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春
摘要:本文以农村学校管理为视角,着眼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势,分析既存问题,探索加强农村学校科学化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方法,为推进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31-01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尤其随着“公平”、“合理”、“均衡”理念的树立与拓展,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春天。然而,因教育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公平性、职能性等潜在负面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农村学校管理可持续发展。为此,着眼教育机制改革新要求,分析农村学校管理新问题,拓宽创新发展新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全面审视农村学校管理现状
1.1 热点难点问题尚待深度破解
改革开放36年来,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至农村学校,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学校管理方法单一,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从而制约了师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1.2 兜底线保基本工作有待加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当前,农村学校紧紧扭住管理这个有力抓手、根本之策,全面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使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符合安全、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然而,在当前农村學校管理中,特别是涉及到学校、师生发展的问题时,隐性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仍然以牺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眼前的成绩和效益,而这恰恰与农村学校管理的初衷相违背,这其中既有管理者的理念问题,也有组织者的思想认识问题。
1.3 依法治教水平亟待提升
教育教学现代化,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农村学校依法治教工作还处在萌芽阶段,有不少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如,在执行《义务教育法》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教师道德失范,行为脱轨,侵害学生利益,并被互联网或宣传媒体上炒作,给学校及教师队伍带来了不良影响。
2.客观分析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的原因
2.1 生源逐年减少,导致办学举措不实
当前,农村学校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减少,一些乡村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读书,有的千方百计地送孩子到集镇或城市教学质量好的学校读书,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无法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农村学校,很少有长远性战略规划,即使有短期计划,也只是一纸空文,成为上级检查的“护身符”。
2.2 管理力度减弱,造成机制运行不力
“政贵有恒”,在对待安全管理上,学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带有主观性,往往以偏概全,落实制度随意,致使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学校管理者处理事务时经常自作主张,极大挫伤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加之有的学校注重抓“签到”一些显现的管理,对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制度关注极少,制约了制度的有效发挥。为此,在受益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的同时,如何排除体制运行中的障碍性因素,是农村学校改革发展不可回避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2.3 监督评价失衡,致使职能发挥不好
当前一些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忽略了新课改理念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无形中割裂了理念与实践的辩证联系,致使理念与实践相脱节。有的学校认为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分数,看升学率,教学管理无非是换换教材或“雨过地皮湿”的事情,依然以事务管理为主,以“人”管理为辅。在日常管理中,有的学校指手划脚,盲目指挥,间接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发展。有的认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墨守成规,缺乏因地制宜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管理被动,监督评价失能。
3.创新发展农村学校管理对策
3.1 建机制,推进依法办学
当前,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农村学校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办学活动合法性的监管上,提升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杜绝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申诉、学生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3.2 勇担当,助力管理改革
“为官避事平生耻”。教育部门管理干部一定要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事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改革难度和风险都在不断加大。为此,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在规定收费项目之外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不违反规定向学校乱集资、乱摊派。
3.3 守阵地,确保和谐稳定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农村学校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上就是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在“管”与“办”的互动中,保持管理功能相对独立性,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圣云.鲍德堂,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2.02.
[2]秦嘉麟,浅析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2011.12.
[3]唐艳德,农村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