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行动: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潜在挑战

2018-08-11 07:18马天南张强
关键词:可能性必然性行动

马天南 张强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影响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快闪”行动是近年流行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特征,使我国政治稳定面临重大考验。对这种可能挑战我国政治稳定的新现象,有必要提高警惕,积极预警预测预防。

关键词:“快闪”行动;政治稳定;可能性;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8)02-0043-06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确,在当前社会形势纷繁复杂的背景之下,影响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提高相关预测预警预防的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快闪”行动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进行无国界传播,在如风暴般席卷全球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社会性问题,其中,“快闪”行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特征给我国政治稳定带来潜在的挑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与重视。

“快闪”行动,是指通过如电子邮件、短信、论坛和口口相传等病毒式的传播手段进行组织,于繁忙的公共场所聚集,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施某些不协调、古怪荒诞的行为后迅速消散的一种群体行为。“快闪”参与者被称为“聪明暴民(Smart Mobs)”“暴民(Mobs)”“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快闪族”“聪明行动帮”等。“快闪”行动多发生在闹市区,一出现便会引来周围民众的围观。“快闪”行动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舶来品,其最早实践者是《哈泼氏》杂志资深编辑比尔·瓦西克,他通过向一些陌生人发送电子邮件来号召他们在纽约曼哈顿商店聚集。在指定时间共有五百多人到场,然后他们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朝拜一条机械恐龙,五分钟后便突然消失,从此“快闪”行动便蔓延开来。之后,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快闪”行动频频出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虽然内容有差异但形式上大致相同。2003年8月22日,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的一家麦当劳餐厅里发生了我国首例“快闪”行动,当时一群外国人突然集体挥舞起纸巾并跳起芭蕾舞,在持续1分钟后四处散去。自此,“快闪”行动从香港传人内地,在厦门、杭州、成都、青岛、广州等城市陆续留下行动参与者们搞怪“快闪”的痕迹。

一、“快闪”行动挑战我国政治稳定的可能性分析

有“暴民運动的旗手”之称的著名学者霍德华·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曾在其著作《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中预言道:“所有‘快闪性质的暴民活动都可能演变成政治活动。”他在接受CNN采访时也表示:“到目前为止,‘快闪性质的暴民活动都是一种使用新技术把许多人聚集起来参与的无害游戏。但是,所有的‘快闪暴走活动都存在危险的可能。”莱茵戈德在理论上的前瞻性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我们有必要对“快闪”行为展开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明辨其对于我国政治稳定的潜在影响。

“快闪”行动作为一种群体性质的行为,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动元素不确定性、参与主体的群体性、时空选择的公开性、视觉效果的冲击性以及潜意识中的情绪宣泄性,使得其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潜在影响因素。所谓政治稳定,就是国家政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有序性和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国家主权稳定、政权稳定、政府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快闪”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聚合社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给别有企图者以可乘之机,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以及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众基础,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骚乱,从而影响我国政治稳定。

(一)活动元素的不确定性为“快闪”行动挑战政治稳定提供了操作空间

从一系列“快闪”行动的表现来看,“快闪”行动与普通的公共表演活动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剧本、事先的彩排,表演过程大都是率性而为。如广州荔湾广场上的“鼓掌起哄”、德国柏林街头的“撑伞跳舞”和英国伦敦的“无声迪斯科”等“快闪”行动都具有明显的事发偶然性、文本创作的参与性以及参与人员的随机性,其过程、内容、参与者等诸多元素的不确定性极易被带有社会或政治诉求的组织或人员所利用。目前,国内的“快闪族”不仅建立了“中国快闪联盟”“快闪族联盟”“中国快闪网”等网站,截止2012年还创建了近50个省级、市级“快闪族”QQ群。一旦有人想组织发起活动,只要在网上发布相关消息,自然就会有人响应参加。活动元素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依赖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组织发起的“快闪”行动,必然使得活动的发展走向难以预测。

