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
摘 要: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促进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可以发挥其比较优势,调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对国内外服务业及产业集聚区理论作了回顾,初步分析了动力机制内涵和动力机制定量模型,并且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动力机制。以湖北省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为参考,对湖北省近年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区;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6.002
1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1.1 动力机制内涵
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作为集聚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有着复杂的组成和作用原理,很难清楚地描述这个概念。国外学者经常使用动力,活力和动力机制和其他词或短语来表达,一些中国学者也明确了以“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但很少有人对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内涵作出明确的分析以及界定。
当前研究中,产业集聚动力突出的转变是从生成动力的辨识、属性和作用的分析到发展动力的生长、动力之间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产业集聚发展动力与生成动力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属性和更稳定的作用形式,产业集聚区正是在比较稳定的技术创新、非正式学习、合作竞争、知识共享和溢出、网络协作、区域品牌意识等驱动力下得以发展并显示出竞争优势。另外,发展动力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它们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协调关系,有明显的作用规则。因此,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应该是具体动力要素的深入和综合,是驱动产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1.2 动力机制的定量模型
BreIlner(2001年)认为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元素,集聚区的变迁过程由企业间的行为决定。集聚区内存在七种作用动力:人力资本积累,非正式沟通,企业相互依存,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当地资本市场,公众意见和地方政策。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探索集聚区的作。将它们系统化为动态机制。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时间(when)、位置(where)和规律(how)即集群动力机制发生的三个维度,从企业的进入,经营和增长三方面进行模拟和仿真,通过数据的变化可能抓住任何一点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存在于数据源和选择问题的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和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国内各基础,很难实用。
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具体动力要素的深入和综合,是驱动产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
1.2.1 内源动力机制
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力量,表现为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网络创新等。
1.2.2 外源动力机制
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国家(或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对集聚区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等。
2 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现状
2.1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2.1.1 服务业结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1978年以来,湖北产业结构由 “二、一、三”转变到“二、三、一”。第一产业比重越来越小;第二产业有轻微波动,但是相对平稳,保持在45%以上;第三产业变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稳定性较强。1978年,湖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7.3%,其后稳步提升到2002年的历史最高点42.6%。2000-2003年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最高时超过第二产业2个百分点。2003年、2004年湖北服务业比重连续两年出现下滑,2004年降为40.7%;其后虽逐年反弹,2008年恢复到40.8%,但4年间仅上升了0.1个百分点。2015年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良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业持续增长、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较大,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等新的亮点,服务业比重达到了38.1%。
2.1.2 服务业整体效能有待提升
纵观国内外,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时期,经济发展存在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服务业的快速崛起。1960-1970年间,欧洲和美洲发达国家与拉丁美洲、东亚部分国家人均GDP相继达到了4000美元,这些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世界前列,这种状况维持了十年以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发展领先的江苏、浙江和广东3省均于2007年超过4000美元,率先提出了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呈现出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提升等特点,产业结构迈向了更高层次。湖北全省和服务业相关的公司有很多,但经营领域比较狭窄,很少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大的规模,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2016年湖北重点服务业单位数2630个,分别相当于京、沪、粤、苏、浙、鲁的17.9%、29.9%、24.2%、26.0%、35.6%、36.4%,均不到半数;营业收入为2412亿元,分别为京、沪、粤、苏、浙、鲁的11.4%、17.6%、18.9%、31.2%、42.2%、50.9%。湖北省服务也总体发展情况效能有待提升,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并没有完全联系起来,形成集聚效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没有形成融合发展的高效能模式。
2.1.3 服务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大
结构偏离度指标(结构偏离度=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中某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是否处于同步变化和对称状态,服务业可以对就业压力起到有效缓解的关键作用。与欧洲地区发达国家、北美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吸附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依旧很低,中部省份特别是湖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问题更加严重。湖北服务业从业人员偏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问题更加严重,近几年湖北省结构偏離度在3左右,离理想值0还有一定的差距。2016年湖北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4.8%,低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重点服务业从业人数为57.7万人,分别为京、沪、粤、苏、浙、鲁的21.4%、32.6%、21.0%、36.7%、43.7%、21.0%。从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来看,湖北近几年来服务业比重下降最为明显,从业人员增长乏力。2010年至今,山西、江西、河南3省的服务业比重分别上升1.9个、0.3个和2个百分点,湖南基本持平,我省下降2.2个百分点,只好于安徽,湖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吻合性偏离度最大。
