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农牧交错区饮食习俗分异与地理环境的耦合关系

2018-08-14 08:03李林玉那顺达来
关键词:丰镇四子王旗察哈尔

李林玉,那顺达来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010022)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使得饮食习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点、地域差异和分布规律。早在《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等著作中就已经对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晏子春秋》中有“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可见早在古代学者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地区民俗的形成、发展、变异、交融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是以山西霍州市-太谷县-定襄县-山阴县-大同县-内蒙古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为研究的一条线(与行政区划无关),分析该沿线随着地理环境耦合出现的农事活动的节律性,进而分析随着农事活动的差异出现的饮食习俗的细微分异。

图1 研究区域图

一、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太行山脉的西侧,黄土高原东部,与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省等接壤。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高原,土壤肥力较低,地层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结构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山西研究区跨越山西的晋南、晋北、晋中三个区域,晋南地区为暖温带温和重半干旱气候区,[1](P2)年均温为12℃,年均降水量为480-570mm,同时该地区处于临汾盆地,海拔较低。因此该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发达。晋中地区为暖温带冷温重半干旱气候区,[1](P3)年均温为 8-10.5℃,年均降水量为400-490mm,位于太原盆地,海拔为700-800m,较晋南地区高,但是水热条件组合仍然适宜作物生长。晋北为寒冷的半干旱气候区,[1](P3)年均温低于山西其它地区,年均温低于7℃以下,年均降水量也较低,为380-460mm,因此作物种类较少。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与陕西、山西、新疆、宁夏、甘肃等省毗邻,是典型的高原型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地势高,草场广布。研究区丰镇-苏尼特右旗跨度为东经109°16′-114°49′,北纬 39°37′-43°39′。从丰镇市到苏尼特右旗一线多位于内蒙古高原境内,地势变化小,海拔为1000m-2335m,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冬长夏短,寒暑变化大,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少,随着纬度的增加年平均气温从4.7℃降到1℃,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以下,在苏尼特右旗降水量更少,为180mm,年平均无霜期为110天,禾谷植物生育期短。[2](P2)

二、跨农牧交错区农牧业区域划分

根据农牧交错带中农业与草地畜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可将划分为三种类型:农业产值比重占55%-60%为农牧型交错带,紧靠农区的地带;牧业产值 55%-60%为牧农型交错带,紧靠草地牧区的地带;农业和牧业产值比例基本持平,各自约占农业总产值40%的地区为典型农牧交错带,处于牧农型和农牧型交错带之间。[3]

依据上述原理,再结合研究区农牧业比重等,可以将研究区作下列的划分:

纯农区(该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了80%)——霍州市、太谷县和定襄县。

农型交错带(该区域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均多于55%,牧业所占比重均为20%左右,说明该地区以农耕业为主。同时该区域耕地比重大,牲畜种类以猪为主。)——山阴县、大同县、丰镇。

牧型交错带(该区域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均多于55%,种植业所占比重均为30%左右,说明该地区以牧业为主。同时该区域耕地比重小,牲畜种类以羊为主。)——四子王旗。

偏农型交错带(该区域农牧业产值基本持平,约占50%,但是种植业产值比重较多为53%,牧业产值比重为42%,说明该区域以农耕业为主。)——察哈尔右翼前旗。

纯牧区(该区域农林牧副渔业以牧业为主,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耕地比重几乎为0%,以牧羊为主。)——苏尼特右旗。

三、饮食民俗分异与地理环境的耦合关系分析

(一)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地理成因 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在一年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而农业活动的产物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饮食习惯会随着一个地区的农事活动而发生变化。研究区所跨区域较大,使得农业生产类型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作物种类不同。晋南地区的霍州市处于平川地区,气候温和,水热条件组合好,因此是棉花和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产量高而稳定,且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晋中地区的太谷县位于太原盆地,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因此作物为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早熟棉花为主,熟制为一年一熟。定襄县主要以玉米、谷子、高粱等喜温作物为主。由于盂县处于较低纬度,定襄县位于定襄盆地,因此年平均气温高,降水较多,导致该地区无霜期较长,作物复种指数高,旧时有一年两熟。在山阴县、大同县等晋北地区和内蒙古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气候寒冷,降水少,以莜麦、荞麦、大豆、马铃薯等耐寒作物为主,小麦是以春小麦为主。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远离海洋降水少,土壤贫瘠,但是光照充足,适合小麦、莜麦、糜子米、马铃薯等耐寒、耐贫瘠等作物的生长。苏尼特右旗由于水热组合不适宜农耕的发展,因此以畜牧业为主。二是作物播种时间不同。由于研究区气温与降水由南向北递减,霍州市无霜期较长,耕作时间南边早于北边,民间谚语就是对生产最好的总结。霍州市的“谷雨前,就种棉;谷雨后,谷子豆”[4](P37);太谷县和定襄县“谷雨前后,安瓜点豆”;山阴县和大同县“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在丰镇和察哈尔右翼前旗寒冷的地区播种时间更晚;“谷雨早,小满迟,立夏莜麦最当时”是对四子王旗最好的写照[4]。可见,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作物的播种时间逐渐推迟。三是耕作制度不同。在盂县和定襄县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但由于株距离大,行距宽,于是人们采用间种套作技术,在两株间夹种豆类、马铃薯等。大同县、丰镇县和察哈尔右翼前旗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人们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发明了冬磙、耙耱、浅耕保墒的耕作制度。