(二)参与主体的群体性为“快闪”行动挑战政治稳定提供了主体条件

“快闪”行动的发起者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召集众多互不相识的人,在指定的时问、地点完成指定的动作,然后迅速离场,不论参与者的行动是否都是为了消遣,行动方式是否完全一致,至少从旁观者看来,“快闪”行动与群体性事件无异,都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众人参与的行动。而具有群体性事件表象特征的“快闪”行动无疑会对社会公共秩序带来影响,造成局部社会管理失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国外时有发生的由局部社会冲突演变成全局性动荡甚至骚乱的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三)时空选择的公开性为“快闪”行动挑战政治稳定提供了场所便利

“快闪”行动的初期宣传是在相对不公开的时空中进行的,但活动的实际发生是在公开场合。参与者为了彰显个性、寻求刺激,必然会选择有旁观者“见证”的公共场所作为活动场地。虽然“快闪”行动参与者大多是为了自娱自乐,并不寻求产生社会影响,但其行动时问、场合的选择势必会产生触动社会的效果。政治稳定的实现需要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和正面的社会舆论,一种缺乏正确引导的公开性行动在客观上吸引大众与媒体目光的同时,不排除出现利用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宣扬负面政治舆论的可能性。“快闪”行动的公开性,为其挑战政治稳定提供了场所上的便利。

(四)视觉效果的冲击性为“快闪”行动挑战政治稳定提供了形象语言

“快闪”行动是一种独特的街头行为艺术,它题材新异、形式多样、富有创意,而且来去迅速的标志性特征往往会给当场众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以打破常规为主要表达特点的“快闪”行动,在客观上可以通过行动过程中的诸要素刺激在场众人的视觉器官,形成一种强烈、集中的视觉形象语言,最终使人们产生新奇感并留下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快闪”行动的视觉传播作用很强,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若是别有用心者在召集“快闪”行动的过程中设计一些政治性的标语、口号,就可能导致相关信息被成倍放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议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不稳定因素就很容易被聚合起来,形成对社会秩序的巨大冲击力,给维护政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五)组织的松散性和情绪的易变性为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身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易形成情绪上的交叉感染和心理上的相互支持,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其狂热与亢奋的状态,此时约束他们的理性观念和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效力,人们的判断力和控制力随之下降,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理上的转变,倘若此时别有用心者“起哄怂恿”,挑动公众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怀疑与不满,进而在政治层面上引发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怀疑和不满,这将直接动摇我国政治稳定的群众基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指出:“人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他们又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风暴卷起的树叶,向着每个方向飞舞,然后又落在地上。”另外,“快閃”组织的松散性虽然能让参与者充分地享受自由,但也带来无法把控行动发展进程的巨大风险。因而,即使召集者能够及时发现行动性质发生转变、发展方向发生偏离,也无力改变这一情势。正如香港大学副教授卢兆兴所说的那样:“这些集会看似枯燥无聊,然若控制不宜,便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破坏国家名声或威胁社会秩序。”

二、警惕“快闪”行动挑战我国政治稳定的必要性分析

“快闪”行动性质不易区分、目的隐蔽不明确以及“来无影去无踪”等特征,决定了对“快闪”行动进行预防预警或对其进行事后追责有着很大难度,因而有必要提高警惕,在深入探讨“快闪”行动特有属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应对“快闪”行动带来的重大挑战,切实维护好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治稳定。

(一)主体构成的复杂性

快闪族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是因为他们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介进行相互联系。然而,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加入,“快闪”行动参与者内部的构成变得更加复杂。网络空问是虚拟的,网络中的“人”是抹去了姓名、身份、性别的虚拟存在,“快闪”行动的召集信息是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向外界传播的,这使得召集者根本无法判断自己召集的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唯一能确定的共同点就是对“快闪”行动提议有兴趣,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快闪”行动主体构成的复杂性。虽然目前多数“快闪”行动以年轻人为主体,但与网民复杂的社会组成相适应,快闪族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群体,包括学生、白领、自由职业者等族群都可能加入其中,这已经在一些“快闪”行动中表现出来。“快闪”行动主体构成的复杂性使得行动一旦危及社会公共秩序、威胁国家政治稳定,必然增加处置的难度。

