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8-08-15 00:51
学术交流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东欧民粹主义俄罗斯

卢卡奇对黑格尔第二自然概念的转化

张双利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关于卢卡奇对黑格尔第二自然思想的转化,可以得三个结论:首先,在黑格尔那里,第二自然有两种不同内涵。它主要指人们在健全的伦理共同体中所习得的与伦理规范相匹配的第二天性。与此同时,黑格尔也提到了那种错误的“第二自然”的立场,当人们无法承受由抽象的道德立场所带来的与外部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张和对立时,人们会简单放弃主观自由的原则,把社会生活领域认作“第二自然”。但无论是对“第二自然”立场的批判,还是对第二天性的强调,黑格尔的重点都在于说明伦理立场对道德立场的超越,在于守护现代伦理生活。其次,在卢卡奇这里,第二自然则只有否定性的内涵。它说明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伦理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分离和普遍交换的双重前提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联系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 它反过来使每一个个体下降为纯粹的、被规定的材料。第二自然不仅是现代人的实际生存处境,在此处境之中现代人同时也必然会采取“第二自然”的立场,认社会生活领域为“第二自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第二自然在卢卡奇这里也具有双重内涵,只不过它们都是否定性的。最后,透过对第二自然的双重内涵的解析,卢卡奇的重点在于说明必须有以变革整个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只有通过如此的社会革命,我们才能从当下这种彻底被规定的状态重返自由的状态。但卢卡奇在指出革命道路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双重难题:既然革命行动本身是没有健全的第二天性的中介的,那么革命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究竟该怎样处理? 既然革命旨在建构新型社会,那么在这个新型社会中我们是否依然需要黑格尔意义上的第二天性?

(杜娟摘)

超越正义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

王曦璐在《中州学刊》2017年第12期撰文指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既包含着多种生活方式,又有着共同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世界。赫勒从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性的立场出发, 反对固守先验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主张在价值对话和伦理商谈的实践中检验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在当代规则伦理和美德伦理的论争中,赫勒特别关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性时代个体伦理的发展及德性价值的实现, 她试图建构一种融合规则伦理和美德伦理的个性伦理学,并以此为正义问题的研究开辟一条新路。赫勒认为,建立在义务论之上的规则伦理,可以为不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奠基,并细化为那些在现代社会通行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同时,赫勒又没有拘泥于规则伦理,而是超越了普遍主义意义上的义务论,致力于探究一种适应个体化发展的良善生活。政治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正义研究忽视了道德生活领域的正义问题,而赫勒通过确立不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概念, 为道德层面的良善生活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良善生活, 而良善生活以生命与自由为最高价值,以价值对话和伦理商谈为正义程序,以感情为人际交往的纽带,以团结为共同体的道德目标。因超越了传统的正义理论,良善生活的建构成为可能, 又因良善生活的建构,当代正义理论的伦理意义得到了深化。

(杜娟摘)

中东欧与西欧民粹主义特点的差异

黄丹琼在《国际观察》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当前,民粹主义业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其中以欧洲民粹主义最具影响力。2010 年以来,中东欧民粹主义开始在欧洲积聚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其特点是反对欧盟体系。中东欧和西欧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均抨击既定政治体制,批评现政府忽视人民的诉求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无所作为,两者虽存在相似之处,但特征仍不尽相同。西欧民粹主义表现出强烈的极右翼倾向,甚至有可能走上新纳粹主义的道路。中东欧与西欧两种民粹主义的共同点是反对外来移民、反对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有所区别的是,除明显的“反欧”特征外,中东欧民粹主义政党更多地体现了其对现行制度的不满,将民粹主义的政治化推向了更深层次。与以极端的右翼倾向和种族主义倾向著称的西欧民粹主义不同,中东欧民粹主义具有左右翼混合的特点,致力于追求社会秩序的“公正平等”,从中反映出与有关各国前社会主义政权及其政治遗产的某种关联。它们中既有左翼民粹主义党派,也有极右翼党派,民粹主义可分为“强硬派”和“温和派”。中东欧国家既有“前共产主义”难题,又有东欧剧变的后续问题。就总体而言,难民危机发生前,中东欧的民粹主义仍呈松散态势,尚未形成明确的政治立场,反移民情绪也未成为中东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大行其道的主要诱因;难民危机全面爆发后,中东欧民粹主义政党开始将欧洲怀疑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思想来源,捍卫本国的民族性和国家身份成为其首要目标,民粹主义党派借机煽动利用民众的怀疑恐惧心理,制造混乱与冲突。

(孙琦摘)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要义

朱亚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以垄断为最新成就的特殊历史阶段,截至1898—1914年这一阶段已完全形成。在经济上,帝国主义以垄断为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以银行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统治确立为转折点,以资本输出、殖民地完全瓜分和资本家垄断同盟瓜分世界等为显性特征,以垄断腐朽性、依附性以及食利经济寄生性等为隐性特征;在政治上,帝国主义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联盟和对抗,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压迫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等多种过渡的国家依附形式,帝国主义政治是冲突和压迫的政治,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在意识形态上,帝国主义阶段涌现出机会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兼并主义、革命护国主义和威尔逊主义等腐朽性的社会思潮或观念;在支配规律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一规律促发帝国主义的形成,而帝国主义的形成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在发展趋势上,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革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讲求和实施一系列反抗帝国主义的原则和策略,实现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向前发展。可见,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创新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这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内在地蕴含着对现实的体察和批判。

