5346亿元上升到近3.4万亿元,年均增长13.1%。目前,民营经济在浙江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56789”——创造了浙江省56%的税收、65%的生产总值、77%的外贸出口、80%的就业岗位、90%的新增就业。

产业转型升级,浙江民企到了新的转折路口,“虚”“实”之间如何平衡,是摆在浙江民营经济面前新的课题。

“虚”“实”都不放

2016年11月,在科技盛会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未来30年人类将迎来五大变革: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一个月后,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主持人抛出问题:应如何看待这五大变革?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我认为除了新技术以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马云又不从事实体经济。”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2017年初浙商座谈会后,两位经济巨头互相握手,这一动作被看做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拥,握手瞬间的照片被多个媒体报道。同年6月,娃哈哈加入无人便利店风口,同深兰科技签订“3年10万元,10年百万台”的无人商店协议,总金额近百亿元。2017年11月18日,娃哈哈30周年庆典上,娃哈哈宣布与蚂蚁金服达成联合营销合作。

在《对话》节目中,宗庆后认为造成中国实体经济寒冬的因素,第一是高税费,第二是虚拟经济过火,第三是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而马云则在“2016民营资本投资江苏大会暨江苏省浙江商会成立十周年大会”上表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是对立关系。

2017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醒参会人员,要正确认识“实体经济”的内涵:“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仅仅是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网店是“新经济”,但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实际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同年3月,《人民日报》在《浙江实体经济正质变》中指出:浙江外贸稳步提升与浙江实体经济发生质变大有关系,浙江近年打出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已收实效。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集团去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

在这场争论中,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被定义为“新实体经济”,其中,究竟何为“实体经济”,何为“虚拟经济”还比较模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6月29日在“金融创新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虚实之争”。周其仁认为“虚”和“实”在现实中是一体的,可以从古典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来理解。

《新民周刊》询问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应如何理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时,史晋川教授表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格来讲并不是经济学术语。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只说能不能给社会大众提供效用,应该说服务业部门、金融部门等所有部门都是必要的,且应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良性互动关系。只要结构是平衡的,正常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需要。”

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部分民营企业“脱实向虚”,“浙商跑路”“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一触即发,曾经一天之内九个老板跑路。据当时央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56.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其市场规模达到11亿元。”庞大的民间借贷成本导致非理性的全民借贷狂潮。约占40%的资金期模没有进入生产投资领域,而是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此后,温州“金改”6年,建立了“政府牵头、监管督促、银行帮扶、行业自律、企业自救”的风险防控和化解体系。温州市不良贷款率已从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后最高的4.68%降至目前的1.9%,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已连续4年实现“双降”。

史晋川指出:“要让服务业部门、金融部门,为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等部门服务,不要在自己部门形成一个圈子,不断增值,不断投机。”

目前,虛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发展“八大万亿”产业是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口号。在这八大万亿产业当中,既有高端装备制造这样的制造业门类,也有金融等产业。浙江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地方金融打造集聚平台,加快创新、打响品牌、做大做强。在金融、互联网等产业服务下,实体经济更加富有活力。

政府做该做的事

20世纪初,“浙江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的急先锋和主力军,物美价廉的“浙江制造”一路杀进全球市场,其数量之巨、势头之猛,堪称波涛汹涌。但当时的“浙江制造”保持两个“基本不变”:以中小企业为主基本不变;以传统产业为主基本不变。

但此后几年,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次贷危机等因素持续影响着浙江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浙江制造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外开放,同时对国际市场依赖非常大,技术创新的软肋暴露,中低端浙江制造产能过剩。

浙江审时度势,打出一套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等壮士断腕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打造“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大平台”;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发力.不遗余力,扶持新实体经济。这套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使得浙江实体经济正实现“凤凰涅槃”——由“低小散”变为“高精尖”,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从“低小散”到“高精尖”,从块状经济到特色小镇,从传统产业到互联网经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厘清。

在浙江改革开放史上,“什么才是正确的政府行为”的探索贯穿始终。在计划经济嬗变为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政府力量满腔热情地意图主导改革,而民间力量崛起于体制的高墙之外并不可遏制地影响改革的磨合期,政府的“有为”与“无为”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胡宏伟在《中国模范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纪录》中介绍了“温州模式”中温州市政府的探索。

温州市行业商会,作为一种民间力量,与温州地方政府努力寻找科学合理的行为定位形成了良性互动——将许多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市场化的中介组织去办,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8年7月6日,温州市行业协会(商会)质量共治推进会上,全市58家行业协会(商会)共同发布“质量共治倡议书”。在温州质量发展进程中,随处可见行业协会的身影,目前已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主推、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格局。

史晋川认为,在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政府主要有“两只手”,一是搭建平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二是在外部冲击较大的时候,危难时刻伸手扶一把。

以“特色小镇”为例,浙江省政府做服务创新,为企业创新搭建了万马奔腾的转型升级政策平台。“特色小镇”构成了全省范围的“创新大平台”。产业集群、块状模式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典型特征,有利于集聚要素资源、发挥溢出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是产业集群、块状模式的高端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最多跑一次”即企业和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情况下,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的全过程一次上门或零上门。

2017年1月-8月,浙江企业投资项目平均审批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从221天缩短到104天,提速一倍以上。剔除企业投资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提速的贡献率占一半左右。

前不久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中,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全面推广。

数字经济领风骚

2018年1月25日,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该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五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就。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4.8:48.9:46.3调整为3.9:43.4:52.7,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转型升级”成为浙江制造业近十年的关键词。

浙江建华集团便是代表。近年,其研发生产的节能(Low-E)玻璃镀膜材料,填补了化学气相沉积法二甲基二氯化锡的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而其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共同创建的宁波中科建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也与多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合作,开发石墨烯新材料、新型环保节能油品抗磨剂产品等多个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如今,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已延伸至东南亚、欧美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打造混合所有制新型科研机构;投资千亿,瞄准前沿科技的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浙江以新技术推动智能制造与企业的转型升级。

史晋川表示:“浙江经济从2016年开始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制造业未来会有很大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定会继续下降,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现在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未来10到15年,它会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制造业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

在浙江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省长袁家军同时指出面对下个五年,浙江将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此,浙江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全面实施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计划、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形成實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之江实验室的引领作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平台作用、高等院校的支撑作用。浙江将聚焦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2018年上半年,浙江省GDP增长7.6%,经济稳步向好。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核心产业增加值2348亿元,同比增长16.4%(现价计算),占GDP的9.1%,有力推进了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增长贡献较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市场信心的持续攀升,2018年以来,浙江民营经济活力继续增强,民营经济这一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地位日益突显。

猜你喜欢
服务业实体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