(二)成员间的陌生性

与其他类型的群体活动不同,“快闪”行动通过网络召集成员、规划活动内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化为一个个由图像、文字等构成的符号,他们躲在这些符号背后互相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但一离开网络世界又变得互不认识,几乎不存在任何交集。这些“相互熟悉而又陌生”的行动成员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聚集在一起实施某一行动,事中相互配合协作,事前、事后又互不相识,如果事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无疑会给查证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公安机关也无法通过“以点带面”“顺藤摸瓜”的方法侦查到被追责的对象。

(三)行动前的隐蔽性

“快闪”行动为了突出“闪”的特点,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行动前不会泄露行动的相关信息,从而保持很强的隐蔽性。成员们也会以发邮件、论坛留言等相对不公开的方式约定好行动的地点、时间和方式,并自觉封锁消息、保守秘密。如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无孔不入的媒体都很难事先获得“快闪”行动的相关消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相关力量也无法及时提前部署。“快闪”行动前的隐蔽性是提高维护我国政治稳定预防预警能力的最大障碍,加强相关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无疑是主要应对措施。

(四)行动发生的突然性

通过观察已经发生的“快闪”行动,我们可以发现,参与者们在行动开始之前会在约定集合的地点附近若无其事地徘徊,此时他们的表现和装束同其他人相比没有任何异样,不仅一般路人识别不出,而且参与者之问也互相不认识。等到了约定的时间点,参与者们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聚集,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让人出乎意料、猝不及防。这种无先兆的突发事件,凭借其出其不意、新奇的特点,极易勾起周围路人的好奇心,使他们驻足观看。如果是在人流高峰时段或是繁华拥挤的地段,极易造成现场拥堵,破坏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

(五)行动性质的模糊性

参与“快闪”行动的人们心态各异,有的是为了游戏消遣,有的是寻求刺激,有的出于商业目的,还有的怀揣社会目的或政治诉求……再加上行动方式的新媒体化、行动发生过程的短瞬性,因而很难给行动定性。同时,“快闪”行动作为一种另类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们展现个性、宣泄情绪的新尝试,如果“一刀切式”地将其定义为妨害社会治安秩序、扰乱政治稳定的非法集会活动,未免不太合理,但这就给公安机关根据行动性质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带来很大的难度。

(六)行动后果的不可预测性

“快闪”行动组织松散,没有明显的领导者,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难以预测的。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已有既定目标的“快闪”行动很可能“节外生枝”,发生超出预期的过界行为。这种基于“即兴主义”、对现实社会充满反讽意味的随性行动,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其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对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快闪”行动的类型分析及对策思考

既然“快闪”行动易成为我国政治稳定的挑战,而且一旦危及我国政治稳定,处置难度就会大大增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理性全面地认识“快闪”行动,对不同类型的“快闪”行动予以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就可能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快闪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其行为性质,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一)消遣娱乐型

此类“快闪”行动的参与者仅仅是将“快闪”当作一种自娱自乐、排解情绪、寻求精神刺激的群体游戏,他们只是借“快闪”这种新的游戏外壳来彰显个性、发泄表现欲。对于此类“快闪”行动(见表1),执法部门无需介人:首先,此类“快闪”行动完全没有社会或政治诉求,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几乎没有冲击;其次,此类“快闪”行动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不会引起长时间的民众围观和交通拥堵,纵使公安机关没有及时进行应对安排也不会出现现场秩序的混乱;最后,公安机关即使想介入此类“快闪”行动也不太现实,因为持续时间太短,留给执法部门反应的时间过少,当民警得到消息赶至现场时,“快闪”行动早已曲终人散。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此类“快闪”行动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敢于尝试和表达自我,希望借助于“快闪”行动来追求个性、宣泄各种青春的情绪。我们应当从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角度来看待他们,积极教育他们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引导他们通过健康的合法方式来消遣娱乐、展现自我风采。

