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榴
【摘 要】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應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求解决之法,提高高三二轮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关键词;微专题
关于思维导图,我国很早就有关注。外研社引进并出版了Tony Buzan的《大脑使用说明书》等思维导图系列图书。许多师范类大学已经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用了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思维导图应用的例子。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一次地区级的公开课。授课教师也运用了思维导图来解决高三二轮复习中关于资源开发的问题。一道难度不大的问题,经授课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望着这如此“高大上”的“思维导图”,笔者有几点担忧:
1.对思维导图的作用,我们是否过于“强大化”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绝大部分所谓的“思维导图”仍停留在对知识点“记忆”的程度上,没有真正发挥思维导图学习、思考方面的作用,与传统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型上有些改变。
2.思维导图过于追求“复杂化”
在不少的论文、公开课中我们往往会看到结构错综复杂的思维导图。绘制这样的图,别说学生,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完整全面是治学严谨的一种表现,但是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我更倾向于抓住重点,提高效率。高考地理的综合题分值一般在3-5分,也就涉及3—5个方面,文综考试的时间又是非常紧张的,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对一道题的方方面面全部展开,根据分值,合理展开,最多多写一到两个方面即可。地理的答案追求简洁切中要点,最忌言多空泛。
到高三二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量的地理基础知识,而此时,离高考也不足百日,书山题海的练习,只会让学生更迷惘,失去前进的动力。二轮复习应该“化繁为简”,提升学生调用、提取、迁移知识的能力,做到答题时少写错话,废话。
笔者对近年来的高考地理综合题进行了大致的归类,发现从答题思路上,大致可以有两种类型:
1.多因平行型
这是最常见的地理题型,即一种地理现象由多个平行的原因促成。此类题型侧重考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以2014年浙江文综地理卷为例,两道综合题,7道小题,除一道小题是填空外,其余都是此类型。
2.单象深入型
此类问题侧重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某一地理现象的产生是一环扣一环,层层影响深入的结果,从题目的立意上来讲,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有抽丝剥茧的能力。但是,笔者发现近两年来,高考对此类题型在综合题中考查甚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遗憾。
那么,怎么样的思维导图才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性呢?笔者想结合上述的两类题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抓住关键词,有序展开(针对多因平行型)
我们以2014年浙江文综地理卷36题第(1)题为例: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在一次高三二轮复习的公开课上,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以此题为例,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解题。下图是该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
望着这复杂的思维导图,学生不由发出了感叹,笔者也非常佩服授课老师备课的认真和全面,这样一个思维导图,没有一定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但是,笔者有一些质疑:到了二轮复习,我们追求的还是这种“高大全”吗?以下是笔者对此题应用思维导图解题的另一种方式,与大家探讨:
审题找到关键词“油气”“开采”“有利”“不利”,绘制思维导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抓住题目的关键,不难得出有利条件:储量丰富,埋藏浅,不利条件:风浪大,降水多。再适当结合区域地理欧洲的知识,可以再补充一下如优势市场需求大,劣势劳动力价格高,开采成本高。
2.深入微专题,层层探究(针对单象深入型)
微专题,是指针对某些高频考点并结合学生平时的答题情况而组织实施的小型的、完整的微型复习专题。它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注重对某一地理问题或现象的深入剖析,有很强的逻辑性,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水”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之相关的内容非常多,如水循环、洋流、降水、水土流失等等。其中属于高频考点的莫过于降水,我们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微专题,有针对地解决与降水有关的问题。
例2.图11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表2为图11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该题后半问,是一个典型的分析降水(雪)的考点。我们可以利用降水微专题来分析。
结合材料和微专题中思维导图的提示,我们不难发现该题答题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经过五大湖,补充了水汽。
(2)冷暖气流相遇,暖气团抬升,冬季温度低,出现降雪。(此处遇冷应是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导致。因为水平方向风吹向低纬,不符合遇冷的条件。)
通过微专题,我们可以深入探究某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高三二轮复习应该是一个精炼提升,化繁为简的过程。没有完美的备考,只有充满信心地迎考。正确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有序的思考,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郑伟大.《整理和建构地理知识的系统和方法》
[2]郭芳英.《以生为本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3]陈国.《聚焦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