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活动 提高教育实效

2018-08-15 00:12王巧玲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家乡

王巧玲

小学品德教育应基于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在体验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良好品德行为。只有这样,对儿童的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创设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开展游戏活动,品味生活;拓展活动空间,创造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开发学生潜能。

小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低,品德教育如果一味是说教,其效果必然是低下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及其品德教育的特性,应基于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在体验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良好品德行为。只有这样,对儿童的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品德学科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那么,在品德学科课程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性活动,提高学生品德教育实效性呢?

一、创设活动情境,再现生活

品德教育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教学要开展体验性活动,必然要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以活动情境为学习平台,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活动,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一二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猜谜语等自己熟悉的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若能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编成道德儿歌、故事,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诵读儿歌、听讲故事中,无痕接受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笔者采用猜谜语导入,创设动画情境《眼睛的苦恼》,用童话形式再现儿童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生动而真切地体验到眼睛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关爱残疾人》时,笔者有意创设了活动氛围,如“蒙眼学盲人感受走路”,“单手穿衣、谈感受”等,并带领学生参观特教学校。通过介绍、实地参观,了解残疾人的学习、生活情况,拍摄与残疾人小伙伴开展“同在蓝天下”手拉手联欢会的过程,课堂上边说边出现相关图片、照片,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问号》一课时,笔者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蓝猫大哥引入课堂,那些本该由老师说的话通过蓝猫的嘴说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有了这些有趣的故事、童话以及可爱的动画形象,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拉近了。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里学习,感受情境中人物形象,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地受到教育。

二、开展游戏活动,品味生活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让儿童在游戏中活动,能使儿童收获思想、学识、快乐、经验,丰富儿童的生活,让他们在游戏活动的玩乐中受到良好品德行为教育。如教学《乡音乡情》一课,本课的重点是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课前笔者了解了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全班52人,只有27人出生在松城,6人三沙,8人海岛,3人北壁,且外地转学多人,还有3人少数民族。从课前调查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各自家乡的民俗文化,都不太了解,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何来感受呢?如果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先分别介绍来自各自家乡的民俗文化,再经过一番热闹的交流,最后人人都表示热爱家乡。在看似“达标”的课堂背后,其实家乡还离孩子们的生活很遥远,而热爱家乡也成了空谈而已。

因此,笔者设计了“听乡音找老乡”的游戏。课上,笔者请了一组来自4个地方的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家乡话向大家说一句祝福的话,之后同学们纷纷上前找老乡并用家乡话交流。教室里,亲切的乡音萦绕耳旁,浓浓的乡情溢满心田。孩子们对家乡的那份情感早已化成了一句句问候,一声声祝福。此时,无须空谈“我爱家乡”,家乡已然在“我”心中。这就是游戏的魔力。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活动,孩子的情感或是才智,都会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只有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究,学有所得。再如教学《秋天的收获》这一组课文时,笔者把学生带到野外,让他们充分地和秋天亲密接触,学生分组通过收藏树叶、画秋天、录秋天的声音、写秋天五彩斑斓的景色,然后综合展示,把秋天的美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亲近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可以说,课堂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是“随风潜入夜”般的、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体验性学习,对培养儿童情感、丰富儿童内心感受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说教无法替代的,让学生游戏中愉快学习,潜移默化地收到教育效果。

三、拓展活动空间,创造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这种学科性质给品德教师极大的教学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通文本,融合各种资源,多管齐下,多方推进,拓展活动空间。

(一)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在争创基础章的前提下,努力争创特色章。如开展“孝心在我心”主题活动,以孝心、爱心教育为主,结合品德课内容,争创“整洁章”“礼仪章”“孝敬章”等,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赋予不同的要求。

(二)与家庭及社会团体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如在《我换牙了》这课结束前,笔者布置了能操作一个月的刷牙联系表,请家长早晚监督评价,一个月后,上交表格进行评比,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在生活中认真实践,落实学生的品行训练。学校还邀请各种社团组织共同营造育人环境。如“爱心妈妈”、家长学校成员及校外辅导员等,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送温暖教育等。他们与孩子们在课余的交流与碰撞,也是延续品德课的主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以乡为本,开展有情的户外活动。大自然是最大的教学课堂,品德学科的教学必须打破授课地点的界线,让学生在大自然、在家乡这个大学堂里成长。在教学《家乡的人,家乡的景》这一单元时,品德学科教研组联手学校德育室推出了“霞浦旅游线路推介”这一大型户外活动。本活动从霞浦的美食文化、海洋文化、畲族文化、古遗址文化、滩涂攝影文化出发,整合了五条“霞浦旅游线路”,引导全校各班开展“霞浦一日游”亲子游活动。

本活动不仅仅是有趣的户外活动,而是聚情融情的亲子户外活动。以“海洋文化”路线为例。本路线包含了四个地方:大京、下浒、沙江水产养殖基地、小吕赤尾屿,这四个地点包含了霞浦有美丽传说的大京古城堡、风光优美的海景、以及为人们带来财富的养殖业,学生在游览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家乡风光美,更能了解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亲子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能同进同退,共同学习,拓展了课程资源。

4.与德育活动相结合,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固化的德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它能涵盖学校德育的活动。教学中,笔者从课程课例出发,挑选出适合学校活动的课程,形成固化的德育活动,从而成为学校特有的固有文化。如《书信,我们的良师益友》一课教学中,笔者联合图书馆开展了固化活动——学生小讲坛。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由三个班级准备,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学生小讲坛”活动,本活动由全班学生共读一本好书,再针对这本书进行深度交流。“学生小讲坛”活动是《书信,我们的良师益友》这一课的延伸和升华,进而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品牌。又如在二年级《我们爱爷爷奶奶》一课中,执教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回家“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一项作业。应该说这一项课外延伸活动是本课教学目标重要的导行活动。笔者从这一课后活动受到启发,结合学校校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开展了“弘扬传统美德,爱在光荣院”周周行活动。此活动要求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一个班级徒步行走到光荣院开展志愿者活动,学生在此项活动中明白了作为晚辈要爱自己的爷爷奶奶,也要会爱别人的爷爷奶奶。这项活动不但拓展了活动空间,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与认可,许多家长陪同孩子也自发自愿地加入这一尊老爱老的活动中。

综上所述,在儿童的品德教育中,少一份说教,多一份生活体验,在品德课程教学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性活动,才能提高品德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家乡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