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熙
摘 要: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现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农民—淳朴勤劳的闰土,以及善良、坚毅、迷信的农村妇女祥林嫂进行分析。
关键词:勤劳;麻木;迷信;艰辛
鲁迅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并不多,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在其农民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开掘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他塑造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个性各异的农民形象,以他们麻木的灵魂,扭曲的人生,悲苦的生活,落后的思想,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现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农民淳朴勤劳的闰土,以及善良、坚毅、顽强、迷信的农村妇女祥林嫂进行分析。
一、活泼、天真、淳朴、勤劳、精神麻木的闰土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进步知识分子“我”回故乡的见闻,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不仅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深刻的社会根源,而且塑造了闰土这样一个让无数读者熟知和喜欢的普通农民形象。他淳朴,勤劳,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在中国旧式农民中具有极为普遍的代表性。
(一)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潑开朗。《故乡》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文中描写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文中还描写了少年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文中还通过与我的对话,写了少年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文中通过对少年闰土月夜刺猹,雪地捕鸟的动作与语言对话的描写,说明了少年闰土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乡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闰土尽情地享受着生活。
由于“我”与闰土年纪相仿,他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我和闰土之间两小无猜,童心未泯,双方流露出的是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少年玩伴。
(二)中年闰土淳朴、勤劳、精神麻木。可是20多年以后,仅40多岁的闰土却完全变了样子:“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已经大相径庭了,看不到少年闰土的影子。单从外貌来看,闰土已经饱经沧桑,生活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了。
外貌的变化是精神变化的表现形式。更可悲的是他完全变成了一个愚昧、迟钝、以至精神麻木的人。 “我”跟闰土见面时,很兴奋地说:“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还要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 “我”母亲让他“哥弟称呼”叫“迅哥儿”,闰土却绝对不肯答应,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这段描写发人深思,中年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法关系,而所有这些封建礼法关系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上的。闰土之所以说小的时候是“不懂事”,是因为按照现在他已经懂得了的礼法关系,“我”是少爷,他是长工的儿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他儿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说出了那么多的话,都是极不应该的。闰土就是在这样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深深地扎根于这个被压迫农民的思想中,成为他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儿时那种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玩伴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封建礼教的束缚,我们之间已经有了身份和贵贱之分。
“我”搬家剩下的东西,听任闰土挑选,他除了挑选桌椅、抬秤和草灰肥料之外,还特意选中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实际上却有深刻的含义—闰土是迷信鬼神的。他对生活充满了无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这就更深化了人物的悲剧。
他不仅承认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最根本的制度,相信阶级地位不可动摇,尊卑观念不可破坏,而且还相信统治阶级愚民政策最主要、最得力的工具—鬼神。他不仅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统治阶级去安排,同时也交给鬼神去摆布,这样,他就必然要陷入万劫不复的精神深渊。
他已经没有反抗恶劣现实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只能被动地接受,只能一味地忍耐。鲁迅通过少年闰土和眼前的同一个闰土对照,写出诚实安分的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的精神奴役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二、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坚毅、迷信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封建主义、宗法制度对贫苦农家妇女祥林嫂不仅造成物质生活上的極度贫穷和肉体上的种种痛苦,而且又在精神上加以严重的摧残,使她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精神创伤。小说着重表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创伤的深刻性。
(一)祥林嫂淳朴善良。她干活勤快,只希望以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她在家里受不了婆婆的欺凌,于是逃了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就深刻地突现出这个还没有什么觉悟的中国劳动妇女的本色,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安分的性格。
(二)祥林嫂坚毅顽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结婚,这本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但在封建社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大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后,一再反抗别人强加的命运,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后来她发现和新丈夫贺老六能靠辛勤劳动活下去时,又凭着坚毅的性格顽强地过了一段卫老婆子所说的“好日子”,但两年后,她又亡夫失子。亲人的亡故,固然不幸,更不幸的是她对失子的追述本想得到他人的安慰,但得来的却是冷淡与嘲讽,使其陷入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三)祥林嫂麻木迷信。在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痛苦不仅仅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将受威胁于死后。当她带着丧夫失子之痛再次来到鲁家做工的时候,卫道的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伤风败俗的不详之物,一切祭祀供品都不许她沾手。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吓唬她,劝她到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当作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受苦。”坚毅的祥林嫂默默地忍受着一切,把用血汗换来的钱换成12块银元,捐了一条门槛,满以为已经出脱罪孽,可以重新做人。冬至祭祖时节,她坦然地安排杯筷,不料主人还是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受了炮烙似的缩回手,从此便失魂落魄。生活就这样一步一步把她逼到绝境 ,终于沦为乞丐。
(四)祥林嫂与命运抗争,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祥林嫂还是被黑暗势力吞没了。小说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鲁迅之所以要把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因为他是一个精神世界的战士,他选择通过灵魂改造的巨大工程,促成麻木、迷信、逆来顺受的国人向着真的人的目标进化。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鲁迅通过闰土和祥林嫂的形象,揭示国人的病态精神,为国人的灵魂画出一幅真实的图象,好让国人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知道自己的各种病症,引起自省、自救、自新的愿望。
(作者单位:中共西充县委党校,四川 西充 6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