(巨慧慧摘)

普京时代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谢晓光、张腾远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坚持自由主义进行的西化改革方案并未能拯救俄罗斯,反而使俄罗斯社会陷入了意识形态混乱的危机中,民族主义思潮随之兴起。普京执政后,意识到民族主义对于团结民众、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于是逐渐将其融入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应用在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之中。在政府对民族主义的引导利用以及俄罗斯人强烈的国家复兴愿望下,普京执政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发展和兴盛。普京执政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国家民族主义成为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利益驱动下的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抬头;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泛滥,并将引发更多社会问题。民族主义对俄罗斯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包括民族主义促进俄罗斯社会由“乱”到“治”的转变;国家民族主义不断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恶化俄罗斯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严重破坏俄罗斯的社会稳定等。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政策表现为政治上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经济上通过“普京计划”不断融入现代化和创新理念,外交上向务实与平衡相结合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方向发展;在国家安全方面制定法律,加大力度打击极端民族主义。

(巨慧慧摘)

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利益关系

对中国-中东欧合作之启示

朱晓中在《世界知识》2018年第6期撰文指出,面对欧美主要大国目前在中东欧地区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中国作为后来者,应加强同中东欧国家互利合作,同时又避免同该地区大国的利益格局发生正面碰撞。德国已经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广泛且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视中东欧地区为自己的利益范围,因此对中国开展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抵触情绪也最大。德国可以推动欧盟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与已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设置各种障碍;中国可以利用德国与中东欧地区合作的空白点和“弱点”,多开展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俄罗斯主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国在与同俄罗斯有能源合作的国家开展合作时,除非我方的合作条件比俄罗斯更优惠、技术更成熟或先进,否则应尽量避免与俄罗斯进行同类竞争。美国主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关系,推广“普世价值”。中国应尽量不在被美国视为“核心利益”的地区和敏感领域提出同中东欧国家进行合作的意向,以免遭遇来自美国对这一合作的敌意甚至阻挠。法国在同中东欧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行类似合作提供某种镜鉴。此外,两个新出现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第一,近期欧美国家对中国表现出强烈的防范心理,不排除在有关利益攸关方的压力下中东欧某些国家减少甚至婉拒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第二,乌克兰危机以来,中东欧成员国正在成为北约与俄罗斯对峙的前沿地区,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在一定条件下,这有可能对中方与本地区国家进行合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中国在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理性稳妥,不仅要关注欧美大国与中东欧国家利益关系的结构和深度,也要密切关注欧洲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影响。

(孙琦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合作的前景

罗会钧、戴薇薇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中俄两国合作关系的日益紧密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两国共识的不断增进,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将加快步伐。目前,中俄两国正在推进“一带一盟”战略从政府间协议进入实施阶段。“一带一盟”主要关注于双方金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及远东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对于欧亚经济联盟而言,这将推动成员国尤其是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为这些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这将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产能“走出去”的步伐。其次,传统合作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中俄在各领域的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并将有长远的发展,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双方推动多领域合作机制的形成,机电、航空航天、高新技术产品等都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中方也愿意加大在远东地区的能源、投资等合作。与此同时,中俄贸易结构在不断改善,农业贸易在快速发展。再次,捍卫和引领全球化与自由贸易,重塑政治经济新秩序。中俄“一带一路”合作正在逐步规范国际社会及地区业已存在的规则与机制,以形成新的合作平台。两国合作模式的探索为今后其他国家、区域的合作提供了示范,也间接提高了中俄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联合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对抗“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在国际上形成战略平衡,这种合力效应将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最后,文化交流与合作将紧密化、机制化和扩大化。中俄间层出不穷的文化合作项目不仅能带动相关文化问题的研究,而且能建立文化间无障碍交流,文化交流的加深将为“一带一路”上的互利合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巍摘)

“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中东欧市场的对策

苏小莉在《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东欧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欧交流合作的纽带。中东欧对世界的进口总量和结构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国际需求情况,对照中东欧对中国进口总量和商品结构,发现中国与中东欧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上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经贸合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发展中东欧市场提出如下对策:第一,注重中东欧各国的差异。总体上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东欧市场存在进一步增长的空间,由于中东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贸易体制等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各国对国际进口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与中东欧进行贸易时,我们要注重中东欧各国在宏观环境、 贸易体制、产业结构甚至宗教习惯上的差异。第二,协调国际关系。中东欧国家均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是欧亚联系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因此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往来必然绕不开欧盟、俄罗斯、美国、中亚这些域外力量的影响。各大国都积极与中东欧开展经贸合作,因此中国在发展与中东欧经贸合作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第三,提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中国与中东欧在“互联互通”水平上存在提升空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中东欧国家积极响应,但是却对如何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无从下手。“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因此通过提升中国与中东欧“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升级。

