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元
摘 要: 自2009年我国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以来,校园足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国足球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校园足球的发端及管理牵头部门的调整”为研究背景,对近年来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和讨论。对校园足球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提出当前校园足球发展中需破解的难题:1)当前校园足球人口基数不牢靠,学段差异较大;2)特色学校重申报、轻建设,试点改革地方任务不明确;3)重竞赛、轻训练,校内外结合的青训体系没完全建立;4)校园足球优秀苗子成长通道不畅通,政策制度不完善;5)校园足球条件建设推进较慢,政府购买服务欠缺;6)技战术风格未形成,行业标准建设跟不上;7)工作重心下沉不够,管理缺乏执行力度。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特色学校;足球人口;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G 807.0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campus football in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which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ootball in 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art of campus football and the adjustment of management lead depart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development and main problems of campus football in recent years , summarizes the campus football,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1) on the current campus football population base is not solid, and learn different;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re reporting light construction, pilot reform task is not clear; 3)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on and despise the training ,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bination the youth system is not fully established; 4) excellent seedling growth of the campus football channel is not smooth, the policy system is not perfect; 5) condi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football is slow, the government purchase service lack; 6) technical and tactical style is not formed, the industry standard construction up; 7) focus sinking is not enough, lack of enforcement of management.
Keywords: campus football;youth campus footbal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ork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schools; football population; main problems
2015年3月8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办发〔2015〕11号)(以下简称“《足改方案》”)正式公布,《足改方案》是我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是未来指导我国足球发展的工作指南,汇聚了一系列促进我国足球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足改方案》对改革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以下简称“校园足球”)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改革举措,将要大力推动足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和建立有利于足球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为贯彻落实《足改方案》精神,2015年7月22日,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对发展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提出了系列要求,并明确了相关政策。当前,校园足球蓬勃发展、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发展校园足球,特别需要思考一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的相关进程和关键节点进行总结,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 校园足球的发端
足球运动一直活跃在校园,但是在2009年之前,很少听说“校园足球”。现在校园足球已成为专门术语,有专指内涵。这一术语的来源与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文件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我国足球运动发展在2008年前后陷入谷底,运动成绩排名跌到史上最低,职业联赛饱受诟病,足球后备队伍人才大幅萎缩,2008年全国注册职业足球人口只有6 972人,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仅为1万3 524人。而在职业化开始时的1995年,这一数字是65万。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于2008年12月召开关于加强足球运动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并提出学校足球要成为中国足球复兴的突破口。随后,2009年4月初,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与教育部体卫艺司进行了会商,在研讨足球在学校开展的事宜时,大家讨论后认为,“校园足球”这一称谓更能表达和符合当时在学校开展足球的意图;因此,“校园足球”这一术语便写进了文件,被广泛传播开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及实施方案,可见,校园足球一词的出现是在特殊时期、特定时刻的新型产物。可以说,专指意义的“校园足球”正是从这个文件里首次出现的。
2009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场足坛整顿和提振工作。工作主要方面包括:1)依法治理整顿。对假球、赌球、黑哨等违法犯罪分子坚决打击,净化足坛风气,构筑起了足球防腐拒腐,打击违法犯罪的基本机制[1]。2)改革创新职业联赛,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做好职业足球俱乐部准入和审查工作的通知》(体办字〔2011〕189号),对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设置,对职业足球联赛进行了管办分离的改革。3)加强了足协和国家队的建设。2014年初,召开了已经停顿11年的足协会员大会,完成了换届选举。明确了国家队的定位和功能,更加强调增强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加强组织管理和思想作风建设[1]。4)在学校积极开展足球活动,增加足球运动人口。5)大力发展社会足球,推动草根足球的普及和发展[1]。基于以上背景,才出现了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
2 校园足球的改革与发展
校园足球发展至今,虽然从总体状态和水平上看,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划分为2个子阶段:其一是校园足球的发起阶段,时间主要为2009—2014年;其二是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起步阶段,时间主要为2014年至今。校园足球这2个子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如下。
2.1 校园足球的发起阶段情况
