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与审美比较

2018-08-13 17:39张卫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审美差异

内容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别来自于民族精神、宗教信仰以及地域风俗等各方面巨大的差异,使得中西方文学在文化和审美上有着天差地别,因此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了解和认识到文化以及提高审美的重要渠道,对文化的探讨使我们进一步体会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性,如果能够将其他文化及审美中积极的正面元素运用到本土民族的文化氛围当中,能够有效促进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外文学 审美 差异

每个民族尤其自身的独特性,也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中受到宗教以及地方时代和地区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殊性和较强的包容性。在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间难免会产生磨合,形成现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系。

1.中外文化之间差异

1.1中外文学差异中的多元化

中外文学之间犹豫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形成各个地方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学思潮。古往今来,中外在历史的发展之中诞生了许多的文学巨匠,谱写不朽的文化作品,至今我们仍任能够看到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易卜生的经典戏剧等优秀作品在,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例,能够感觉到在他的戏剧之中人物形象有着强烈的大爱精神同时又具有性格上的弱点,造成了性格上的悲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人性和现实主义的批判,深入其作品,我们可以探讨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避免的悲剧,使得作品有深度有内涵,同时更具有其悲剧色彩的独特魅力。

在对外国的文学进行探讨时,需要了解其文化的内涵和国外人对于审美的倾向,因为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多样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审美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各样的自然美、艺术美以及形式美,在这个没血基础之上形成自然完整的文学审美体系。

只有在了解文化和审美观念之后,才能对文学作品有进一部深层次的理解。而相比之下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国外的文学有着天差地别。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始于秦汉发展至今,在朝代的更替中,不同的朝代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学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样式。比如,唐爱诗歌,宋爱曲词,如今有歌曲形式,样式和内容上也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1.2中外文学差异的独特性

对于文学而言,每个阶段都会有其不一样的独特特征。比如说,在早期的欧洲都是信奉神学论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包括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开始慢慢转向对人类的关注,再到后来文学变得多样化,发展并丰富了起来。而在文学作品当中,每个作家都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展现其作品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的东西,因此,在作家的不断思考和摸索之下,每个作家的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独特性。

1.3中外文学差异的包容性

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任何文学的出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不同地区特有的文化语境。比如戏曲文学中京剧、昆曲、秦腔以及豫剧,起源于不同地方,并流传至今,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剧目和唱腔之间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呈现出文学的多元性,由此也可看见戏曲文学在保留其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互相影响、相互包容性。

同时对于国外的文学而言,作品中艺术化的语言和诗意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动,其文学一路发展的过程之中,外国的文学也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学形式产生影响。比如说中国的《雷雨》,该部作品不同于中国传统时期的任何作品,它人物矛盾、家庭伦理融合在短短的舞台剧当中,揭露人性的弱点,曹禺在创作此剧本是受到国外戏剧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学的包容性,有效的融合西方的文化特色,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和特征。

2.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的差异

2.1传统观念影响中西方审美

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呈现出形态不一的民族特性。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奉行“中庸之道”,这也是为何中国含蓄内敛的根源,此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种统治之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在我们审美的意识形态中,一直存在。因此,在古代时期,中国的人人墨客思想受限制,无法摆脱强大官僚主义的束缚,因此选择隐居山林,他们对自然有一种渴望,但与此同时,自身又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矛盾在其中。在这种矛盾之下,他们会以诗言情,通过诗歌或是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或怀才不遇的思想。

在《西游记》中,性格乖张,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最终迫于无奈,送唐僧西天取经,最后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悲惨命运像是中国古代造反起义之人写照,当年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最后迫于无奈归顺朝廷。

而在西方文学之中,他们没有很强的封建教条主义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的人性方面的探讨,因此西方民族充满了积极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

2.2人性认知影响中西方审美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大有不同,来源于中西方对于人性本身的认识存在偏差,中国认为人性本善,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的出生是带有罪恶感的,因此他们需要在出生之后经历生离死别,最后能够洗脱身上的罪恶,因此,在西方信教之徒偏多,他们认为通过自身的修行善为,上帝能够帮助他们普度,然而,在中国早期佛教是存在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更倾向于相信无神论,因此,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认知。

在中国,国人自古以来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人们相信人的本性是纯真的,因此在中国的古典戏曲中间,经常会出现喜剧,比如《西廂记》,张生和崔莺莺是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几经波折,两个人终成眷属故事,即使是《窦娥冤》这样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当中,最后都会出现六月飞雪为窦娥平冤洗雪,再比如《梁祝》中,两人家庭原因使得相爱的两人无法在一起,最后化成了蝴蝶也双宿双飞,因此,中国早期文学对于人性的认识是本着善意进行研究的。

而在西方,西方人对于人性的认识和中国相比恰好想法,他们认为人出生就是本恶的,从古希腊时期的俄狄浦斯王到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为人物自身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特有的性格特征,造成他们的悲剧。中西方文化在于中国人造成悲剧往往是外在的条件和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而西方文化的悲剧在于自身的矛盾之上,因此中西方在审美形式上就有着天壤之别。

2.3审美表达的差异影响中西方审美

托物言志是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和精神的寄托,这一点在中外文学中是一致的,但是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在中国文学中,意象和意境相当重要,诗人和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传情写意,含蓄的表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通常是怀才不遇或者是表达心中愁思的复杂情绪。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描写在夜深人静之际,诗人在月下独自饮酒是的孤寂之感,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显示对官场生活的否认,官场争斗的世俗之地让诗人赶到厌倦,于是诗人回归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风光景色,在田间生活的怡然自得让诗人身心愉悦,后描写农耕生活的舒适,流露出作者对于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而西方人也有有意象,但他们的审美表达与我国不同,会出现意识流等多种表现形态,比如《墙上的钉子》,在作者眼中可以有钉子想到很多与其没有本质关联的各种事物,最后回扣主题,恍然大悟原来是颗钉子。或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间渗透出个人主义和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比如说在《鲁滨孙漂流记》和《老人与海》中表现极强的个人主义,他们追求自由,同时积极勇敢,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中西方审美截然不同,呈现出不同形态特征。在研究和探讨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对于不同文化的吸收和借鉴,通过自己的不同理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特性。

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而遗留至今。然而,每个民族尤其自身的独特性,也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中受到宗教以及地方时代和地区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殊性和较强的包容性。在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间难免会产生磨合,形成现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系。

而不同文化形式的熏陶之下将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即民族间审美存在差异性。在文学审美上而言,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形式和审美表达之上。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探讨,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文化和审美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自己的不同理解,加之融合与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特性。

参考文献

[1]龙江.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与审美比较[J].才智,2018(06):167.

[2]赵继红.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與审美比较[J].艺术科技,2016,29(11):196.

(作者介绍:张卫凤,西京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审美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