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保正青
摘 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做出分析,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研究高、低语境中文化异同的内涵框架,从而拓展跨文化背景下心理空间建构的分析模式 ,从纵向角度开拓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心理空间理论结合起来是本文的创新点。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心理空间理论,由此推动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跨文化交际高低语境文化异同映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165 — 03
一、相关理论
1.心理空间理论
1996 年,Fauconnier 和Sweetser在《空间、界与语法》一书中主要探讨了心里空间的生成、各个心理空间的互动产生心里空间的合成,从而实现自然语言意义的实时构建。Freeman(2006)重点讨论了概念整合这项人类基本的能力如何扩展到人类创造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包括叙述角度、人物和身份建立、诗歌体裁、读者接受与反应或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内的文学形式的阐释都具有启发意义。2004年王文斌提出了“空间输入”、“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合成”、“空间核实”的幽默言语的实时认知和解读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的内部架构。
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Coulson, 根据多年的研究,将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扩展,使之成为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综合性的认知理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大脑激活以前存储在脑海中的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框架,形成一个新的、暂时性的信息集合。Fauconnier把这些储存在思维中暂時性的、在线的话语信息的集合称之为心理空间。
2.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 T ·Hall 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Hall 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与低语境(Low Context)”。
文化异同,主要指的是中西方文化异同。随着中西方文化关系的不断丰富,加上全球一体化不断加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也从原有的主要独立,部分融合转变为大部分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而易见,如,中国人谈话较西方人来说含蓄,常置身于高语境文化活动中;西方人则谈话直白,常置身于低语境文化活动中。然而,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相同点,从其文化内容形成来讲,两者都经过长时间沉淀形成,都是人类无价财富。
在认知语言学中,空间映射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来分析联想和认知推理的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就是使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另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即形成新的概念。
二、心理空间建构下的文化异同框架研究的原因
首先,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经济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政治制度不同,地理位置差异巨大,因此,各个国家形成了属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例如,东方国家文化都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而西方国家的文化更具有开放的特点。文化的多元性就决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结合心理空间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其次,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即,文化具有特殊性,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将中西方文化的特殊性与其共性置于心理空间理论中进行对比研究,对心里空间理论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再者,在语境、文化和语法压力下,人们在思维和谈话时会创造出心理空间网络。心理空间理论认为,意义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以话语为基础的过程,单个句子只是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它无法摆脱对前文句子的依赖;否则,语篇的意义建构就无法实现。Fauconnier认为,在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时刻不停地建构各种各样不同的心理空间。
由上可知,文化是影响心理空间建构的一个因素之一,这就为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内涵框架研究提供依据。正因为文化异同的存在,这就促进了研究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从而能够以更全面的跨文化视角去解析心理空间的理论建构。
三、心理空间建构下的文化异同框架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差异的表现多种多样。论文结合心理空间理论,主要选取了中西方文化中的高低语境文化活动来更好地解析心理空间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从中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如,将文化内容的形成,文化是人类无价的财富置于心理空间理论之中,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由此可更好地理解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
在本论文中,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主要围绕高低语境,文化内容的形成以及文化是人类无价的宝贵财富而展开。
高语境与低语境指的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语境和非话语所传递的隐性信息与由语言编码所传递的显性信息的对比。高语境背景下的人们的语言表达的信息输入各自的心理空间并且映射到对方的心理空间,由于人们认知差异性的存在,双方或产生理解的一致性,或产生文化冲突。低语境背景下的人们对其各自心理空间接收表达的信息则产生了相同的理解,由于认知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此避免了文化冲突。如果在谈话中,双方来自不同的语境背景,那么双方肯定会产生很大的认知差异,由此双方各自的心理空间是独立的,两者并不会产生重叠或交叉,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是极易产生冲突与矛盾的。
中西方文化内容的形成具有其共性,即,都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形成。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也都有其共同的意义,两者对于世界人民来说,都是无价财富。
1.高语境文化
所谓高语境,就是指在表达过程中用词言简意赅-内在意涵丰富而语词简约。在高语境社会中,人们接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理、行为准则等,这是长期生活的积累,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已经蕴含在背景信息之中,无需明确表达出来,完全可以心领神会。因此,高语境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就比较隐晦。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心理空间本身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和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表达中相关信息的“临时容纳器”。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高语境文化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这里举出一个实例,例如,甲乙两人是东方社会高语境背景中的一对恋人,甲是女方,乙是男方,甲乙在某商场购物。甲乙对话如下:
甲:这个银手链可真漂亮啊!(甲经过某一珠宝首饰柜台时突然发出的感叹。)