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体群字〔2009〕54号),这是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管理阶段开始的标志。为了推动校园足球的开展,2009年6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北京回民中学共同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会议,正式拉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帷幕。2009年10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共同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启动仪式”,召开了全国足球工作座谈会,并举行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青岛足球工作座谈会精神,对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1年多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革创新,研究并部署下一阶段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10年12月27日至28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其实也是一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推进会。201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国家体育总局就足球工作进行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足球人才建设,体教结合,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切实加强青少年足球,培养青少年足球兴趣,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发掘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打牢足球运动的根基,推动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校园足球的开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2013年2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体青字〔2013〕12号)。
从2009年4月到2014年的5年来,校园足球在国家体育总局牵头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校园足球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出可喜变化,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为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国校园足球运动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城市从44个增加到134个,其中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国家级试点县3个,省级布局城市82个。定点学校由2 023所扩展至6 326所,注册学生人数19万多,参与学生数突破270万,是2009年的2.7倍。
2)竞赛活动广泛开展。校内、校际、区域及全国各类比赛持续增加,到2014年开展联赛的小学有3 082所、初中1 497所、高中有419所、大学163所,每年完成校園足球比赛10万余场,初步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联赛。连续举办了3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每年开展6期夏(冬)令营。
3)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每年定期举办校园足球校长、指导员、教练员培训班,年均培训达到5 000多人次。
4)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在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
5)输送了一批人才,工作获得国际组织认可。5年来,共向国青队、国少队输送257人,参加全运会、青运会代表队254人,参加省运会代表队、俱乐部梯队、足球学校2 097人,为我国青少年足球队伍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并于2009年获得了国际足联颁发的“足球运动发展奖”。
6)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校园足球家喻户晓。各类媒体扩大校园足球活动的宣传,营造的良好氛围使校园足球的吸引力大大增强[2]。
在这一阶段校园足球发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1)思想认识存在问题。有一大部分部门负责人、家长、校长、教师担心学生踢球会占用过多时间,影响学习成绩,或者担心足球运动带来运动损伤,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将来没有好出路,缺乏让孩子参与足球活动的积极性。
2)普及程度不高。各地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学校和学生的总体参与度还很低,甚至一些足球定点学校没有将足球纳入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内容。以注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例,1亿2 000万人口的日本有60万,8 100万人口的德国则高达200万,英国有3万2 000所学校开展足球运动,超过250万青少年接受足球训练,意大利则有7 000多所足球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足球培训。
3)条件保障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和场地数量不足,大多数学校足球场地缺口大、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参与足球的需求;学校普遍缺乏具有足球专业资历的体育教师,教师资格证和足球教练员资格双证齐全的足球教师则更是凤毛麟角。各地支持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投入少,经费不足。
4)政策措施不完善。校园足球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尤其是鼓励教师从教、引导学生参与、支持特长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在提高教师待遇、足球特长生升学加分、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和救济、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衔接、青少年足球人才输送补偿与奖励、优秀足球运动员就业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制度保障。
2.2 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起步阶段情况
在广泛调研和各方面的推动下,国务院为进一步理顺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在2014年9月4日的足球工作专题会议上,正式明确教育部门将来负责主导校园足球工作,并指出这次调整是理顺关系,扩大平台、持续发展的需要。自此,校园足球牵头管理部门由国家体育总局转变为教育部,并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部应当履行好校园足球主管责任”。教育部自管理校园足球工作以来,通过一系列工作为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1)重新研究校园足球定位,确立校园足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部牵头校园足球后,将发展校园足球由“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调整为“足球育人”。总体来看,教育部牵头后对校园足球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即校园足球在战略定位上是中国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改革定位上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在功能定位上校园足球是立德树人、综合育人的重要举措;在目标定位上校园足球是普及推广,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夯实人才根基。对校园足球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既是当前校园足球开展的出发点,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落脚点。这一新的定位与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和青少年精英运动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足球育人和普及的定位与培养后备人才是主与辅的关系,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是水到渠成的关系。
