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名中华儿女无不被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希冀通过国学教育,能在培育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构筑青年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国学教育 思政课 可行性
高校作为国家的理论文化重镇,有义务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国学教育的深入交融,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作为文化重镇的责任担当,离不开高校持续弘扬国学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国学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的民族性和中国魂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模塑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一.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任何伟大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而其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国学教育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进行融会贯通。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串联起来,把国学中的精神财富视为民族的永恒财富,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底气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思想交汇的激烈碰撞,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发挥国学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进一步激起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一轮热潮,不断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学教育正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无可比肩的内在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有助于加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高校学生在自身民族精神塑造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高校学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经途径
强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构筑中国精神。培养高校学生的中国精神,首先必须强化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足够了解。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高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更为全面的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和增进文化认同,而且要在具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施以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融入国学教育,强化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实现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目标。
3.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必将是人才竞争。“中国制造2025”需要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培养既有能力又敢于担当的青年人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深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持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當代价值影响,帮助高校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其进一步提升人生境界打牢精神文化基础。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国学教育土壤,持续为新型人才培育提供充足养料。
二.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的可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百年来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内心深处。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学经典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正是当下最为生动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1.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学教育的融入提供新的契机
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级人才的必然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经典的重要载体,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广袤的精神家园,这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将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当其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区别,把握好课程教学中的方向,让国学教育在为高校学生提供精神指引、构建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为实现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找到新的突破点。
2.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需要国学教育的融入
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就必须始终牢牢占领思政课这个理论阵地,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在思政课教学中,立德树人中的“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国学所倡导的优秀的“德行”。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政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三.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国学所承载的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就是要让国学教育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1.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贯穿国学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目标与国学教育是一致的: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基础就是先立德,根本在于树人,最终实现教育人才成为德才兼备的“完人”。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思想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目的在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国学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必将产生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促进新生代青年人才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政课教学主题活动中不断拓宽国学教育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国学教育经典的潜移默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极目标。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要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和文化品格塑造,重点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国学专题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同时坚持国学教育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观察中认识我国的国情现状、了解社会热点,从而达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3.培养具有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身教大于言传,教师的德行时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推进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组织思政课教师队进行国学知识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国学文化水平。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加强国学教育,要善于在课堂中引经据典,让学生沐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在课堂中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校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借助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始终占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实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构筑强大的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菅建伟;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J];《文化学刊》;2017年05期
[3]姚冰;国学传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5期
[4]贾德辉,黄晓通,由琨;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点研究[J];《亚太教育》;2016年07期
[5]张加明;高校国学教育的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注:本文是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规划课题“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SZJG-1720)阶段成果。
(作者介绍:左春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