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技术用于脑胶质瘤患者外科手术时对麻醉的影响

2018-08-16 05:35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河南南阳473009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切除率胶质瘤体积

1.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河南 南阳 473009)

2.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9)

赵 方1 银 瑞2

脑胶质瘤也称为脑干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37%~52%,外科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方案,而术中精确定位手术部位,有效切除瘤体是提高手术质量关键[1]。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intraoperative MRI,iMRI)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中重要的辅助技术,不仅可精确引导手术进程,精确手术定位,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若术中发现残留,可继续进行肿瘤切除,目前已在成人、未成年人脑胶质瘤神经外科手术中开展应用[2]。但同时MRI对机体及周围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磁场较强时会产生感应电效应,血液在磁场中也产生电动力,组织中出现感应电流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因此MRI技术的应用也给麻醉管理带来新要求及挑战[3]。本文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50例,分析术中应用MRI技术对其麻醉及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4]中脑胶质瘤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均接受外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2)能配合完成所需检查及评估;(3)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重度颅高压状态及有MRI禁忌症者;(2)体质指数>30kg/m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循环系统疾病者;(3)长期服用镇静及镇痛药物者;(4)难以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及治疗。依据术中是否使用MRI技术将其分为研究组(应用MRI技术行幕上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n=50)、对照组(行颅内肿瘤常规手术治疗,n=100),研究组中男30例,20例;年龄36~50岁,平均(43.21±4.67)岁;脑胶质瘤级别:高级23例,低级27例,对照组中男61例,39例;年龄34~53岁,平均(43.25±4.64)岁;脑胶质瘤级别:高级48例,低级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在入室后常规开放上肢外周静脉通路,经桡动脉穿刺置管,应用MAGLIFE C PLUS监护仪(美国库勒公司提供)连续监测患者有创血压、无创血压、心电图(ECG)、HR、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m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3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气管内插管后连接磁兼容麻醉机(Datex-ohmeda,Aestiva/5 MRI,USA)行机械通气,参数设定:氧流量2L/min,FiO2 60%,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5次/min,呼吸比1∶2,维持呼气末CO2分压在30~35mmHg。麻醉维持:行静吸复合麻醉,静脉用药:持续泵注丙泊酚5~7mg/kg·h,瑞芬太尼3~12μg/kg·h,微量泵应用德国贝朗输液泵(型号MRI-spacestation German)。研究组术中应用德国西门子高场强3.0T可移动式悬吊超导磁体(型号MAGNETOM verio)核磁设备行MRI扫描,若术者认为瘤体已切完或因切除的部分肿瘤接近重要功能区则以MRI纠正脑漂移,进行术中MRI扫描;若完全切除且未见血肿、脑积水则手术结束,若病变未完全切除,可进一步借助MRI找出残留肿瘤,标记后继续手术,直至全切或术者满意为止,手术开始约30~40min按需追加顺阿曲库铵0.075~0.1mg/kg,吸入用药选择七氟烷,吸入浓度1~2%,保证MRI过程中绝对制动,此外术中注意减少手术切口暴露,控制冲洗液量,同时根据患者体温检测结果实时调节室温,减少无菌单覆盖及抗胆碱药物使用,避免体温升高过快。待患者手术进行至人工硬脑膜修补完毕时停止七氟烷吸入,加入氧流量至4L/min,并追加顺阿曲库铵;待外科医生缝皮内时停止丙泊酚输注,缝皮完毕停止瑞芬太尼输注;待患者自主呼吸、咳呛与吞咽反射恢复、呼唤可睁眼、并能简单遵嘱活动,拔出气管导管,面罩吸氧2L/min,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往麻醉恢复室继续观察。对照组术中行颅内肿瘤常规手术,不使用MRI技术,其他处理均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2)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段(T0、T1、T2、T3、T4、T5、T6)MAP、HR变化;(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肿瘤体积、切除体积、肿瘤切除率,术前及术后影像医师小组成员均行1.5T MRI评估病变是否已完全切除,以iPLAN软件勾画病变区域,计算肿瘤体积,切除体积=(术前体积-术后体积),肿瘤切除率=切除体积/术前体积×100%;(4)记录术后3d内并发症,主要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困难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连续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比较研究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2.2 手术不同时段MRP、HR变化比较研究组T2~T6时段MAP较T0时明显增加,T2~T5时段HR高于T0时,对照组T4时MAP、T3~T4时HR高于同组T0时(P<0.05),且研究组T2~T6时段MAP、T2~T5时段HR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手术不同时段MRP、HR变化比较