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一部分,牧业生产同农耕生产一样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是饲料来源不同。山西霍州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饲料主要以农作物秸秆和各种农副产品为主;太谷县和定襄县地区农业生产以农耕生产为主,饲料以农作物秸秆、各种农副产品或饲料为主。山阴县和大同县等晋北属于高寒杂粮区,丰镇和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区属于半农半牧交错区,农作物较多,同时该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少,多天然牧草地,因此饲料以秸秆和牧草为主。在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气候寒冷,降水少,不利于作物生长,草场茂盛,饲料以牧草为主。二是经营方式不同,山西地域面积小,畜牧数量少,属于集约型的小农经济,因此农区畜牧业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比较集约,生产比较稳定,而内蒙古丰镇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以舍饲养殖和游牧相结合;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地域辽阔,草场广布,牧区则以放牧为主,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以游牧为主,生产不太稳定。三是牧畜种类和数量不同。从霍州市到苏尼特右旗一线猪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而羊处于上升趋势。在霍州市牲畜以猪为主,而在山西北部的大同县羊也成为了主要的牲畜。内蒙的丰镇和察哈尔右翼前旗农业发展较快,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驴、骡、牛也成为人们饲养的对象。苏尼特右旗历史上是纯牧区,有苏尼特羊、山羊、马、骆驼等。四是经营畜牧业的民族不同。山西霍州市、太谷县和定襄县以汉族为主;山阴县、大同县和丰镇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受民族融合的影响,以汉族及从事耕作业的少数民族为主,内蒙古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以蒙古族为主体,因此以从事畜牧生产的蒙古族为主。

(二)日常饮食的地理成因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民俗,但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地的农业生产类型,而农业生产类型又与饮食习俗相辅相成,从而导致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

1.以面食为主的农区——霍州市、太谷县和定襄县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气候干燥,温差大,直接影响该地的作物种类,山西霍州市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因此食物以白面馒头为主,晋南人称为“馍”,即使是吃完午饭后仍要吃个馒头,当地人蒸馒头时不用碱,并且食用种类多样,有“辣油馍”、“蛋炒馍丁”、“羊汤泡馍”、“烩馍”等,另外还有“炒泡泡”、“蒸馏垒”等一些小麦粉饮食习俗。[3]太谷县和定襄县位于河谷地带,水热组合较好,因此以玉米、小麦、高粱为主,但是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少,因此人们喜食带有汤水的面条,或是吃完干面条后喝碗面汤。同时该地区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早饭会有“大糁糁”等玉米制成的食品。[5](P58)可见,山西农区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适宜小麦的种植,因此主食以面食为主。

2.以杂粮和肉食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山阴县、大同县、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

山阴县和大同县位于山西北部,气候寒冷,作物以荞面、莜面、土豆耐寒作物为主,日常饮食也是以这些食材为主,如油糕、荞面圪坨儿、烩山药块等。在当地牧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接近内蒙古,受蒙汉交融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吃牛羊肉的习惯,如大同县的谚语“冬涮羊肉夏旋粉,四季火锅羊头拌粉”。[6](P126)

