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岱房庵广济祖师信仰探析

2018-08-16 11:17:34刘莉宁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广济南靖县祖师

刘莉宁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广济祖师,又称三平祖师,俗姓杨,敕号为广济禅师。三平祖师信仰属佛教俗神崇拜,于漳州地区具有重要影响。位于平和县文峰镇境内的主庙三平寺,常年香火旺盛,信众广布,遍及闽南各地乃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社会影响十分广泛。广济祖师信仰自唐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以三平寺为中心并向外分灵扩散的体系。据《三平祖师分灵录》中所列,仅漳州地区供奉三平祖师公的庙宇数达近170座(含配祀),数量居于漳州市民间信仰庙宇数前列。然而纵观目前国内研究,对广济祖师信仰的研究仍不全面,研究重点多集中于主庙三平寺,而对其余分灵子庙的关注较少,余下研究仍有较大的前进空间。

岱房庵,原称大房庵,地处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大房村,为远近闻名的闽南古刹。其历史悠久,主要由三座大殿组成,中殿主祀广济祖师,两旁侧殿供奉佛祖、观音等佛教诸神,现存建筑结构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明清风格,庵内碑刻楹联众多,文化研究价值丰富,并于2005年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南靖全县现存四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庙宇之一,在广济祖师众分灵子庙中具有突出代表性。目前学界对岱房庵的关注主要局限于其旅游价值、文化考古等方面,侧重基本介绍,缺少立足于祖师公信仰的深入探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梳理岱房庵广济祖师(下文简称祖师公)信仰的由来、发展、传播、现状等问题,盼以此充实丰富广济祖师信仰的整体研究体系。

一、信仰的历史发展

据《南靖县志》记载:“岱房庵址在今靖城镇大房村,始建于北宋年间。”据现任管委会人员介绍,岱房庵现右殿实为原旧址,最早为简陋的观音亭,后迎入祖师公后扩建至现如今的三殿,因此在探究岱房庵祖师公信仰兴起问题时需与庙宇的起始建造时间加以区分,二者不可直接等同。

关于岱房庵祖师公的记载,虽地方文献语焉不详,但仍可结合庵内现存的众多碑刻楹联勾勒大体的时间图景。这些文字的写作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大多作于明、清、民国三个时段,多为歌颂祖师公事迹及记录岱房庵重要历史事件而作,因此可作为反观信仰发展的参照信息。基于此,笔者将岱房庵祖师公信仰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信仰的兴起

乾隆年间的《南靖县志》为现存最早记录岱房庵祖师公的官方文献,其中记载:“明宣德年间因迎师像祈雨,过浮山总大坪社,遂止不去,乡人筑寺祀之。遇旱向像前乞筊,可则拥像绕境,呼雨无不应者 。”相关内容同样于庵内现存碑刻《岱房庵记》中有所体现:

“传说明宣德年间(1426~1435),漳属各地久旱不雨,众念三平寺广济祖师灵应,南靖乡人恭请祖师像出巡,六月十六日抵达靖城岱埔,祈雨灵验。各地民众于是纷纷前往朝圣。祖师像因此未还三平寺,三平寺住僧和当地信众前来要求把祖师像归还寺院。岂知祖师显灵,神轿抬像都抬不起,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后人连续三次卜之杯珓,祖师神示,愿留驻房山分镇开基。”

综合传说及方志所述,可得以下基本信息:岱房庵祖师公于明宣德年间自三平寺而来,信众初为南靖乡人,因满足地方民众祈雨需求留存此地。据前人研究指出,“明清时期,三平寺开始出现分灵。在福建现存的79座主祀三平祖师的庙宇中,除三平寺外,有确切始建年代记载的最早也迟至明宣德年间。”因此可知岱房庵应为顺应三平寺分灵潮而生,且为最早受其影响的分灵子庙之一。元至治二年(1322),析龙溪、漳浦、龙岩三县交界地域设置南胜县,县治位于今平和南胜。至正十六年(1356),南胜县治迁往兰陵(今靖城),县名更为南靖。明宣德年间,南靖、平和尚合属一县,因此在祖师公信仰出现集中分灵潮之时,身处县治所在地的岱房庵自然最早获得香火传入的可能性。同时,身为县治的靖城镇人口密度大,农业发展需求旺盛,因而祖师公祈雨灵验一事势必于祈盼风调雨顺的靖城民众尤其是在农民乡人群体中造成极大影响,促使信仰认同的产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岱房庵祖师公信仰的兴起是受外部三平寺分灵趋势及内部身为县治所在地方环境二者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正常、合理的子庙分化。