2)加强校园足球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根据201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和《足改方案》相关要求,于2015年1月8日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国校足办),并于2015年7月27日印发了《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教育部牵头校园足球后的一个顶层设计。《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3],进一步明确了校园足球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为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指引和规范。在2015年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不少《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相关部委出台了许多文件,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保障。这些文件主要有:2015年12月9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青少年校园足球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15〕9号);2015年12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改进体育比赛广播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新广发〔2015〕125号);2016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完善足球改革发展财政投入机制的意见》(财办教〔2015〕80号);2016年初,中宣部印发《关于加强足球改革发展正面宣传引导的工作方案》;2016年4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780号);2016年5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987号);2016年6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2016〕4号);2016年8月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足球俱乐部劳动保障管理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69号); 2017年2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教体艺厅〔2017〕1号)等。
3)扶持特色,积极推进校园足球普及。经过3年的推动,初步构建起了“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四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普及体系,同时也提前3年完成了《足改方案》2万所特色学校的要求。目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2万218所,其中小学1万22所、初中7 111所、高中3 085所;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153所;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02个,每个省份平均3~4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云南省;青岛市、厦门市、深圳市、成都市、武汉市、兰州市、郑州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滨州市。
4)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制,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足球比赛。通过3年的探索,校园足球竞赛形成了以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层级的,以班级联赛为基础的小学预赛选拔赛和总决赛、初中预赛选拔赛和总决赛、高中预赛分区赛和总决赛、大学联赛(高水平组、校园组和高职组)和全国选拔赛(夏令营和冬令营)为赛种的高校、高中、初中和小学4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体系。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参加校园足球小学联赛的学生为534万7 000人次,参加校园足球初中联赛的为276万1 300人次,参加校园足球高中联赛的为165万3 500人次,参加校园足球大学联赛的为27万9 000人次,总计参加全国校园足球4级联赛的学生为1 004万800人次,平均每年有300多万学生参加足球联赛。另外,累计有1万5 564人次学生参与了2届校园足球冬令营和3届夏令营[4]。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培训和引进外教。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求特色学校配齐足球教师,二是采取培训提高的办法,三是引进社会资源,采用聘用制缓解各地足球师资短缺的问题。为此,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组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体育教师或足球教师、校长、教练员、裁判员和退役足球运动员进行了培训。据统计,近3年国家和地方累计培训23万多名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已提前3年完成了《足改方案》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对5万名校园足球专、兼职足球教师的一轮培训的任务。如仅2016年就分别培训4 7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4 700多名中小学校长、1 000名优秀教练员、200名裁判员和退役运动员、200名体育教研员,以及120名培训管理人员,总计1万1 000余人[5]。另外,近3年还依托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聘请国内外专业足球讲师培训了840名持有英格兰足球总会、亚足联D级以上等级教练员证书的校园足球教练员;选送1 100余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英国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其中有540多名教练员取得英格兰足球总会颁发的足球教练员等级证书。另外,通过实施聘请校园足球外籍教師支持项目,对聘请校园足球高水平外籍教师的部分地方和学校给予经费支持,3年累计聘请360多名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师到国内30个省份的中小学任教,使青少年学生在国内能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
6)加大校园足球投入,加快校园足球场地建设。2015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亿4 800万元青少年校园足球扶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大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国外足球人才与技术引进和出国(境)培训、校园足球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建设、校园足球宣传、文化建设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和集中调研等。据统计,各省份投入校园足球的财政、体彩和社会资金等累计196亿300万元,其中2015年42亿7 200万元、2016年80亿400万元、2017年73亿2 700万元。总计,中央和地方近3年共投入超过202亿元用于支持校园足球发展。根据各地报送情况,目前全国共有校园足球场地5万1 054块,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和改建场地3万8 944块,到2020年全国校园足球场地将达到8万3 726块[6]。
3 当前校园足球发展中需破解的难题
3.1 校园足球人口基数不牢靠,学段差异较大
经过3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认定,目前全国已有2万218所中小学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果以每校1 000名学生考虑,那么粗略估算出全国当前有2 000多万学生参与足球,这样的人口基数是非常大的,但是,从调研来看,各学段随着升学压力加大,小学、初中、高中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人数呈梯次锐减,小学、初中校园足球涌现出来的好苗子逐渐放弃了继续发展特长的机会。例如,前几年调研时某市某区注册学生球员小学阶段有600名,初中阶段急剧下降为90名,高中阶段则为0。据《人民日报》报道,由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网易共同主办的《星火指南——全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评选(2017)》正式发布,在参与此次评选的近200家足球、篮球和冰上运动培训机构中,参与体育培训的青少年人数,在12岁年龄段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显然,这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分野高度吻合。这是否说明,学业的压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参加课外体育培训出现两难选择[7]。在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中,小学阶段是学习压力最小的时期,大部分家长在小学时期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健康、个性发展和特长教育,愿意给孩子参加各种校外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学有特長。近年来,在我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形势下,不少家长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报名参加足球培训,但是,当孩子升到初中、高中以后,不少家长因担忧踢足球影响文化课学习,而放弃了让孩子继续学练足球。因此,校园足球在推广普及时,应注意这一现象,要强化初中、高中学段的校园足球,防止出现参与校园足球的人口大多数是小学生的现象。
3.2 特色学校重申报、轻建设,试点改革地方任务不明确