2.1.4 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根据有关理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随着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 2015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4%,比2012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16年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等增速领跑服务业内部,对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6%,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4%,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10.2%,比重为8.5%,提高0.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1.8%,比重为19.1%,提高3.7个百分点。
2.2 湖北省集聚区发展现状
在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湖北省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全省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正在加速,以武汉市为代表的集聚区正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具有鲜明的特色,很强大的辐射力,对湖北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地区经济转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信息业、文化业、中介等等,取得这些成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企业的努力经营。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不仅自身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且对整个湖北省起到辐射作用,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集聚区,其中江汉区服务业产值占武汉市总产值比重已达86%,经济结构转变迅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国家发改委对江汉区服务业发展表示高度认可,予以肯定,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作为典范。
2.3 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服务业比重低
2016年,全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38.1%,与国内外平均水平相比,湖北这一比重明显偏低。从全国来看,湖北省这一比重居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也只位列第3位。同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湖北省的差距更大。当前,全世界服务业平均比重为62%,其中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34个低收入国家为43.5%,服务业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的主导。由于服务业发展不足,我省GDP总量长期低于湖南,只是在2015年才实现9年来的首次超越,服务业发展不足已成为制约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短板。
2.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湖北省制造业现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和生产方面服务业市场需要较小且增速较慢等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2008-2014年,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低于同期工业增速9个百分点,这个增速也低于中部安徽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
2.3.3 新型服务业发展不足
湖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尽人意,尤其是“两通”(运输,运输),而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在全省服务业中,2016年的批发和零售业比重最高,为20.3%,其次是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占11.5%,上述“两通”比重总计为31.8%。“两通”所占比重虽大,但处于相对分散、规模较小、单打独斗的局面,带有明显的传统运行模式。与服务业发达地区比较,湖北传统产业高于这些地区,新型服务业比重要低于这些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2015年湖北新型产业比重为61.8%,低于安徽居中部第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
2.3.4 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2016年全省17个市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武汉、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比重最低的天门市只有27.6%,比武汉市低2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武汉市由于是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业发展领先了一步;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因二产业相对不发达,服务业比重相对较高。
其他14个市州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 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主导产业突出、规模经济、结构完整、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等要求,提出发展针对性建议。
3.1 提高对集聚区规划的重视
首先,我们需要精简政府和行政机构,并提供有效的服务。政府撤销各种服务行业的虚设机构,特别协调组,服务业组织机构只需成立一个由政府主要领导的服务业管理机构。服务业管理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对服务行业进行全局策划,其他直接相关机构根据服务业管理机构的全局策划开展实际工作。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可以由服务业领导小组来完成这项工作。
3.2 强化集聚区的产业配套
要使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其功效,应该完善集聚区的产业链条。对已经建成的产业链条但不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需要重新谋划其产业链条,对链条不完整的环节进行修补。按照全局策划的原则,在对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工作中,产业链条的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
3.3 优化集聚区的区域布局
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实现服务集群的合理布局。在审批服务业集聚区项目时,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进行区分,划定区域,符合标准的要加以鼓励支持,在标准以下的要进行一定的整治。应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来建立新的服务业集聚区,若一个集聚区范围涉及到多个地市,则由省级单位统筹管理,或在成立时由市主管单位为主,在有关地市开展领导小组培训,保证达到标准要求。对服务业集聚区在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安排,推进低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化。
3.4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框架条件,湖北省必须制定不同的区域产业的发展政策。引导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在服务业相对发达的武汉、黄石、宜昌、襄阳等地的一些中心城区,重点是大力发展设计创意、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在荆州、孝感、鄂州等地区的一般县市,在继续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将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武陵山地区和大别山地区,要突出发展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各自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04).
[3]潘海岚.关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12).
[4]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5]李志平,白庆华.论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论坛,2006,(22).
[6]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及其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5,(09).
[7]郑吉昌,夏晴.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4,(06).
[8]葛丽娜,渠爱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9]刘恒江,陈继祥.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 607-611.
[10]夏燕梅.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化测度及其动力机制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刘恒江,陈继祥.要素、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J].中国软科学,2005,(2):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