(二)信仰的兴盛

岱房庵祖师公信仰的兴盛始于清代,如表1所示,该时期较明代具有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此时多有捐赠、重修记录,且作于此时的匾额、楹联数量最多,内容集中反映了祖师公灵验之事,可见此时的岱房庵已是一个相对活跃热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仰场所。同时,这些匾额楹联字体多样,其中不乏知漳府事、刑部官员等为官者提笔留字,表明了此时信众群体的组成更加多元,已由明代的普通乡人群体扩展至地方精英阶层。

表1:清代岱房庵主要事件表

清代南靖县经济发展迅猛,人口集聚增长,已发展成为漳州人口密度仅次于龙溪、海澄的人口大县,至乾隆四年(1739),南靖县人口数已在全省各县中居于第八位,人口密度近五倍于平和(明正德十二年置县)。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昌盛,民间信仰活动也深受影响趋于活跃,信众数量随之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清代大房村科举中试者频出,许多为官者常返乡拜谒,这也改变了岱房庵的信众组成,增添了其中知识分子的比重。与此同时,相较于明代,清代广济祖师信仰于闽南地区的传播范围也呈扩大之势 ,“除了明代时候的南靖、平和、龙溪外,漳浦、长泰、龙岩、永定等地也出现了三平祖师庙宇的记录。”而南靖县东与龙溪县交界,西与龙岩、永定交界,南接平和,恰好处于广济祖师信仰传播区域的中心地段,人流量大,许多香客很可能因过路此地顺道前来岱房庵慕名敬拜。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处九龙江西溪下游、地势低洼的靖城镇饱受水患灾害的威胁,以明清尤甚,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几次特大水灾均发生于清末光绪年间,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闽南地方百姓常寻求神明的庇佑,信仰呈现现实性及功利性。清代恰为广济祖师信仰向俗神化方向加快发展的时期,“从深度上讲,表现在内涵的扩展。在当时很多信徒眼里,三平祖师已不再是禅学上有所造诣的禅师,而是能满足他们‘祷者往辄应’的菩萨。”作为在本地区早有声望的岱房庵祖师公此时期理所应当被靖城百姓视为主要的精神寄托,承担庇佑地方生产生活的职能,信仰自然随之愈发旺盛。因此,清代岱房庵祖师公信仰的兴盛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环境造就下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三)信仰的衰落及重兴

相较于清代文献碑刻数量众多的特点,民国初期有关岱房庵记录寥寥,祖师公信仰似乎由兴盛转而进入一个衰落时期,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可为这一推测提供佐证。清末以来,系列战乱持续不断,势必造成社会的动荡,文化发展的中断。民国二十七年(1938),南靖县治由靖城镇迁往邻镇山城镇,其中地处山城镇中心地区的祖师庙同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三平祖师分灵录》中介绍,山城祖师庙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史悠久,为三平寺的分院,由三平寺僧主持院务,历清朝至民国,禋祀日隆。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发生转移的影响下,势必造成部分信众资源由岱房庵流向同样颇受瞩目的祖师庙。因此在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所在地区失去中心地位、邻镇山城祖师庙发起势均力敌“对抗”三重因素挑战下,岱房庵祖师公信仰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受到冲击,面临衰落的可能性。

