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能代言一个品类的公司,往往无比幸福。
中国目前有2.25亿中产阶级,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年均13%的增速递增,未来5到7年内将达5亿人。面对这么大的市场,企业该如何吸引和满足消费者心理?
第一是吸人心。中产阶级究竟爱什么?怕什么?缺什么?有段描述我觉得最恰当不过了,那就是“爱美,爱玩,爱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独;缺爱,缺心情,缺刺激”。简单来说,就是要体现精致的文化品位,让消费变成一种情绪抚慰的过程。
去年情人节晚上,我一个人到电影院看了《爱乐之城》,这部片子并非匠心独具,但在情人节晚上看却感觉很温暖。所以说,今天人们看电影的真正需求,是“一场情感的修复”。
星巴克也是如此,消费者真的觉得星巴克的咖啡好喝到爆吗?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于它们能满足你作为某个阶层的象征,能修复你劳累了一天的心情。营造出心智认同,才会达到销售的结果。
第二是重认知。市场竞争有两种壁垒,一类是知识产权壁垒,另一类是心智产权壁垒。对中产阶级而言,后者往往更为重要。
如果你是行业老大,你的心智产权核心问题是封杀品类,成为一个品类的代言词。能代言一个品类的公司,往往是无比幸福的。阿里巴巴就等于电商,即时通讯说的是腾讯,中文搜索等于百度,滴滴代表专车,喜之郎等于果冻……
如果你是老二怎么办?你就找一个特性。在饮料界,康师傅、娃哈哈都已经做得很大了,那你怎么办?你说我是预防上火的饮料,怕上火喝王老吉;或者说我是一种提神的饮料,困了累了喝红牛,这时你一样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电商行业谁代言品类?显然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说上天猫就够了,去别的地方没必要,这就是老大风范。老二是谁呢?是京东,京东叫低价买真的、低价买快的,直怼老大。
至于老三、老四怎么办?要打游击战,做垂直聚焦。譬如,唯品会专门做特卖,老四做拼多多。每个人在不同位置上都可以找不同做法,在无人地带降落。
第三是移动化和被动化。所谓移动化,就是消费者大部分时间转移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消费者在移动媒体上主要在看内容而不是看广告,所以移动化营销的核心是做内容、做话题,包括影视剧,一定要植入内容而且必须植入在最顶尖的剧中。
被动化媒体则指抓住用户被动的、必经的生活空间,如工作生活娱乐空间,把品牌渗透到城市主流人群必经的生活场景中,比如公寓楼办公楼的电梯媒体、电影院映前广告、机场广告等。此举在媒体碎片化时代越来越成为品牌引爆的首选方式,能够实现主流人群的集中影响。
分众的核心就是赌对了两个字——电梯。过去中国的十几年是城市化的十几年,电梯是城市化基础设施。分众核心價值是把媒体建立在城市化的基础设施之上,电梯意味着4个词:主流人群,必经之路,高频到达,低干扰。
如果你能抓住这些,你就已经抓住了大部分中产阶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