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滚起来的花灯
说到灯展、花灯、灯谜,我们都不陌生。年纪稍大点儿的人,小时多玩过“滚铁环”,也就是用一个带弯钩的长柄,推着自制的铁环滚来滚去,呛啷呛啷,煞是快乐。回忆起来,其实是“极为无聊的快乐”,但那时玩具极少,这“滚铁环”便是我们最得意的娱乐项目。谁的铁环粗大,谁能玩出新花样,自然会享受到更多的荣耀,深受小伙伴们羡慕。
清明节后几天,我应邀去湖南长沙,原想感知茶乡的春色,结果在长沙县双江镇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双江人将花灯和“滚铁环”合二为一,制成独特的“滚灯车”,既能像铁环那样推着跑,也能使花灯在跑动中转悠,跑得越快,转得越欢,让人大开眼界。
提起长沙,难免要想起岳麓书院的那幅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我所探访的长沙县以绿茶名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长沙铁色即今安化茶,因为在历史上,安化曾隶属长沙郡。
如今的双江人,除了制茶,还将昔年的“滚灯车”从历史尘埃里挖掘出来,让我们得以看到这具献给皇家灯会的礼物。2007年,“滚灯车”被列入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双江文化公园,我们一行碰到“滚灯车”的表演传承人吴乐华老师。吴老师年愈七旬,精神矍铄,是双江村文化站的老站长。“滚灯车”就是他经过多年寻觅,拜访多位民间工匠,亲手制作、恢复如初,成为节庆庙会上的一道民俗风情。
我们先到双江文化馆,走进摆满“滚灯车”的房间。同行的几位迫不及待,拿起“滚灯车”就推,结果不得要领,东倒西歪。吴老师指点,要将手腕放灵活,转“8”字才会滚得欢。果然,大家便在房间里滚将起来,觉得还不过瘾,又拿到院子里跑。只见人语喧哗,彩灯旋转,方方圆圆,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童年。
错失争雄机会
明朝永乐年间,“滚灯车”诞生了。刚开始只是在庙会祭祀等活动中有它的身影,在游行或进香时进行表演,有点像北方社火中的灯笼舞。相传朱元璋在湖南击破元朝军队,双江战乱和瘟疫盛行,导致这里荒无人烟。一群以姓吴、饶、罗、代为主的江西人迁徙到双江镇赤马村定居,这批人就是现代双江人的祖先。他们把家乡的江西车子加以改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滚灯车”,并且拿到双江赤马殿庙会上表演,吸引众多乡邻前来猎奇。
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起,赐节假十日。”皇帝要与民同乐,举办观灯节,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纷纷制作各种花灯,争相到京城展示自己的手艺。双江人也不例外,带上经过他们反复研究制作出来的“新概念滚灯车”,准备赴京参展。
可惜,天不遂人愿,京城路途遥远,艺人们在过江时遇到风浪,因为“滚灯车”灯架由竹篾制成,灯笼由彩纸糊成,灯车极为脆弱。“滚灯车”半路被损坏,错失到京城争雄的机会。所以,当年的“永乐观灯”并没有双江“滚灯车”的身影,但它却在双江地区完好流传了下来。六百多年间,双江的各种节庆和集会上都能看到“滚灯车”的身影。
多种工艺造就的灯车
“滚灯车”总共由灯把、中心柱、木轮、木轴和灯架底坐板、内灯笼、蜡烛座、外灯架等八小件组成,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简单说来,首先在灯把上固定好木轮,木轮上面放置灯架底坐板,灯架底坐板上放六棱或八棱彩灯。彩灯分为内外两灯:内灯用六个八方形竹篾架围成,糊上描有花鸟虫鱼彩纸,显得吉祥喜庆;外灯架用彩纸花边包上。一架“滚灯车”包含了木工、纸扎、民間彩绘等工艺,是木工与农村纸扎艺人共同完成的杰作。表演时,在灯内点一支红烛,整个“滚灯车”顿时红火透亮。人们推着灯车跑起来,木轮摩擦木板旋转,上面的整个花灯就跟着旋转起来。如果几个人一起滚灯车,配上套路舞步和锣鼓音乐,载歌载舞,就变成了集体表演节目。
滚灯车表演既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集体表演,用锣、鼓、笛子作伴奏,演奏《送春归》、《梅花歌》等曲牌。单人表演时,人们推着灯车转“8”字;集体表演就像传统武术一样,同样有相应的固定套路与技法,如“三星高照”、“太极转圆”、“玉女穿梭”、“鱼跃龙门”等。
“滚灯车”外表看似方,而滚起来却是圆,所以,“滚灯车”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每逢过年过节,往往都是爷爷牵着孙子推滚灯,不仅老幼开心,还意味着家庭日子红火、合家幸福。
从明朝“滚”到现代的灯车能否继续“滚”到未来?
滚灯车的制作和表演,由不同的家族来承担,当代制作“滚灯车”的传承人是罗忠华,舞技套路的当代传人是吴乐华。除了是大型庙会、闹元宵时的必备节目,“滚灯车”也走进了校园,成为了双江中学的校本课程,融进了广播体操,“滚灯车”得以新的方式继续发扬光大。
但“滚灯车”的前景依然让吴老师十分忧虑,他说尽管“滚灯车”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但能否世代传承,这是个未知之数。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许多班社已经消失了。双江“滚灯车”,从明朝“滚”到现代,又能否继续“滚”到未来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