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1月财政部发文明确要对PPP入库项目进行集中清理以来,约5万亿元的项目需要整改甚至被直接“退库”。从炙手可热,到全面铺开的清退“风暴”,PPP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过去几年间,PPP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也出现诸多乱象:变相包装、违规采购、资源错配、变相融资、重建设轻运营等。一些PPP项目甚至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这不仅给PPP项目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还会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增加。
关于问题和风险,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曾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政府購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举债,导致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债务率甚至超过了警戒线,形成潜在的风险触发点。
只有规范之后,PPP才能更好地再上路。
作为爆发式增长过后的一次回顾和体检,本轮“清退”将为PPP正本清源,使其回归初心。通过一系列整肃政策,财政部等部门设定了PPP项目规范操作的边界,建立了“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据了解,今后清理入库不规范的PPP项目还将会常态化。
未来,高质量的PPP项目将脱颖而出,而那些单纯追求数量的“问题”项目将很难再有生存空间。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无论是刚刚过去的清理整顿,还是近期的政策力挺,无疑都是积极信号。
随着“燥热”时代的终结,PPP将理性回归运营的本质,在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些真正能做PPP、想做PPP、真做PPP的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