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萍,蒋孝鸣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胆囊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前期症状不突出导致其预后情况非常差;相关研究显示胆囊癌患者 5年生存率不足10%[1]。因此,及早诊治对提升胆囊癌患者生存率及预后影响重大。目前临床CT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比较普遍,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使用,可看到患者体内小于10 mm胆囊息肉样的病变,对诊断胆囊病变有了极大提升。超声造影(CEUS)能够将胆囊壁和囊中病变血流灌注状况显示出来,经过对病灶基底、增强水平、形态与模式等进行观察,以此来判别病灶状况[2-4]。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超声造影及增强CT(CECT)对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效能及一致性,为临床患者诊断提供一些借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经常规超声检测疑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者96例,其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28~77岁,平均(57.04±10.65)岁。患者均经过术后病理检测证实;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均进行三维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测。
1.2 试验方法 检测前患者禁食 8 h,以便胆囊腔内胆汁充足,声学界面良好。(1)超声检测。仪器:GE LOGIQ-E9彩色超声诊断仪,C1-5探头,自带 TICAnalysis分析软件,并配备三维RAB2-5-D容积探头。对比剂:由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SonoVue,瓶盖常规消毒后,将5 ml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到瓶中;振荡溶解为乳状微泡混悬液并抽取1.2 ml,由静脉推注,而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5 ml静脉推注冲洗。方法:常规模式获得满意切面,而后进入到三维模式,选取最满意病灶显示图像持续三维图像收集,对比剂显影起储存图像,对比剂总注射量低于5 ml,两次注射间隔20 min以上。(2)CT检测。仪器:西门子sensation64排螺旋CT。CT对比剂为优维显(先灵公司),依据患者不同体质量,注射总量在50~150 ml,由静脉3ml/s注入。方法:平静呼吸,先进行上腹部位平扫,对比剂注射以后进行增强扫描,收集存储图像,CT扫描层厚在3~5 mm,检测完成以后要多喝水,便于排泄对比剂。
1.3 分析图像
1.3.1 三维超声造影 表面模式下重建病灶图像,X、Y、Z轴旋转同时移动A、B、C平面,使用TUI断层模式对不同切面、轴位图像断层重建,从不同断面、不同角度察看病变有活性部分、大小、基底及形态等显影状况和侵入胆囊壁状况。胆囊壁连续中断、病灶形态不规则、宽基底、病灶强化不均匀则提示是恶性。
1.3.2 增强 CT 由不同断层察看病变基底、形态及大小,病灶增强形态与程度,和周边肝组织联系及侵入胆囊壁状况等。肉眼察看病灶密度,和周边正常肝组织进行对照,密度比周边肝实质低是低增强,密度和周边肝实质相当是等增强,密度比周边肝实质高是高增强,增强模式分成不均匀增强和均匀增强。
胆囊癌CT诊断准则: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显著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囊壁中断,宽基底,则提示是恶性。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测病变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行一致性检验,>0.75,一致性好;0.45≤≤0.75,一致性较好<0.45,一致性差。<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胆囊病变患者病理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38例,其中4例为腺瘤癌变,34例是中腺癌;胆囊良性病变58例,其中16例为胆囊腺肌症,6例为腺瘤,20例为息肉,16例为合并胆结石或胆泥。
2.2 三维超声造影中良恶性病变表征状况 16例合并胆结石或胆泥超声造影没有看到增强病灶,其他80例良性和恶性患者在囊壁完整性、增强模式、基底宽窄和病灶形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0.05),见表 1。
2.3 三维超声对患者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状况 三维超声造影对胆囊良恶性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水平较高,分别是95.0%、95.2%、94.7%、94.7%与94.7%;和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好(=0.795),见表 2。
2.4 增强CT检测良恶性患者病变表征16例合并胆结石或胆泥增强CT没有看到强化病灶,其他80例良性和恶性患者在囊壁完整性、增强模式、基底宽窄和增强晚期低增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0.05),见表 3。
2.5 增强CT对胆囊良恶性诊断效能状况 增强CT对胆囊良恶性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水平较高,分别是92.5%、95.2%、89.5%、90.9%与94.4%;和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好(=0.826),见表 4。
三维超声造影继承了超声造影和三维成像优势,能够更加形象展示扫描部位血管结构,灌注过程可以立体化呈现,实现了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结合[5-6]。三维超声造影立体感较强,形态直观,对滋养肿瘤细胞血流的丰富程度、分布及形态显示的更清楚,对患者体内病变数目、形态和部位反应更全面[7-8]。本文研究显示,良性和恶性患者在囊壁完整性、增强模式、基底宽窄和病灶形态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三维超声造影使对小结节状病变基底状况观察更清晰。38例恶性患者胆囊壁全层均被浸润,部分浸润至局部肝组织,有2例发生肠道转移,4例伴随肝门胆管癌,1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超声造影检测出4例肝门胆管癌,8例淋巴结转移,这说明超声造影在检测患者肝内转移和胆囊浸润状况有一定优势。
对肿块型患者增强扫描时表征出肿块强化显著,并且为不均匀增强,这可能是肿块内一些区域液化发生坏死,结节型和厚壁性胆囊癌表征不够典型,临床易出现误诊。另外,在恶性患者浸润转移方面,增强CT检测出2例肠道转移,2例肝门胆管癌和12例淋巴结转移。对患者团块状胆泥结石方面超声造影检出率比增强CT高,这是因为超声对胆泥检出更加敏感。若胆泥比较黏稠,不伴随体位发生移动时,常规超声则难以将其和肿块鉴别开来,但超声造影在双幅模式下可对其大小进行直接对比[9-10]。超声造影对评估病灶血流灌注方面比增强CT提供信息更丰富,但在判别患者有无转移方面则不如增强CT。增强 CT和超声造影在诊断胆囊良恶性方面其诊断效果比较接近,都可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使用方法。
表1 三维超声造影中良恶性病变表征状况比较 例(%)
表2 三维超声对患者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情况 %
表3 增强CT检测良恶性患者病变表征比较 例(%)
表4 增强CT对胆囊良恶性诊断效能状况 %
综上所述,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测胆囊病变时其诊断效果都比较高,两者互补可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