目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有2万218所,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约为3.2∶2.3∶1,与6∶3∶1的比例还有一定差距,说明学段布局上还存在问题。为了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教育部加快了特色学校的布局,并且提前3年完成了任务,在这个提速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上报特色学校中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加之,一些被认定为校园足球特色的学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放松了建设的紧迫性和力度。在遴选认定时,有很多学校达到了特色学校的准入门槛,却离标准要求还有差距,这些学校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命名仅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上述情况导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出现了重申报、轻建设,重命名、轻管理的现象。近年来,通过积极引导,经各地推荐并认定了102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12个改革试验区,但是,这些地方试点和试验的任务不清楚,目标不明确,担子没压实。
3.3 重竞赛、轻训练,校内外结合的青训体系没完全建立
竞赛是撬动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是运动训练水平展示和工作交流的平台,也是评价运动项目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动运动项目发展中,重视竞赛工作很重要,但是重视运动训练更重要。当前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各地各校对教学工作较为重视,但是众所周知,足球课的教学只是启蒙、引导、培养兴趣,对提高学生足球技术水平的作用有限。笔者认为当前校园足球对训练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够,使得校园足球的课余训练水平较低,存在训练内容不规范、训练方法不科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训练设施跟不上等问题,整体上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处于低水平状态。在青训体系建设方面,教育和体育融合度不高,虽然当前在推进“满天星”青少年足球训练营的建设,但做到全覆盖非常困难。总体而言,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与校外青少年足球培训、职业足球俱乐部训练、省市代表队集训、国家队选拔均未很好地衔接起来,学生“能出能进”教体融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由于青训体系尚未形成,学生获得高水平足球训练的需求不能满足,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受得一定程度的限制。
3.4 校园足球优秀苗子成长通道不畅通,政策制度不完善
畅通校园足球优秀苗子成长通道事关我国足球专业人才的培养,事关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是当前我国足球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难题。畅通成长通道涉及青少年足球人才的识别、发现、培养、输送和淘汰,涉及到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和职业足球领域,涉及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重大政策,特别是有关升学制度、转学制度、运动员选拔制度、运动员跟踪监测制度、补偿奖励制度、就业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等,涉及到家长和社会支持校园足球的长效机制,涉及到学生长期学练足球的动力。建立合理的校园足球优秀苗子成长通道,需要教育、体育部门通力合作,打通壁垒,一些政策需遵循足球人才成长规律,甚至要以培养足球人才为目标做出重大调整,使校园足球和足球竞技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使校园足球成为足球人才的蓄水池。只有校园足球人才通道建立起来,才能让更多的家长无后顾之忧,才能有更多的孩子选择踢足球。
3.5 校园足球条件建设推进较慢,政府购买服务欠缺
关于校园足球发展方面的场地设施、师资水平、经费保障等条件建设问题,一直是校园足球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需加快推进建设进程。目前,已经出台了足球场地建设规划,并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投入15亿元引导资金来推动完成6万块各种制式足球场地的建设任务,到2020年的建设任务非常艰巨。足球教师的配备和培养也已经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但是,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的水平提升问题比较棘手。校园足球经费保障各地不均衡,有的省份每年有1亿多,有的地方至今没有经费,校园足球的开展和发展较为艰难。而根据事权划分,中央财政无法在经费上支持特色学校,使得一部分特色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过程中经费不足[8]。面对条件薄弱、资源紧缺的困难,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是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但是,当前教育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还不完善,有些地方和学校购买无指导,导致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优秀退役足球的运动员、足球志愿者无法更多地进入学校,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出力。
3.6 青少年校园足球技战术风格未形成,行业标准建设跟不上
当前在校园足球运动项目和规律的内涵建设方面,缺少必要的行业标准,比如,统一的技战术风格和评价标准、统一的教学训练大纲、统一的年龄段划分设置、统一的竞赛基本办法、特色化的竞赛规则等。国外青少年足球专家认为,鲜明的技战术风格对于一支足球队的实力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中国青少年足球培養缺乏统一的技战术训练理念,使人才培养“事倍功半”,因此,实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标准化培养尤为关键。有关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宜根据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足球技战术风格,加强相关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并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制订适合中国青少年的培养标准。
3.7 工作重心下沉不够,管理缺乏执行力度
从目前各地校园足球开展情况来看,部分地方还存在“上面热、下面冷”“集中起来红火热闹、分散之后不见踪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文件出台了,没有狠抓“落实”这一环节,工作重心不下沉,指导基层不够,督促基层不够,考核评价不够,使一些政策落不了地,制度缺乏执行力。甚至还出现文件对文件、汇报对汇报、会议解决会议的情况。因此,要加强校园足球的管理,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的职能,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切实为基层和学校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工作重点,把政策落实好,推动校园足球健康、有序和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普及校园足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足球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J].中国学校体育,2015(1):6.
[2] 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201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总结[A].
[3] 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S].2015.
[4]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5—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A].
[5]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学校体育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A].
[6]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5—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A].
[7] 薛原.为青少年体育培训“画像”[N]. 人民日报, 2018-01-28(8).
[8]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重要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评估的报告[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