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子健
自媒体时代,受众以某一影视作品为蓝本进行的二次创作,如小说、视频、图画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传播。而在此过程中,拥有共同情感诉求和爱好志向的受众,就被称之为“同人”。对漫画、小说、影视、游戏、真人真事等进行二次创作所生成的作品,就是所谓的“同人作品”。顾名思义,受众以某原作品为蓝本展开非商业性地二次创作,最终所形成的影视作品即“影视同人作品”。同人创作属于典型的亚文化表征,是广泛流行于年轻受众群的娱乐方式,兴趣是最大的创作驱动,对原作品的意义重构是根本诉求。目前,影视同人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现象,以传播学理论视角对其展开分析,不仅能够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能够丰富传播学理论体系,同时对影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全媒体时代,随着UGC模式的广泛应用,受众实现了传播主客体双重角色的自由转换。目前,影视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核心内容,不同于小说等印刷品对受众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其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再加上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技术的平民化,以及传播权的下放,为受众传播者角色的互换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点特性在影视同人作品的制播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中,知名学者亨利·詹金斯用“文本盗猎”一词来形容同人创作,即在读者与文本展开的“游戏”中,读者以高度的自我意识对文本进行碎片化处理,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重新拼贴。当然,在此过程中,读者并非单纯地扮演盗猎者角色,同时还扮演着游猎者角色。也就是说,在影视同仁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并不会受到永久性私有制的约束,而是不断地在不同文本或文本碎片间游走,不断获取新的素材,并生成全新文本意义。以传播学理论观点来讲,读者在文本趋同性选择中,处于一种自我意识高度涉入的状态,而这正是同人影视作品生产的原动力,是同人影视作品生成的必然和内因。
此外,影视同人作品的传播主体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具有趋同性,在传播实践中也具有趋同性。目前,受众之所以选择自媒体作为自我展示、角色架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平台,不单单是出于自我完善与表达的深层动因,更多的是源于社交的现实需要。通过创作和传播影视同人作品,不仅能够强化原有的以影视作品为依托的社群关系,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同人加入,以扩大社群空间,并通过分享传播,达到了拓展人际关系、强化自我认同的效果。
以符号学理论来讲,一组符号主要是有能指和所指构成,具有表达、传达和思考的基本功能。人类交际的目的是交流意义,但意义属于形而上的存在,只有以具体的符号为媒介才能显现,而传播受众也只能通过具体符号理解背后的意义,信息传播过程就是意义符号化和符号破解的过程,也是传播受众与符号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不同的能指有着不同的所指,不同的符号方式能够生成不同的文本意义,这就决定了影视同人作品的传播内容是具有不同文本意义的多元符号。
而以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来讲,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映射的关系,即“互文间性”。所有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组成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这与符号学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互文性概念取替了主体间性,由此决定了文学文本具有双声阅读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文本与文本之间形成了必然的补充关系,彼此关联、吸收和参照,最终构建起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意义体系,并囊括了文本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生发的可能。
而影视同仁作品与原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符号与符号解读的关系,也是文本互文性的最佳印证。影视同人作品依附于原作而存在,如果失去原作支撑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同人创作,影视同人作品也是对原影视作品的补充,某些特定语境下,能够达到丰富原作意义的效果,进而共同推动文本的发展。影视作品一经创作出来,就开启了全新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符号方式下形成不同的文本意义,并在文本互文中得到全新解读和升华,而所传播的内容就是多元互文的快乐符号。例如,每个人对每部影视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影视同人作品之间的互文又形成了无限开放性,因此B站出现的“伏黛CP”影视同人作品,既让人感到惊奇,又带给人快乐。
早期的影视同人作品集散地多是一些同人论坛,如随缘居论坛、荒纸故地论坛、好友书论坛等,具有封闭性强、准入性高的特点。由于这些同人论坛是小众化的存在,不具备专业的市场运营机制,创办者和管理者都有其他工作,对论坛管理较为随意,属于单向的义务付出,这就决定了论坛要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以有效屏蔽垃圾广告和其他游客的进入,最大程度地提高管理效率。虽然这种封闭性的传播媒介确保了影视同人作品传播的精准性,但同时也丧失了其发展壮大的可能。
到了全媒体时代,论坛的发展大不如前,许多红火一时的论坛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影视同人作品的传播也开始寻求新的媒介,并形成了当前以弹幕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和百度贴吧为主的平台体系。而在互联网开放互动属性的加持下,上述传播媒介逐渐演变为影视同人作品群体共享的仪式性场所,其传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创造和庆典过程。
弹幕真正实现了视频观看的社交化,成功地将电脑和其他终端变成了“影院”,共同观看影视同人作品的受众作为整体存在,其所获取的不单是信息,更是一种情感认同和群体信仰。在弹幕视频网站观看影视同人作品,会让受众产生一种共享感和仪式感,进而达到强化传播效果的目的。以Bilibili作为典型的视频社交平台是影视同人作品集散、传播的核心场所,其设计风格极具“二次元”色彩,各种“萌元素”和“二次元”形象有效吸引了众多同人。Bilibili还专门开设了影视同人专区,在受众趋同性选择下,成为群体共享的仪式性场所。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也属于影视同人作品的核心传播媒介,同样具有上述的特征属性。
以人类学理论相关观点来讲,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文化主要分为三类,包括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顾名思义为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而并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所学习的文化都发生于同辈之间。而影视同人文化作为小众文化,其发展对主流文化与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集中体现在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两方面。一方面,青年人作为“数字原住民”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逐渐掌握了文化话语权,这就决定了主流文化将接纳青年亚文化,而同样作为主流文化掌控者的长辈们,也正在理解和学习青年亚文化。另一方面,“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元壁垒开始出现消解,而两者的同人群体也开始放弃冲突,转向融合。
以往的影视同人作品传播具有非常强的私密性,而由此形成的文化也属于典型的亚文化,再加上许多不符合主流审美诉求的存在,影视同人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很大限制,不仅无法取得主流文化的认可和接纳,甚至出现了两者的激烈冲突与对抗。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影视同人作品渐渐浮出水面,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群体,影视同人圈迅速壮大崛起,并在其创作和传播上呈现了与主流文化融合的特征,最终对整个大众文化的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影响。
2017年的国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赢得了各个层次受众的追捧和喜爱,随后不仅出现了大量相关影视同人作品,而且还出现了许多以电视剧截图为蓝本创作的同人表情包,而这些同人作品无论在年轻受众群中,还是在年长受众群中,都广为流传。可见,作为“数字难民”的长辈正在向“数字原住民”的晚辈学习,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正在进行深度整合,而影视同人作品的传播无疑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影视同人文化主张大众参与,而参与不仅是强化大众创新意识的前提,而且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尤其文化领域的参与是社会公共议题参与的先决条件。随着受众文化参与积极性的不断增强,大众将从接受者逐步转变为创作者,并在与影视作品的互动中,在同人文化的传播中,共同推动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影视同人作品的传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内容浅层化、泛娱乐化等,但从传播学理论视角来看,其传播本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属于一种传播“游戏”,没有必要去承担过多的职责义务。且对于刚刚走入人们视野的青年亚文化,其更多地代表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要客观审视其传播与发展,并提供更多的肯定与支持,而并非一味地指责和打压。
[1]许苗苗.从同人小说看《红楼梦》的网络接受[J].红楼梦学刊,2017(03).
[2]张恒军,曹波,孙冬惠.构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三个基础共识[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6).
[3]吴斯.从迷狂到理性:同人群体日常互动与仪式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5(04).
[4]李盛涛.论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