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采取切實有力措施振兴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其中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二十年,由于教育生态发生变化,原有的中等师范教育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师范大专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再强调师范教育的单独体系,学历层次提升了,教育质量却下滑了,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忽视教师基本功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以上问题有所反思并采取了相应举措,比如要求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增加学生实习时间、把教师基本功列为毕业考核指标、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培养教师等,均取得一定成效。如今,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计划》,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提升培养规格层次、改善教师资源供给、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整体提升教师素质谋篇布局,无疑是一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纲领性文件。
综观《计划》,涉及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建设的综合条款就有5条,其他涉及师范教育的内容更是频频出现。可以说,《计划》的推进实施,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的作用贯穿始终,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既肩负时代重任,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培养教师主阵地的作用,在提高生源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联合办学等多个方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努力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第一,要以创新的精神办学。传统的师范教育,囿于高等院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尽管也与中小学有所对接,但只是停留在让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浅层合作,这种“理论学习→校外实践”的培养模式,已变成一种封闭的内循环,难以生成专业化的教师教育理论,制约着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必须努力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大胆创新教育实践,升华理论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第二,要以开放的理念办学。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要努力打破制约教师教育的各类“看得见、进不去”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渠道。要敞开大门办学,积极主动对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充分了解当前的一线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师培养模式,让自身的办学始终朝着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一线需求的正确方向迈进。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办学。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要在培养合格教师的基础上,努力培养更多卓越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名家名师。要构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整体设计、有机衔接、一体贯通的培养体系,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阶段贯通培养。要根据实际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师、校长招生,致力于培养更多高水平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应该成为孕育这群筑梦人的摇篮。面对时代重任,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必须主动适应、对接和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从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作出改革调整,努力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