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问题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及人民福祉的大问题。中国道路不仅是一个现实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革命的范畴、文化的范畴和国际的范畴。只有从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度入手,才能全面把握“中国道路”的丰富内涵,理清“中国道路”的发展脉络,“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显明特点也才能得以彰显。
中国道路,作为标识中国社会发展路径及样式的基本范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加以理解。广义的“中国道路”,是指中国自古及今的社会发展道路。包括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国近现代的革命道路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样几个相互衔接的宏大的历史时段。贯穿中国道路发展始终的核心和灵魂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狭义的“中国道路”,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或特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及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明确概括和阐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观察和认识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贯通中国历史和现实,其“远景”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长景”是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人民斗争史;“中景”是6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近景”则是3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史。
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走过来的漫漫历史长路。对于这条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绵延几千年而从未中断的,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中华文明大道,我们即称为:中国道路。
欲知大道,必知其史。研究中国道路,必须采用长时段的、整体的、发展的视域,从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着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进入封建帝国阶段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独特优势和基本特征:
一是中国自古就追求“小康”和“大同”的美好理想。所谓“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比“小康”更高级的理想社会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超越和发展。
二是所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孕育了中国几千年发达的农业文明。在封建时代,中国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物质文明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是古代中国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和兴盛为主,且呈现出统一与兴盛基本合拍、分裂与衰落基本同步的历史规律。秦代首创了大一统的国家统治模式,经汉代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以后各朝对这一模式均予以延续和补充、修复和完善,使得崇尚和追求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四是秦代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以法家学说为指导,建立起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自汉代起,在政治上则一直是“阳儒阴法”,即用儒家统一人们的思想,用法家学说治国理政,实施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中国在两千多年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显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
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绵延不绝、文化传统一以贯之。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文化系统,大体历经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和玄学流行、隋唐儒道释三家合流、宋明理学发展、明清实学和乾嘉汉学,以及清末民初以来的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若干发展阶段。从中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博大精深,在中华思想史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争鸣,又相互借鉴,形成和而不同、融合发展的局面;三是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均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趋势不断自我更新和吸纳外来文化。
六是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互动的国家,古代文明是多元起源,又不断向中原地区汇聚,再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周辐射,往返积累,逐步形成融合型的人口众多的华夏族(后称为汉族)和围绕在它周边或杂居其中的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几千年来共同经历的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以及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东汉末年至元代的千余年中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入西方后,对开启西方近代文明先河发挥了革命性作用。
中国古代把改朝换代看作天命的变革,故称为“革命”。现代也用于形容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革命也罢,改革也罢,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遵循规律、合乎民心,即“顺天应人”。
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始终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在近代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却仍然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继续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自己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落后到了被动挨打的地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承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但中国向何处走?不少仁人志士继续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先后设想或尝试过君主立宪、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结果都行不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未变。当时的国民党也好,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诸多政治派别也罢,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先后成功地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从1953年起,党制定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在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偏差,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挫折。特别是其后的十年“文革”,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
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一是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三是“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这是他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坚持接力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和汲取“文革”的惨痛教训,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之根本问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之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探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制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几条规律性认识。一是中国道路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二是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总依据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是始终致力于构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总布局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总任务。四是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革之动力、发展之出路和稳定之保障结合起来。五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做到了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龙”。
中华文化既是中国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创造了一系列文化“元典”,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注入了强健的文化基因。他们提出的许多观念,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礼仪廉耻、孝悌诚信,和而不同、与人为善等,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据此形成了自己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这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思维优势。要通过深入挖掘和科学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激活其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理顺了,才能为中国道路的历史延续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研究中国道路尚需跳出中国看中国,从国际视野以及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力加以关照。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第一,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本土,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形成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第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国历史上“和而不同”“协合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传统的和平友好思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破解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解生态危机;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关于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思想,可以成为普世性公共伦理准则;关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可以融入世界各国的发展理念;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和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有助于破解世界性腐败难题;关于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忧患思想,有助于世人增强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等等。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仅推动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且儒道互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为消弭人类对抗与战争,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人类文明新的转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五,阐释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探索经验可供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可以与中国方案相衔接,以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