(王巍摘)

大国协调区域发展差距对我国的启示

肖翔在《理论月刊》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历史上世界大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月革命前,虽然沙俄采取了包括鼓励移民、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等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远东地区发展非常薄弱。21世纪之后俄罗斯采取了针对落后地区成立专门的开发机构进行开发、发展经济特区、开展与亚太地区的广泛合作、开发远东地区的能源以及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空间与动力,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回顾世界大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发挥国家动员优势,推动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资源动员能力高于资本主义国家,更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我国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优势。2.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借助市场的力量,避免“政府失灵”。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落后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消除区域间的壁垒,推动大国区域内部的资源流动,积极促进落后区域对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推动落后地区发展。3.在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区域管理机构的经营效率。未来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当充分提高管理结构的效率,只有让其在完成政府任务的同时保持较好的经营效益,才能推动当地的发展。4.经济开发还应当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在开发过程中,更应当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新路。一方面,在发展落后地区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地推动工业化,而应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与资源承载力, 对落后地区进行精准发力,推动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需要推动工业化的地区,也不能走“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工业化道路,而应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杜娟摘)

俄罗斯进口替代与经济危机

高晓慧在《俄罗斯学刊》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进口替代就是用国内生产的商品替代进口商品。为了刺激进口替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措施保护国内具有潜力的幼稚产业,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完成国内工业化进程,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进口替代→自给自足→出口导向的过程。俄罗斯进口替代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本国的特点。俄罗斯在转型前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过程,1992年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俄罗斯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资源依赖型经济更加凸显。纵观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市场行情良好,卢布升值,凭借石油美元俄罗斯进口其所需要的工业品和食品;而每当经济遭遇危机,卢布贬值,进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替代便纳入人们的视野。俄罗斯自转型以来共经历三次进口替代过程,经济危机引发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又由自发过程转变为解决俄罗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发展战略。俄罗斯第一次大规模进口替代发生在1998年经济危机之后,由于俄罗斯存在大量闲置产能,对国内产品需求的增长容易得到满足。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而急剧下跌的卢布汇率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进口替代的发展。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进口替代在农产品、食品、消费品以及某些金融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生产周期较长、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领域还需要一定时间。总的来看,进口替代在价格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上效果比较明显,而在受技术等条件约束价格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上实施效果不佳。当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后进口替代政策能否持续下去仍需观察。

(巨慧慧摘)

20世纪俄罗斯诗学发展趋势

程正民在《俄罗斯文艺》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20世纪以来,俄罗斯诗学、俄罗斯文学理论批评历经曲折和坎坷,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是一大批文艺学家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研究,依然坚持历史主义的传统,并创作出了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出现了各种诗学流派多元发展的态势。在文艺学界,一些有理想有学识的文艺理论家,在巨大的压力下,甚至冒着被批判、被流放的危险,对文艺问题进行艰难的探索,把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同形式、结构、语言、体裁、叙事、心理、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社会学诗学之外,出现了历史诗学、形式诗学、结构诗学、语言诗学、体裁诗学、叙事诗学、心理诗学、文化诗学等各种诗学流派,出现了像巴赫金、普罗普、维戈茨基、什克洛夫斯基、洛特曼等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理论家。20 世纪俄罗斯诗学流派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俄罗斯诗学如何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新局面,也向我们展现了俄罗斯诗学的各个流派如何从对立走向对话和融合的新趋势,而这种新局面和新趋势的出现则大大拓展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新空间,并使得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多元对话中取得新的进展,突破了以往把内容和形式、历史和结构、内部和外部看成两张皮的理论观念,而把两者看成一个整体,由此逐渐走上了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相融合、结构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贯通的道路。这就为文学理论批评打下了真正科学的基础,为其创新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从历史到形式,又从形式回到历史,并逐渐走向形式和历史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总体趋势,为我国诗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孙琦摘)

捷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特色及启示

李尚卫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捷克是欧洲中部特殊教育与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目前,捷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大约10个学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和4个博士学位点; 其特殊教育专业呈现高层次、多样化、重实践、开放性、信息化等特色。借鉴捷克经验与反思我国现实,我国高校将来需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特殊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增加多样性、加强实践性、扩大开放性、增进信息化。“提高办学规格”意味着应协调发展特殊教育专业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特殊教育专业学位项目的办学规模、特别应强化硕士与博士学位项目;“多样性”意味着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项目,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开放的课程体系、多样的培养方法和模式、灵活的评价体系;“实践性”意味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应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增强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智慧;“开放性”意味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国内”走向“国际”,实现开放化、国际化;“信息化”意味着应将现代信息交流技术融入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化”“网络化”。

(王巍摘)

猜你喜欢
中东欧民粹主义俄罗斯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同舟共济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
2010年中东欧国家选举述评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