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求高分到反思“满堂灌”

2018-08-12 16:08朱明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满堂灌课堂教学老师

朱明敏

刚刚走上讲台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我当时虽然对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但是我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在当时只单纯追求高分的背景下,学生虽然得到了高分,但缺乏学习的热情,对学习没有兴趣。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因此,只有当教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才会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一、一堂课上的发现让我陷入反思

当我捧着课本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开始时,我曾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在困惑中沉默,我在沉默中思考……

面对现状,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等10种学习方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为学生的进步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一场心理学讲座让我顿开茅塞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应该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健康的学习环境。清楚地记得我聆听了一位心理学教授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报告,我被她娓娓道来的极富人情味的演讲感动着,不知不觉融入了她的报告之中。

报告中列举的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实例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吗?我怎么就没想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会与学习数学连在一起呢?我着实地进行了一次次自我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为什么要读懂青少年心理这本书?青少年心理状态对其在一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一个个疑问,连续听了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系列讲座,使我顿开茅塞。正是这“顿开茅塞”的经历,才使我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开始发生了变化。我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验着与伙伴合作的过程,体验着亲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

三、一次现场教研活动刷新对“教师培训”的认识

一次现场教研活动观摩吴正宪老师带领三年级学生完成了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学,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观摩课”后,按程序随后该是专家点评与学术报告。没想到应邀到会的一位老师拿起话筒向大家意味深长地说:“各位,这堂课中学生显然学会了平均数。但是吴老师的教学带给学生的为什么却是学生需要的情感体验呢?”

现场的老师见状开始议论起来,不少人在交头接耳,大家有些按捺不住了。一位老师抢过话筒有感而发:“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做到了吗?”“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我创造了吗?”……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的讨论,从学生的课后访谈开始了。“课后学生的现场访谈”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意识到,学生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着我们课堂的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切身感受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促使教师客观评价自己的课堂实践。

看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个专家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停留在移植某位名师教学经验的层面上,而是要在借鉴名师的观点、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去升华,去建构属于自己的、学生认同的实践体系和话语体系。所以,我们要找准目标,不斷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实践。

猜你喜欢
满堂灌课堂教学老师
摒除“满堂灌”,探索新方法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向40分钟要质量
浅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