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呢?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网络技术等三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这门学科需要很强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质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文作者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生活中熟知的事情出发,创建一个实际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更轻易地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本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键,所以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情境要指向学生未知的新事物;其次,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在“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中,笔者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关键词:有无耳垂、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卷发还是直发。列出关键词之后,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人都要观察自己组员的这三个特征,最后统计出这样一个观察结果:1.双眼皮 、有耳垂、直发;2.双眼皮、有耳垂、卷发;3.双眼皮、无耳垂、直发;4.双眼皮、无耳垂、卷发;5.单眼皮、有耳垂、直发;6.单眼皮、有耳垂、卷发;7.单眼皮、无耳垂、直发;8.单眼皮、无耳垂、卷发。统计完成之后,笔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仅仅以单双眼皮、有无耳垂和直卷发这三个为变量就有8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如果再加上肤色、年龄、前额发际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又会把人分成多少类型呢?”接着,笔者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分别加入不同的变量,变量越多,学生被分成的类别也越多。看着同学惊讶的表情,笔者说道:“事实上,只要40个相貌就将我们分成超过一万亿类。你能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吗?大家来找找看,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呢?”同学们踊跃发言之后,笔者又给他们讲道:“事实上,遗传基因、食物营养、生活环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相貌。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学习科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感觉到了科学的神奇之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适当的科学实验既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把“做太阳系模型”这一课时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個时间段给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第二个时间段,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寻找材料,制作行星,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系模型交上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相互交流。
学生的模型交上来之后,笔者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同学们的模型做得都不错,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都对了,可是有些问题老师要说一下:第一,八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大致在一个平面上;第二,要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第三,有的组还制作了彗星,这让老师很意外,能把老师没有要求东西做出,这很值得表扬,可是彗尾的方向做错了哦,彗星的尾巴是背着太阳的。”接着,又给他们解释了为什么彗星的尾巴会背着太阳。通过制作模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能从中检验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三、利用网络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月相的成因”中,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某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月亮变化视频,这段视频虽然只有几分钟,却清晰地描述了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看完视频,笔者又提问了几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会发光?”学生回答道:“月球本身靠反射太阳的光发亮。”笔者点点头,又问道:“月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学生又回答:“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中间,太阳和地球转动时,月亮的位置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月亮会不断变大变小,这就是月相形成的原因。”这位学生说完,班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笔者也对该学生的回答非常满意。看来,通过这个视频,他们已经充分了解了月相的发展变化。这个例子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好奇心,最终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