民国后期至建国前期,随着战乱的结束,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岱房庵也重新迎来适宜的发展环境,祖师公信仰出现重兴之势,主要表现如下。据文献记载:“民国三十三年(1944),岱房庵重修大殿,由庵主持信士邱慧光、黄德斌两人特倡重修,芗江信士刘甘霖为此盛世撰志为记。”此记录较上一次有确切时间记载的清末已过近百年,表明了岱房庵在历经一段长时间后又重新回到信众的视野。同时,此时期岱房庵祖师公传说出现新的主题,在前期祈雨灵验的基础上增加治病救人的职能。据芗城区岳口街德进庙《重兴德进庙东岳庙记略》记载:“公元1946年,岳口一带鼠疫横行,危及生灵,众闻岱房庵广济祖师法大,请祖师镇煞,法术施处,解厄消灾,众感祖师神威,分灵请祖师入庙。”此传说也指出祖师公施以影响之大以致最后分灵立庙的结果,表明了岱房庵自身独立发展出现新的趋向,这都直接证实了信仰出现重兴之势。

二、信仰的空间传播

依文献记载及现任管委会人员介绍,岱房庵历史上存在着祖师公香火向外传播的现象,传播地区主要集中在大房村周边村社、漳州市区、南靖本县以及龙海市中邻近靖城镇的部分乡镇,多数村社至今依然与岱房庵保有联系,其中以表2所列村社最为突出,每年定由村社统一牵头,组织进香团体前来岱房庵拜谒。该传统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今已成为一种较为稳定、代代相传的行为模式。在进香仪式中通常把村社中的祖师公神像一同请来,盼通过与岱房庵的直接接触增强本村社神明的神圣性和灵验性。

表2:岱房庵主要交往村社

岱房庵祖师公信仰的对外传播深受多种人文地理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综合形成一种推力,推动着信仰的空间发展,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一)区位条件

靖城镇原为南靖县治所在,自元至正十六年(1356)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止,历时580年,长时间居于南靖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同时因邻近经济发达的漳州城区,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相较之下南靖县其余乡镇多处交通不便的内陆山区,经济较为发展落后,文化发展较为贫瘠,因此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占据优势的县治靖城镇更易对龙山镇等内陆山镇产生强烈的引力,拉动信仰向中心地区的追寻。

同时,如前文所述,南靖县与龙溪县、平和县、龙岩市三地交界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清代成为推动信仰兴盛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后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交通水平的提升,靖城镇地理位置优越性得到越发突显。今日,自大房村向东驱车至漳州城区车程不过二十分钟,另有靖程线、靖城大道、省道207线等公路可直通颜厝、九湖、榜山等镇。庙际活动的开展关乎时间、经济、交通,相较于地处内陆山区、路程较远的三平寺,地方民众更乐于选择距离较近、路程花费较少、历史悠久的岱房庵加强联系,因此前人指出,岱房庵地理位置的突出特点甚至可对三平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此外,榜山、颜厝、九湖、漳州城区等地与靖城镇同处九龙江西溪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人口密集,农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必将产生相似的信仰需求,加上早期九龙江西溪下游水运繁忙,水路交通的合力更加有助于一个九龙江西溪沿岸祖师公信仰社区的产生。

(二)民间传说

“民间信仰为神明传说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神明传说的广泛流传反过来又促进民间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岱房庵中有关祖师公来历、灵验行迹的种种传说同样为信仰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于如下两方面:

其一,传说突出了祖师公信仰的独特性。岱房庵祖师公来历传说中记载道:“因南靖久旱,南靖乡人恭请祖师像出巡,六月十六日抵达靖城岱埔,祈雨灵验。各地民众于是纷纷前往朝圣,祖师像因此未还三平寺……”广济祖师信仰虽于闽南地区的发展历经百年,有开枝散叶之貌,分灵子庙已逾百间,但多数子庙中的香火属“刈香”而来,神像也为后期信众雕刻,真正与三平寺同根同源者并不多见,相较之下,供奉神像原属主庙三平寺的岱房庵显得尤为特别,其信仰理所应当被视为灵验之最,在向外的传播中占据优势地位,自然赢得更广的信众资源。如现固定前来岱房庵进香的村社中,多数村社历史上并非存在与岱房庵的直接接触,常年以往的进香活动实则源于对岱房庵正统性的认可,是一种尊崇权威性信仰心理的表达和实践。