2.3 肿瘤体积、切除率比较研究组术后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而切除体积、肿瘤切除率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肿瘤体积、切除率比较

2.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后3d研究组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困难各2例、1例、2例,对照组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困难各3例、3例、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5/50)、8.00%(8/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11,P>0.05)。

2.5 典型病例见图1-6。

图1-6 患者男,43岁,病理证实高级脑胶质瘤。图1-2分别示术前MRI轴位、冠状位扫描结果;图3-4分别示术中MRI轴位、冠状位扫描结果;图5-6分别示术后2个月复查颅脑MRI平扫轴位T1序列与增强扫描结果。

3 讨 论

脑胶质瘤多为慢性起病,呈进行性加重,脑胶质瘤中恶性胶质瘤超过75%者为高级别胶质瘤,低于75%者为低级别胶质瘤,前者可能出现中脑的红核震颤、发作性昏迷,一旦确诊需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及相关干预措施[5]。脑胶质瘤呈侵袭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边界较难区分,手术完全切除困难,常规开颅手术仅依靠术者经验判断肿瘤边界,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较多,因此相对于传统主观判断方式来说,术中影像可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信息,是术中质量控制较好手段[6]。术中MRI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应用磁共振造影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流动力改变,术中提供颅内成像,从固定磁体向可移动磁体,从低场强到高场强,从结构影像到功能影像,可用于研究大脑皮层活动,成为微侵袭外科最为关注的一个技术创新领域[7-8]。在提高诊断定位效果同时,MRI尤其是超高场强MRI的应用也对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术中MRI扫描影响患者术中状态,甚至影响麻醉及手术的开展[9],但既往研究大多报道了MRI技术辅助脑部手术对手术切除效果的影响,关于MRI技术对患者麻醉状态的影响研究较少[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术中应用MRI技术后,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施小娇[11]的研究结果相近,因此MRI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外科手术中,可能需要较长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这可能与围术期需要一次或多次MRI扫描有关,但术中使用的是静吸复合麻醉方式,有起效快、无术中知晓、麻醉镇痛及可用MAC值表示麻醉深度等优点,术中按需追加顺阿曲库铵0.075~0.1mg/kg,吸入1%~2%七氟烷,保证MRI过程中绝对制动,仍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上述施小娇的研究也显示MRI扫描后HR较麻醉诱导后明显增快,同时MRI扫描后15min开始至手术结束患者体温升高明显,本研究中研究组在T2~T6时段MAP、T2~T5时段HR均高于对照组,这与上述报道结果相近,因此术中应用MRI术中可能引起患者较大血流动力学波动,长时间麻醉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同时血液是人体较好的电导体,在静息或高场强环境中均会产生一定电势,组织中也会出现感应电流,血管周围感应电流引起外周神经及肌肉兴奋,当感应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引起心脏活动,因而可在MRI扫描后可观察到MAP、HR发生较大变化,故建议在采用MRI辅助技术前应明确患者是否有心脏疾病,麻醉医师也需了解磁兼容设备的抗磁性能,并在术中加强心电监护,减少相关风险。此外本研究中常规检测未见体温发生明显变化,这与上述研究不同,考虑与术中采取的调节手术室温度,适当减少无菌单覆盖及使用抗胆碱药物,控制冲洗液量、术中避免了手术切口暴露等措施有关。在手术效果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而切除体积、肿瘤切除率大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d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这与孙国臣等[12]、崔焕喜[13]的研究结果相近,因此MRI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手术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该技术在术中可提示肿瘤与重要纤维束的毗邻关系,通过皮质纤维束形态改变判断肿瘤级别、设计手术路径可准确定位、明确脑胶质瘤界限,在保护神经功能同时最大限度切除高、低级别胶质瘤瘤体,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有效避免病人术后出现永久性功能损伤,改善预后,虽然随手术时间延长,患者体温调控、水电解质平衡及麻醉药物代谢都会产生影响,增加了术中管理困难及风险,此时麻醉医生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肿瘤全切率是风险与成功并存,因此还需团队协作精神[14]。

综上所述,MRI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外科手术中,可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但可能延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增加血流动力学波动,对其麻醉效果有一定影响,术中应密切监测其MAP、HR等变化,加强麻醉管理。

猜你喜欢
切除率胶质瘤体积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骨形成蛋白- 4 在人类胶质瘤中的研究现状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谁的体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