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波 卢雪征 张小庆 吴月霞 古燕翔 董慧明
摘要 油用牡丹是集观赏价值、油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一体的特有油料植物资源。介绍了油用牡丹栽培技术,包括栽植前准备、栽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延庆及其周边地区的油用牡丹生產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用牡丹;栽培技术;北京延庆
中图分类号 S56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156-01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是集观赏价值、油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一体的特有油料植物资源[1]。油用牡丹抗性强,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适栽范围广。到目前为止,全国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6.7万hm2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甘肃、安徽、湖北、重庆、青海、西藏等地,牡丹籽年产量为3 750 kg/hm2,牡丹籽油年加工能力750 kg/hm2 [2]。总体来看,我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潜力极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作为生态涵养区的延庆存在大面积的干旱贫瘠地区以及不适合机械化操作的丘陵山区,通过建立栽培技术体系,与种植传统作物相比可有效调整种植结构,耐寒、耐旱、多年生的特性有利于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种植油用牡丹省工、省时、节约成本,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种植油用牡丹在打造大尺度生态景观走廊的同时,还能有效带动山区农民致富。
1 栽植前准备
1.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耐寒、耐旱、耐贫瘠的品种。适合延庆区种植的油用牡丹品种有凤丹、紫斑等。
1.2 地块选择
选择土层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地块,土质以砂质壤土为佳[3]。
1.3 整地施肥
施沤熟有机肥15.0~22.5 t/hm2,均匀撒施后深翻整平。排水不良地块需起垄,做好防涝措施。
1.4 种苗处理
选择三年生或四年生凤丹、紫斑播种苗。用50%福美双800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全株浸泡15~20 min,晾干后待植[4]。
2 栽植
油用牡丹露地栽植时间为秋季,最佳时间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有2种栽植密度,一是栽植3.75万株/hm2左右,株行距为30 cm×80 cm;二是栽植3.75万~4.50万株/hm2,株行距为50 cm×50 cm。株行距的选择需要根据地块排水和农机具的实际情况而定。
油用牡丹栽植时,用铁锨挖开直径为20~25 cm、深度为25~30 cm的坑。将苗木放入穴中央,保持根部舒展,穴内填土后将牡丹苗上提,填埋后再踩实,使土与苗根密接,然后浇透水,渗水后扶正苗木,按行堆成高10~20 cm的土埂,将牡丹苗掩埋,以利保温保湿[5]。
3 田间管理
3.1 松土除草
翌年4月,待最低温度稳定在8 ℃以上,小心挖开土埂露出牡丹苗,利于生芽生枝。在牡丹生长期内,需要勤锄地。开花前要深锄,深度可达3~5 cm;开花后要浅锄,深度可达1~3 cm。每年松土锄草2~3次,降雨后要及时松土[6]。
3.2 肥水管理
牡丹栽植后第1年,一般不追肥。自第2年开始,每年追肥2次。4—5月,施用复合肥600~750 kg/hm2;10月施用饼肥2 250~3 000 kg/hm2、复合肥600~750 kg/hm2。视土壤墒情每年浇水2~3次,抽芽时、开花时、越冬前各1次,不宜大水漫灌,切记少浇水。
3.3 整形修剪
每年修剪2次。一是春季,剪除干枯枝及根部萌发芽,保持株形;二是入冬前,剪除顶部枯枝和影响苗木生长的徒长枝,去弱留强。
4 病虫害防治
牡丹病害主要是红斑病、黑斑病和根腐病等[7-8]。红斑病、黑斑病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混合叶面肥防治,以后每隔15~20 d喷1次,直至8月底至9月初,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根腐病发病盛期在6月,浇灌45% 代森铵水剂500倍液,防治效果好。
5 参考文献
[1] 张涛,高天姝,白瑞英,等.油用牡丹利用与研究进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2):143-149.
[2] 尹丹丹,李珊珊,吴倩,等.我国6种主要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8(1):110-125.
[3] 李志明.油用牡丹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增刊1):28.
[4] 陈文普,刘正俭,程乾斗.安康市油用牡丹标准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11):101-103.
[5] 张海燕.油用牡丹的发展优势及其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园艺,2016(5):60-61.
[6] 卢林,王二强,郭亚珍,等.油用牡丹的品种选择及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112.
[7] 陈松.油用牡丹常见病害与防治[J].山东林业科技,2016,46(5):89-93.
[8] 韩本贵,徐德平,汪丽莎,等.油用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