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导学”四步

2018-08-14 10:03黎映雪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词句导学重点

黎映雪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的大纲要求,也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攻方向。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中,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

但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感到最纠结的事情,学生普遍存在阅读能力低,读完一篇课文,往往不能按照课后习题要求很好地完成解答,或者不能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的主题思想。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淘汰,我们提倡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的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优化课堂结构,意味着老师在课堂四十分钟内要质量,作为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老师的指导,课后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整合。从学会到实践,除了学生自身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还要有正确的指导方法。下面,我根据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积累,总结语文阅读教学“导学四步”的教学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步 指导自学 整体感知 把课文读通。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往往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不主动解决,敷衍了事,也不会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如果老师在学生毫无思想准备(指授课之前没有提出预习内容和预习要求)的情况下讲授一篇新课,学生有可能“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花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与要求。要知道,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所以,课前目标教学的设计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也就是“初读知大意”。在阅读课文中,我觉得从“整体入手”比较符合接受信息的一般规律,学生学习新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诵读,在脑中留下的印象虽然是零碎的、含糊的、片面的,但有助于接下来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经常要求学生读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从另一角度培养了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指导学生自学时,(有条件)最好是在旁边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就要细读理解词句。语文课的教学,就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所以,词句的理解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解词要以“真正理解”为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工具书上的解释,最好的方法是语境解词法(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这样一来,也便于掌握一词多义的运用。在字词句等有了基本的理解后,加上粗读几遍,这篇课文在头脑中就有了一定的印象,达到在指导自学下把课文读通的教学目的。

第二步 提出问题 引导读议 把课文读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发展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它对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广阔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各品质至为重要。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够理想,原因有一些语文教师盲目施教,没有针对性教学。我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有些老师存在这样一个弊端:对简单浅显的、与教学目的不怎么相干的内容还要不断的发问,而对文章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则匆匆带过,以致提问起不到作用。提出问题,引导读议,这一环节的教学最能体现和发挥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刻独到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很大的思维价值。如,在《蛇与庄稼》一课的教学中,叙述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庄稼开始为什么歉收?后来为什么丰收了?能用“…因此…”的句式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思考前两个问题时,教师其实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顺向”和“逆向”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形式的变化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学生通过朗读,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把课堂气氛搞活了,自然而然就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只针对学生模糊处加以点拨,做到“穿针引线”,点到即止。我在教学过程经常设法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乏味,也参与动脑、动口等活动,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课文读懂。

第三步 抓重点词句 指导重点训练 把课文读活。

每单元都有重点训练内容,同样,每一篇课文也有教学重点。教学中这一步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地钻研和理解,不但明确教学目的,还要学会抓住重点,不管哪一类文章,作者都有明确的主题,而体会文章的中心,要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精读细剖,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直扑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把整篇文章看著“面”那么其重点就是“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即能抓住重点,又能把课文读活。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作者在第七自然段纵情讴歌周总理:“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是全文的重点句,其中,“劳苦、简朴”是全文的中心词,是对周总理品质的高度评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有力的提示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看,这两个词一方面总结周总理日理万机、任劳任怨的工作热情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另一方面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发自己强烈的感受做好铺垫和准备。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设法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分析、讨论,交流意见,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思路、意义主旨清晰明了,周总理生活俭朴、忘我的工作精神跃然于纸。

第四步 质疑问题 解答疑惑 升华课文主题。

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导学,学生对于一篇课文的字词在句子中的特定意义得到理解和掌握,段篇以及层次内容能概括,也就是说,教师已把学生引导成为有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对语文教学中的客观世界和各种事物得与认识和评判。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了主导的作用。然而,语文知识的内容,尤其是阅读教学,不是只注重教学方法和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完全可以理解课文和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启发。

要启发,必然要质疑问题,解答疑惑,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学生的见解和来自生活的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析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了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其所获知识印象更深。心中的“结”就是疑惑,学生能提出问题,标志着要开启知识的大门。如有一次,我在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解放军不知道用大炮或导弹打掉敌人的暗堡呢?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解决了问题,就是获得了知识。这时,我允许他们言论自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做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后,最后向学生说明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武器来源以及我军的最后胜利主要是靠解放军的那种为了革命胜利而置生命与不顾的可贵精神。这不是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吗?课文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导学”四步是对立统一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每一步都有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合理而巧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具影响力的教学改革命题的宗旨。

猜你喜欢
词句导学重点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