其二,强化了祖师公信仰的神圣性,其中以祈雨、治病类传说最为突出。以传说《乾隆漳人祈雨灵异记》为例,其中记载:

“乾隆年间,漳域久旱,众人祈雨,法力俱穷,十分忧虞。适祖师巡漳州,道经府衙,太守闻之问何事,众言因旱祈雨……惟家长是夜有梦祖师批示等勿惊,明日午刻天上起黑云一片,嘱众等在外跪祷上苍,自有大雨下降,届时黑云布满天空,大雨倾盆……是以立谕府门放爆三声,并即盛礼叩送祖师出署。继又亲诣岱房庵登牌,文云:‘甘雨崇恩’。”

该传说内容极具神幻色彩,对祖师公祈雨职能着力突显,有趣的是,在颜厝镇洪坂社西观音庙传说中同样存在相似情节的叙述。据文献记载:“有一年漳州大旱,龙溪县长请遍民间求雨灵验的神明前往漳州城求雨,但滴雨未降,后经人推荐,县长亲自出面抬请洪坂的观音求雨,观音佛祖至漳州城不久,天降甘霖,漳城百姓感念不已,于是县长欣然挥毫写下‘慈力护生’匾予以表彰。”据此推测,岱房庵祖师公府衙求雨的传说不排除为后期民众依据喜爱的故事情节主观创作,但无论真实性与否,显灵之说点明了祖师公祈雨方面的神圣职能,势必在以农业为主的九龙江沿岸村社中产生信仰认同,推动前往岱房庵进香行为的产生。而民国时期祖师公于岳口街驱除瘟疫的传说强化了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能,并成为了这一代居民的“家族记忆”。家族内的老人常有感于祖师公灵验之功,为期盼儿孙后代平安健康、无病无灾,常求后人牢记祖师公治病美谈,并要求诉诸于行动,这也使其后岳口街常年以来的进香活动得到稳定的传承。

(三)村社因素

岱房庵祖师公信仰于大房村辖内各社及其周边的天口、草前、古湖、径里等村均有传播之势,每年吸引朝拜者无数。这其中人口往来、文化风俗、宗族力量等因素合力形成了一种“村社力量”,是推动信仰于村社间传播的几类重要因素。

首先,宗族因素主要体现在推动村社间的联结。岱房庵的历次重修、捐赠离不开个人力量的广泛参与,这其中也存在着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行为。现存碑刻《重修大房庵铜钟佛室》,立于清同治九年桂月,长120厘米、宽120厘米、厚10米,其中对此次捐赠的村社情况有所记录:“草湖店社捐银二两一钱。古店社捐银二两二钱。南行社捐银九钱。东苑美社捐银一两。寨内社捐银一两四钱。东乾社捐银二大元。径口社捐银一两一钱。东洋社捐银一两。金峰社捐银一两。长林美社捐银一元。下坡社捐银一元……”。

上述可见,此次捐赠的村社分布特点突出,以大房村(东苑美社、寨内社、东乾社、径口社、东洋社、田中社、下坡社、长林美社属)、草前村(古店社、南行社、草湖店社属)为主,村内各社均积极参与。据《南靖县志》记载,草前、大房二村颇具渊源,南靖县部分谢氏由安溪县迁入,主居地之一为靖城镇草前南行社,派下分居大房,因此据此推测,此次同治年间大房、草前二村突出的捐资行为,很可能是谢氏宗族影响作用下一次联合的集体行为,往后通过宗族的搭桥,祖师公信仰自大房村走向周边村社也就更具便捷性。而此次捐资中又大房村为重,辖内各社基本存有记录。据村民介绍,大房谢氏主要聚居于岱房庵周边村社,祖师公明宣德年间祖师公祈雨灵验一事对以农业种植为生的谢氏一族意义重大,族人感其灵验世代虔诚敬奉,遂祖师公信仰后也演化成为共同的家族信仰,岱房庵也既而成为本族公共信仰空间。在谢氏一族家族故事中存在着不少与岱房庵有关的趣闻,如相传当年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路经谢氏家庙宝树堂,未遵循武官下马步行的规定,在途经不久后马便倒地身亡,黄仕简对此深感震惊,前往岱房庵祭拜并题字“道力宏深”,从中可见谢氏族人早已将岱房庵同家庙视为联系的整体。现如今,谢氏族人向外村社迁居者众多,虽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但因族内祭拜氛围早已潜移默化,信仰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向外活动的过程中也自发捎上祖师公香火,成为推动信仰向外村扩散的主要力量。

