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国
【摘 要】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强化乡村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乡村文化既是群众获得新知识的需要,也是村民热爱生活、娱乐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是村民自信力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根源。要建设好我县农村精神文明、挖掘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快速推进我县美丽乡村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针对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农村文化设施网络体糸建设,培养和根植乡村文化人才精英,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行产业化发展,才能实现我县建设美丽乡村的愿景。
【关键词】美丽乡村; 文化建设;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72-01
我县乡村文化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一、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不能离开乡村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农村地区或者乡村集镇,它的自信力凝聚力以及创造力,都是源于乡村文化的不断积聚与提升。文化既是美丽乡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快速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农村城镇缺少相应的文化支撑,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就是失衡的,乡村何以谈上美丽?美丽农村如今能不能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发展的是否美丽,不仅仅是体现我县农村地区经济实力如何,更重要的是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实力的一种彰显。我县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业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求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环境美好、城乡一体、文化丰富、社会和谐。按照这样的要求建设美丽农村,就必须用科学发展的“五大”理念,全面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共公服务等内函为中心,真正使农村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文化作为乡村的内在精神,如果失去或者贫乏,那么这个地区就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不会有引人注目的吸引力,更不会成为人们适宜人居的乡村。
我县乡土文化是受小农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一家一户的农作模式,虽然没有导致他们一散盘沙状态,但总体上农民是自由散漫的。比如在我们老家农村想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个会、议个什么事项,的确是很头痛的事情。如果说是唱个黄梅戏和跳个广场舞什么的、来的人就多了,而且会很高兴的参与其组织中来。所以经调查后发现,农村开会议事若同文艺活动结合起来,那么对农村的管理效果就会明显。于是有的学者就认为要把城市先进文化带到农村去改造农村的落后、散漫和愚昧。这种想法虽有可取之处,但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农民凝聚力的问题,因为他忽视了农村文化的乡土特色。俗话说乡下狮子乡下舞,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或者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增进其融合与和谐,只能靠乡规民约与民俗风情。所以,乡村文化依据自身价值整合功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让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去引导和整合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去达到沟通心灵、协调人际、弥补裂痕的目的,从而形成特强凝聚力。因此,如果想重新造就一个创新、协调、富裕、美丽的农村生活,就必须在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强化乡村文化建设,注重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造就一个适应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新时代美丽创新和富裕文明之乡村。
二、我县美丽乡村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创新模式。
乡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尤其是在乡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为突出。许多乡镇,如漳湖、长嶺等镇,盲目照搬外地城镇建设风格,不注重自己本土文化特色相适应,一味的追求视觉上广阔度和满足感,为此任意砍伐树木,不切实际地建设大面积公园和生态绿地,景观大道,人为降低人口发展密度。过度注重城市的美化设计,片面追求发达地区建筑式规划,并不考虑与本地区发展定位是否相适应。因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导致城镇应有功能的缺失和破坏。
2.民俗文化脆弱风情文化艰难。
由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普世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的影晌着农村地区。正是这种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县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思想、观念方面。尤其是在农村,随着人们生活需求加大,不知不觉地受到这种来自异国风情文化影响。其中变化比较明显的就是民俗民风。比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这些异俗在农村广大地区不断发酵。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大量追捧它,以至于人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早已淡忘了,乡村的民俗文化将要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视野和被其它异国民俗所代替的危险。同时,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建筑老街道的拆除拆迁,使得许多文化古迹,如麴公墓、青林寺等面临毁灭性的破坏,就连现存下来的少数民族村庄回民村,也已经失去惜日的韵味与风情,丧失了少数民族那种淳朴的民风和文化底蕴。由此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回归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难度之大,它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凭宣传教育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现实中逐渐流失的乡村民俗回归问题。
3.人文观念淡薄文化精神缺失。
当今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快速增长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经济的全球化也加快了农村向城乡一体化轨道迈进,农耕经济模式将逐步消失,大量农民不断向城市迁移,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现代的网络媒介享受着多种多样的愉悦和色彩丰富的娱乐生活。这些变化看起来人们的生活很完美,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村民们,还存在着不少隐忧,那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城镇化虽然给农村带来了物质富裕,却使人的心灵和情感变得枯燥乏味了。除了追逐物质利益,就是在麻将桌子上混日子,人们精神一度陷入虚无化。空余时间很少有人读书看报,更谈不上有人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生活方式改变和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人们无法实现自我人文精神的同一性。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观念会带来不同的要求,人们只有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一定境界,也就是脱离世俗性的那种功利性和利害感,正确对待现实,才能使人文精神得以复原。
三、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健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我县美丽乡村需要其相适应的乡村文化做为支撑,农民的生活需求更需要丰富多彩文化来填补精神上空虚。近几年我县对农村文化建设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了县文化馆与县图书馆,不定期的送图书和电影下乡,也的确弥补了农村部分业余生活的不足,可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精神生活需要。要花大力气狠抓乡村文化建设,各级领导须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实行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县负责抓长期规划、把适合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一切文化资源输送到农村,包括文化人才和资金投入等。乡镇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有资源,如乡文化站广播站等开展流动服务车,为那些边远人稀的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便利。同时还要建设好公共读书场所,如阅览室、图书室等。甚至可利用各中小学校的有利条件,开展一些多元化服务。村在县乡两级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指定专人从事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只要三级联动相互为一体,就能建设好服务优良、网络健全、设施齐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
2.要大力培养和根植农村文化精英。
农村的文化精英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他既是乡村文化的保护者又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文化精英在农村是大有人在,能歌善舞的、一技之长的、中医世家的等等。我们必须深入到田野乡村,融入群众之中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断考察和发现文化精英。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乡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农村文化队伍、文艺团體进行文化科技培训,不断为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社区街道要通过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要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结合地方实际,以扬弃的科学态度,把产生在农村文明里的传统文化,比如丰富多彩的地方黄梅戏,还有遭遇破坏和尚未开发的长期沉睡地下的文物古迹等。要很好地进行发掘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是社会财富,也是现实生产力。我们要根据各乡镇村资源的实际情况,在保护历史古迹如雷池、王祥卧冰等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的产业。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的美丽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 01.
[2]马小均.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10.02.
[3]王道勇.新型城镇化应力避三大误区[N]. 《学习时报》,201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