乙:难得有喜欢的东西,我买给你。(乙领会到甲很喜欢这个手链,于是就购入这个手链。)
从以上例子可以获知,甲说的话就构造了一个心理空间,即,甲通过表达自己喜欢这个手链从而表达更深一层的意思,也就是表达出甲很想得到这个手链,因此,甲把“这个手链可真漂亮啊”的表面义和深层义都传达给了乙。乙心领神会,随即表达出买这个手链给乙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甲乙通过各自的心理空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高语境背景下,甲乙之间存在两个心理空间,甲将 “喜欢这条手链”输入心理空间Ⅰ,在心理空间Ⅰ中,“喜欢这条手链”映射到乙的心理空间Ⅱ就是“购买并得到”,于是,才促成乙购买这个最终行为。由此可见,高语境文化下的心理空间建构是理解隐含义的结果。高语境文化下,双方要表达的内容在各自的心理空间中达成了一致,这也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其中,双方由此产生一种默契感。
2.低語境文化
所谓低语境,就是指在沟通时,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并且用清晰易懂、表白无误的文字表达出来,在字里行间常常没有隐含深意。低语境文化常常存在于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快,很少依赖于传统习俗作为自己交流的准则或依据。因此,其文化传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遵循。心理空间使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因此,为了更好理解低语境文化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这里举出一个实例,例如,A和B两人是西方社会低语境中雇主和雇员,A是雇主,B是雇员,A和B的对话发生在公司办公室。A和B的对话如下:
A: 最近你的业绩不错,表现有进步,而且最近,你已经被推荐加工资。(雇主是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且文字表达很清晰。)
B:谢谢老板表扬,我会再接再厉!(雇员将此话当成表扬同时期待近期内工资会增加。)
从以上例子可以获知,雇主A和雇员B分别构造了一个心理空间,即,雇主A在其心理空间中表达了他对雇员B近期工作非常满意,因而愿意为其加薪的意思。雇员B则在其心理空间中表达了对薪资增加的期待。在跨文化视角中的低语境文化下,双方直白地表达想法且文字清晰易懂,这就与高语境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对话形成鲜明对比。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中的低语境背景中,雇员A和雇员B之间存在两个心理空间,雇主A将“表现不错并为其加薪”输入心理空间Ⅰ,心理空间Ⅰ中的“表现不错有进步并加薪”映射到雇员B的心理空间Ⅱ,就成为对加薪的渴望。在这一过程中,A和B双方表达都简单明了。由此可见,低语境文化下的心理空间建构是理解表面含义的结果。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表达的意思简单明了,不易产生矛盾与冲突。
这里还存在一种文化冲突,即,高低语境文化冲突。这里可以再举出一个实例。例如,C具有高语境文化背景,D具有低语境文化背景;这里有一组对话发生在C和D之间。这组对话就体现了高低语境之间的文化冲突。因而,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更加清楚地得以展现。例如,C和D的对话如下:
C: 这个周末我要去纽约市。(希望她能主动提出开车送我去机场)
D:太棒了!真希望能和你一起去。你要在纽约市呆多久?
C:三天。
D:(她要让我送的话,会说出来的)祝你玩得开心!
C:(她真的愿意送我的话,会主动说出来的。没主动说,看来是不愿送。这个人真不够朋友)谢谢。再见!
从以上例子可以获知,C和D分别构造了一个心理空间,即,C将自己周末乘飞机去纽约市的信息输入心理空间Ⅰ,由于C具有高语境文化背景,因此,此句话 中存在隐含义,即,C表达期望D可在周末开车送自己去机场的意思。然而D具有低语境文化背景,D在得知C周末去纽约市的信息后,首先为C感到开心,其次是表达了自己不能与C一同去纽约市的遗憾,完全没有任何隐含义,C的这句话“周末我要去纽约市”映射到D的心理空间就完全只有表面义了。随后,C表达了在纽约待三天的想法,类似地,C将“三天”输入心理空间Ⅰ,其暗指义则是希望D可以送C去机场,但是,在此时,D将“祝你玩得开心”输入心理空间Ⅱ,并且表达了C若需D送至机场,就会主动提出来,如果C没有主动提出让D开车送至机场的要求,D则认为C没有提要求就意味着其根本不需这样做。因此,心理空间Ⅰ并没有与心理空间Ⅱ达成一致性。因而,这时由于处于的语境文化不同,C和D就产生了误解,其心理空间也产生了不一致性。这就是文化异同中的“异”,即,文化差异。由此,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研究得以展现给读者。
3.文化内容的形成
中西方文化从其形成的内容来看,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是从内容的形成来看,中西方文化是有其共性的,中西方文化都是经过漫长岁月积淀而形成的。因此,无论是处于高语境社会或处于低语境社会,人们都各自形成了相似的心理空间。每个民族都认同自己的文化,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且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人们都形成了对各自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被映射到人们的心理空间中,这就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心理空间是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4.文化意义
中西方文化不仅在文化内容的形成中具有相似性,而且其文化意义也具有相似性,即,中西方文化都是各自所属民族中的瑰宝,都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敬仰与尊重,因此各民族都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自豪感。类似地,这种自豪感是被映射到各个民族的大的心理空间中,从而可反映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空间。
由此可见,文化内容的形成与文化的价值意义则是文化异同中“同”的表现。不论是文化异同中的“异”,还是文化异同中的“同”,至此,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已得以阐述完毕。
四、结语
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建构下的内涵框架研究涉及到跨文化视角下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及心理空间的相关理论。论文综合运用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并给出实例以及结合心理空间相关理论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实例来剖析高低语境下形成不同的心理空间,并且以映射的概念来解释不同的心理空间,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异同在心理空间理论建构下的内涵框架。由此可知,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可以通过心理空间来进行架构分析,因此,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注意不同于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差异,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文化冲突。尤其是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应当更加注意文化异同,避免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将文化因素与心理空间理论的结合则促进了心里空间理论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Edward · T · Hall.Beyond Culture〔M〕.
America: Anchor Books.
〔2〕Gilles Fauconnier. Heart Space 〔M〕.China: The World Book Publishing House.
〔3〕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邓炎昌,刘润清.Language and Culture〔M〕. 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顾慕祖.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241
〔6〕霍夫斯坦德.文化之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3-89.
〔7〕萨姆瓦,陈男.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35-55.
〔8〕马冬.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差异研究〔J〕.作家2011(18).
〔9〕马冬.语境转化中的心理空间建构〔J〕.作家.2016 No.4
〔10〕汪祎.构建轭式搭配的心理空间模型—基于对概念合成理论解释力的检验〔J〕.现代语文.
2010(9).
〔11〕王鑫.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J〕.华章.2011(4).
〔12〕周恩,林正军.典型投射结构的心理空间建构〔J〕.外语教学.2014(4).〔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