(二)廣告噱头型

不少商家或企业利用“快闪”行动来博人眼球,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此类“快闪”行动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带有明显的广告营销性质,行动过程中会展示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对于此类“快闪”行动(见表2),执法部门无需进行制止,但其发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且参与者人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冲击的可能性较大时,公安机关必须介入并且保证活动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另外,因该类“快闪”行动纯粹出于商业目的,不具有社会或政治性特征,故而其挑战我国政治稳定的风险较低。总之,对于此类“快闪”行动,公安机关做好现场秩序维持和交通疏导工作即可。

(三)观点表达型

现阶段,随着生态环境、动物保护、反腐败及贫富差距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人们趋向于通过各类途径表达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切和不满。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快闪”行动这一新兴活动来表达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观点看法,以期引起政府与社会关注。如重庆轨道交通上的“集体哺乳快闪”活动,其本意是对母乳喂养的提醒以及在公共场合设置更多的母婴室的诉求;还有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集体“快闪”活动请愿涨薪。还有一类为群众表达内心情绪,宣泄情感,在公共场合进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例如,多伦多华人为迎国庆所进行的街头“快闪”活动以及我国百名晋商为表达对关公的敬仰之情而进行的“快闪”活动等。观点表达型的“快闪”行动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和有益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和改善社会治理,但同时也要警惕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公安机关应当从维稳的大局出发,密切关注事态变化,做好应急处突预案。

(四)政治诉求型

早期国内外的“快闪”行动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交流方式或交往形式,对社会治安秩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并未真正进入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的视线。如今,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快闪”行动的主要特征已经由无明显主题的活动转向为有明显主题的活动,由个人娱乐或商业宣传型转化成观点表达型,由自发的行为艺术活动转为周密计划的运动组织平台。2006年3月,白俄罗斯“铁腕”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谋求连任时,上万民众以“快闪”的方式聚集到明斯克的十月广场表示抗议,震惊一时;菲律宾埃斯特拉达总统的政府行使否决权以对总统贪污案从轻处置时,数千名菲律宾人身穿黑色衣服,迅速组织了一场“快闪”抗议活动,以示对于正义的哀悼。这充分说明“快闪”行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娱乐运动与广告造势,一部分“快闪”行动已逐渐演变为有政治诉求的政治运动,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发生于2004年12月下旬的“不明身份者同时围聚中国六处大使馆”事件,已初现“快闪”性质的行动对我国政治稳定的现实威胁。

对于此类“快闪”行动,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必要时还应果断采取措施予以处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相关法律规制和约束,杜绝非法“快闪”行为。对于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而进行的非法集会或者以“快闪”的形式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公共安全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惩处,同时规范网络秩序,从源头上减少“快闪”行动带来的威胁。其二,公安机关应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切实提高预警和防范能力。“快闪”行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前期大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联系和谋划,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管和规制、提前预警和防范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其三,灵活应对“快闪”行动现场形势的变化,威慑和疏导双重手段并举。对具有强烈政治诉求且活动参与人员成分复杂的“快闪”行动,公安机关应采取合法方式或手段予以处置,并及时疏散现场人群,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最后,政府部门应适时公布事件真相,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并减少负面影响。

四、结语

鉴于“快闪”行动爆发突然、主体复杂、组织松散、视觉冲击力强、难以约束、极易失控等诸多特征,我们没有理由将其忽视。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着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威胁与挑战,西方国家妄图“分化”“西化”我国的阴谋从未停止,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冲突增多,境内外不少势力企图通过一切手段破坏我国政治稳定、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快闪”行动一旦被他们操纵、利用,许多基于良好愿望和单纯想法的“快闪”行动极有可能变成大规模的社会政治事件,甚至引发大范围的政治运动,进而威胁我国政治稳定和政治安全。有鉴于此,对于“快闪”行动,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尤其是针对“政治诉求型”等可能涉及政治因素的“快闪”行动,应及早预警防范、及早打击处置。

编辑:邹蕊

猜你喜欢
可能性必然性行动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