除宗族因素外,流行于村社间、约定俗成的文化风俗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靖城镇自古以来崇佛氛围浓厚,历史上存有如安福寺、西坪寺、清水庵、云顶庵、云溪岩寺、田边庵等佛教寺庙,虽不少后已被损毁,但靖城本地民间佛教活动依旧活跃。广济祖师信仰虽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向佛教俗神的转变,带上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但岱房庵依旧是本地崇佛者主要信仰场所,尤其是往后岱房庵获得更多资金收入得以修缮两旁侧殿,迎来弥勒佛、观音佛祖、释迦牟尼佛等佛教诸神,其作为佛教中心场所的地位得到更有力的强化,越来越多的崇佛者汇集如此,在频繁的交流活动中必将带动祖师公信仰的传播。与宗族因素作用不同的是,崇佛风气下的香火传播,具有随缘、自发、不受约束的特点,因而更容易突破不同宗族、不同村社的边界,在更广的空间内施以影响。

三、信仰的当代现状

据管委会人员介绍,因行政区划不同,加上自身独立发展的成型,现如今岱房庵已减少每年前往三平寺进香次数,但庙会活动依旧与三平寺无异,活动的时间主要有:农历正月初六日义中禅师出家日,六月初六义中禅师圆寂日,十一月初六日义中禅师出生日等,且在奉祀的礼仪程序、祭品、人员配置等方面严格参照三平寺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交流的活跃,三平寺香火分灵的范围也呈扩大之势,在此情形下,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岱房庵通过同主庙保持一致的努力,强化本庵祖师公信仰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增强信众的认同,避免信众的流失,得以在与众分灵子庙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一)转变职能方向

如今新落成的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靖城新区为靖城镇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大房村所处位置属漳州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在今日越发突显,并且成为新兴的投资宝地,农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得到改变。在时代经济变化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大房村民开始外出务工或从事自主经营,这也导致信仰的诉求发生变化,前来岱房庵朝拜的信众不仅有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者,更有求婚姻、工作、家庭、学业顺利者众多,在此情形下,一方面岱房庵努力保持仪式方面的稳定巩固信仰的权威性,而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迎合时代的需求于合理的范围内做着转变,丰富祖师公职能,争取更广的信众资源。

例如,三平寺的签诗共有七十五首,每一首共有四联,岱房庵取每首每联首字串联汇编而成一种咒语:“南无机投石巩,派接灵山。九层岩上鬼神欣,百丈波心蛇虎伏。神工运宝,愿求弥山。慈光直射九重天,惠日永临三千界。毛公侍卫,檀信皈依。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坪开山,广济祖师。菩萨摩词萨。”并将其应用于日常仪式、做法等场合,因从前祈雨仪式较为频繁,因此此咒语也另得名《祈雨歌》。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农业转型,适用于祈雨仪式的次数越来越少,《祈雨歌》也另于其他方面寻求新的应用。如现购入新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不少靖城本地乃至周边县市车主于新车到手之际选择至岱房庵举行“净车”仪式。仪式先由车主朝拜祖师公,完后由庙公老人打开汽车四面车门,手持石榴水向车室内喷洒,并口念《祈雨歌》,仪式完后赠与车主祖师公神像并悬挂于车内,庇佑车主出入平安。据介绍,现岱房庵的庙会仪式大多保持了同三平寺的一致,唯“净车”仪式独有,是为适应社会需求、争取更广信众资源所做的一种创新性、合理性的转变。仅一年岱房庵举行“净车”仪式的车辆数可达上千辆,这进一步扩大了声望,也逐渐成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此外,岱房庵祖师公信仰也正积极融合地方民俗,成为当地婚俗重要组成部分。如大房本地若有人家迎娶新娘,当日先于自家完成过门礼拜,中午由男方家长领二位新人前来岱房庵朝拜祖师公,以求家庭和睦万事顺心。其余诸如当地民众遇考试升学季,或个人求问工作运途之时,祖师公均能成为公共的祈愿对象,岱房庵也能依据现实需求做出相应的服务。

