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旺舟
普雷德拉格·弗兰尼茨基(Predrag Vranicki,1922—2002)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享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冷战时期以及冷战结束时期。作为有着丰富革命实践经历和深厚理论功底的理论家,他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中高度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构建了比较完善和深刻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这对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内容丰富,但是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探寻一条东欧国家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构建具有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该书中,弗兰尼茨基主要从社会主义的重建视角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内涵,认为不管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还是在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消除异化永远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与核心内容。他主要从消除经济异化、政治异化和思想异化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弗兰尼茨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简单地摧毁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构建社会主义的政权,而是要深刻认识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统治体系,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其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固有的影响还会继续存在,并会侵蚀社会主义的根基。正如弗兰尼茨基指出的,西方很多理论家特别是东欧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从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成功的狂热中醒悟过来,既要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还要深刻认识到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摧毁不仅要进行政治革命,还要进行经济和社会变革,最后实现技术和文化的变革,彻底改变资本主义遗留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正如后来葛兰西指出的,要构建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
弗兰尼茨基指出,在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超越,掌握政治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消除各种异化现象,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消除经济异化。这突出地反映在工人阶级的异化上。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实质上是要实现劳动者的解放,即将劳动者从历史的客体转变为历史的主体,工人阶级作为主要的劳动阶级,遭受的剥削和压迫是最为严重的,并且面临着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劳资矛盾)越来越激烈,矛盾的激化必然带来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生,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更是人的革命,要实现工人阶级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改变其受奴役的地位,将其变成国家的真正主人。其次,消除政治异化。他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斯大林主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后的首要目的是要强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作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但同时忽视了对工人、农民等人民大众的政治解放,反而将他们束缚在国家和政党的体系中,使其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这不仅不能实现他们真正的自由解放,反而造成新的异化。因此,社会主义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和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层面上,而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由原来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决定的依附关系,实现人民大众的政治解放,保障他们充分的自由、民主等各项政治权利。最后,消除思想异化。思想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固化社会主义的暴力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弗兰尼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将苏联的革命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模式,不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后还有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关系重构和变革的时期,并且将这一套僵化的理论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阻碍了这些国家自主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力逐渐丧失,发展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