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应试教学重点:一.农业文化方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二.涉及到中国特色最为明显的内容应予以关注;三.“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 应试 教学重点
作为“秘书专业、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由于统一出题,必须通过,却又难学难懂,所以如何加强应试教学,抓住学习(或复习)重点,是一个需要研究总结以供广大学员参考的课题。
《中国文化概论》的应试教学重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社会一向重农抑商,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型文化,所以农业文化方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如全国自考题:1.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A.栽培小麦;B.井渠双灌;C.栽培谷子;D.使用水车/周人极端重视的是:A.渔业;B.农业;C.林业;D.手工业/2.名词解释:勤农观。
这些题目看起来很偏,其实如果考虑到农业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复习时特别予以注意的话,就不会觉得偏了。如所谓的勤农观指的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二.中国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所以,涉及到中国特色最为明显的这一方面的内容应予以关注。如全国自考题:1.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2.名词解释:分封制;什伍里甲制度;仁爱孝梯;科举制。/3.简述题: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4.论述题: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5.选择题: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A.指南车;B.渔网;C.乐器D.百鸟衣;E.七巧板/以下选项属诞生礼俗的有:A.催生礼;B.洗三;C.满月礼;D.百日礼;E.抓周礼
古代家训族规、分封制、行会、什伍里甲制度、仁爱孝梯、《礼记·大学》、古代造纸、科举考试、黄帝造车与乐器、诞生礼俗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非常鲜明的内容,学习时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三.“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是重中之重,必须充分消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其中哲学思想等是核心,所以应该力求弄清教材中的有关理论性总结与论述。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等。
出自这一部分的考题相当之多,如全国自考题:1.选择题;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上下与天地同流”;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A.夏;B.商;C.西周;D.汉代/2.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3.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其中“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考虑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是主要的,负面是次要的。正面影响表现在: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负面影响在于: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负面影响往往会被疏忽。
“知行合一”问题可从“理学”入手。“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除原始儒家文化外,理学是最重要的儒家文化的体现,而理学又包含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重要观点之一,但并非王阳明所独创,因此,题设称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但学习及答题完全可以王阳明为基点,前溯后看,从比较角度阐明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在“知“与“行”关系上的主要观点,“基本特点”抓住实践来谈便可抓住要害。这样理解与作答易得高分。
要考好《中国文化概论》,弄懂弄通基本原理,适当记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根本的,但能够把握重、集中突破,无疑更是如虎添翼。
本文系“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作者介绍:施发笔,江苏警官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