(二)明确古迹定位

除信仰职能的转变,作为南靖县为数不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岱房庵也正积极明确文物古迹的定位,力图在文化保护方面履行责任、突显价值。据传说记载,明代南靖乡人恭迎三平祖师神像至靖城祈雨灵验,后三次卜之筊杯得到示意永留此地,因此岱房庵也被视为广济祖师行迹中的“最后一站”,成为后人回望广济祖师历史、研究广济祖师信仰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承载祖师公重要历史外,岱房庵自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研究价值。据介绍,在岱房庵获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的诸多因素中,重要原因有二:其一为现庵内供奉的祖师神像尤为特别,神像头脚均可拆卸活动,称之为“软身”,于各地祖师神像中尤为少见;其二为现庵内保存的十二对石头楹联,每联使用一种字体未见重复,其中不少字体精美绝伦,至今未有后人能准确辨认,于书法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可靠价值。因此,文化底蕴深厚的岱房庵牢牢把握上述明显优势,并努力将之扩大,每年积极主动接纳各方考察团体无数,同时这类文化交流实践也间接对信仰的兴盛起着推动作用。

此外,岱房庵也广行善举,努力于社会服务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现不仅成为大房村及周边村社公共文体活动空间,同时也为村老人活动中心、和谐乡村促进会等所在地,场所的功能得到了丰富。每年由庵管委会、老人协会牵头,均会举行各类形式的捐资助学、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另有部分资金收入用于扶贫助弱、慰问孤寡老人等,力图在参与社会救助、促进村社团结等方面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三平寺分灵子庙之一的岱房庵,其发展不可避免受到主庙发展的影响,与广济祖师信仰的整体轨迹亦步亦趋,但因生存发展根植于地方人文地理社会环境,服务于特定的地区需求,又呈现一定的独立性。现如今岱房庵努力挖掘自身优势,明确目标定位,发展特色仪式,是为应对激烈子庙竞争情形下作出的一种积极、合理的实践。

注释:

[1]该数据为笔者所统计,可见平和县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编:《三平祖师分灵录》(内部资料),2010年。

[2]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靖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1037页。

[3](清)姚循义修,(清)李正曜纂:《乾隆南靖县志》,清乾隆八年刻本,第261页。

[4][6][10]孙源智:《略论三平祖师信仰的传播与扩散》,《闽台文化交流》2012第3期。

[5]卢美松:《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人口图组》,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2004年,第228页。

[7]李莉:《闽台祖师公信仰的历史嬗变》,《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

[8]平和县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编:《三平祖师分灵录》,2010年,第79页。

[9][12]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靖寺庙志》,漳州市芗城振兴印刷有限公司,2013年,第7页,第8页。

[11]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5页。

[13]中共颜厝镇委员会、颜厝镇人民政府编:《龙溪古县治颜厝镇》,2014年,第133页。

[14]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靖石刻集》,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15]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漳州市恒实实业有限公司,2006年,第102页。

猜你喜欢
广济南靖县祖师
中秋诗会现场(通韵)
达摩祖师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6
临州莲事
福建漳州萤科昆虫种类调查初报
武夷科学(2018年0期)2018-12-14 03:19:46
南靖 南靖县民间慈善会慰问贫困户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42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29:35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28:13
南靖县境域沿革三题
桉树速丰林种植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2014年8期)2014-08-20 18: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