内蒙古丰镇和察哈尔右旗前旗兼具汉族饮食又有蒙族饮食,丰镇地处内陆,受海风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燥,使得该地种植的作物以莜面、谷子等旱作谷物为主,因此形成了与山西相同的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受山西大同等地影响,形成吃炸糕的习惯。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以谷物蔬菜为主,辅以肉食,一般都喜欢喝酒,尤其喜欢白酒和烈性马奶酒。[7](P26)当地的蒙古族为了适应高寒的气候和长期的游牧生活,喜欢吃营养和热量高的肉食和奶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蒙古高原的广阔造就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同时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吃肉通常为“手扒肉”。奶制品有奶皮子、奶茶、奶豆腐、奶果子、白油等,但是由于清朝时期察哈尔右翼前旗制作的奶制品为宫廷食用,因此奶制品制作精细,质量高。随着民族的交融,饮食也逐渐趋同。

3.以肉食、奶制品为主的牧区——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

四子王旗北部和苏尼特右旗饮食同其他蒙古族相同,喜食“红白食”,即奶肉制品,当地的奶制品制作较察哈尔右翼前旗更为粗糙,只是满足使用要求。四子王旗还食用野生植物类,主要是当地气候不适合作物生长,蔬菜少,有野韭菜包子、烤蘑菇、凉拌哈拉盖等。在苏尼特右旗,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3.4-4.5℃之间,作物不易生长,导致该地以游牧为主。蒙古族为了适应游牧的生活制作酸奶、塔尔格、额德木等,方便携带,利于消化肉食。[8-9]内蒙古中北部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宜作物的生长,草场较多,因此,牧区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

(三)节日饮食的地理成因 节日饮食是重要的饮食类型,研究区跨度较大,自然条件千差万别,饮食习俗的地域差异较大,使得节日饮食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地域差异较大。

1.春节饮食地域差异的地理成因

山西晋南霍州地区以面食馍为主,因此在春节人们会吃馍和馄饨,由于旧时,物资匮乏,蔬菜种类少,豆腐胡萝卜馅的馄饨就成了人们春节的主要食物;晋中太谷县春节多吃饺子,当地草场少,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牧业生产以养殖猪为主,饺子馅也以猪肉为主;晋北的定襄县一带,谷子是主要的农作物,因此初一晚上要吃南瓜稀饭,寓意丰年有余。山阴县、大同县、丰镇和察哈尔右翼前旗的汉人过年多以饺子为主,不同的是,这一带牧业养殖中羊的比重较大,以饺子羊肉为主。在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的蒙古族吸收汉族的饮食习惯,在春节也会吃羊肉饺子,但是仍保留原有的饮食习俗,如除夕夜吃“手扒肉”,以示合家团圆;人们饭后小吃也以奶制品为主。

2.其它节日饮食地域差异的地理成因

山西地区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因此面食制品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食物。面塑,民间俗称“面羊”、“面人”“面馍”,各地叫法多种多样,形态各有特点,以面粉为原料,经过多种程序制作而成,造型简单、质朴,地方特色鲜明,后逐渐发展成为供欣赏的艺术品,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制作。

晋南霍州一带的面塑,称为“羊羔馍儿”,一般过年都会捏制小猫、小狗、茄子、“佛手”“满堂红”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当地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仅注重品红点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北定襄一带,由于当地接近内蒙古,受民族融合的影响,面塑也极富有地方特色。其形象简练,粗狂豪放,形态夸张,所反映的内容如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应有尽有。在内蒙古面塑艺术最早起源于托县,由于托县地理位置独特,早在清朝时期是塞外闻名的“水旱码头”,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康雍乾时期两翼土地的放垦,成为口外汉族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批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农民、商人、小手工业者纷纷来到这里种田、经商及传授手工技艺。从而晋陕地区的捏面人手工技艺也被带到托县地区,在这里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托县面塑技艺。后经传播,其它地区也开始制作面塑,丰镇和察哈尔右翼前旗的汉人也受其影响,制作面塑。

四、结语

通过对研究区饮食习俗的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发现从霍州市到苏尼特右旗一线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经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显著。从霍州市到苏尼特右旗随着纬度的上升,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牧业的比重逐渐升高,从而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研究区跨纯农到纯牧区,经农牧交错区域,随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有一个经济方式的渐变过程,即纯农——主农辅牧——半农半牧——主牧辅农——纯牧经济方式,随着经济方式的这些细微差异,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有了细微的分异。通过研究跨农牧交错区的饮食习俗,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民俗文化的演变与交融。

猜你喜欢
丰镇四子王旗察哈尔
边疆内地化的渐进:清代察哈尔治理的发展历程
高氟水、高矿化水的形成原因浅析
“五老”带“五小”,农场乐陶陶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四子王旗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内蒙古四子王旗干旱变化特征及与植被覆盖关系研究
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镇街角绿地设计研究
产品主题型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内蒙古丰镇市居住小区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