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狗年春节,有两件值得一提的事儿。
一是罕见大雾让琼州海峡持续封航,加之春节黄金周游客骤增,海口三个港口附近滞留上万辆汽车、数万名旅客,游客的回家之路堵成了“停车场”;二是春节期间,电影院一票难求,票房收入一路飙升至57.23亿元,同比增长66.94%,各路资本赚得盆满钵满。
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旅游与电影是摇钱树”的论调。不出意外的话,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会有一大波资本会往这两个行业里冲。
“冲动的资本”当然也能赚取收益,不过风险也成倍增加。近几年火爆一时的O2O、P2P、共享经济等,大体都是如此,它们中有成功的项目,但倒下的项目更多。
并不是说这些行业不行,而是说要想获取更为稳当的收益,就应做“聪明的资本”,提前布局,如同种庄稼一般,春播一粒粟,努力耕耘,到秋天收获万颗种。
发现未来的需求,这真的很难,但并非无迹可寻,比如可以从历史经验中获得灵感与启发。
仅以商务部每年发布的春节期间消费报告为例,2005年前后的关键词是“逛街购物”“吃穿用”,到2010年前后变成了“泡温泉”“农家乐”,在2015年前后又换成“健身潮”“滑雪游”,近两年的热点则为“体验式消费”“情感式消费”。
尽管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不够全面,但从消费行为关键词的变迁仍可以看出隐含的线索,即消费热点在不断变化,且总体上呈现出消费升级的规律——人們从“买买买”逐渐向“慢慢慢”转型,从观光游逐渐升级到休闲游,在物质消费转型的同时,精神消费更是呈爆发式增长。而不论哪种增长,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解决方案。
这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的说法,中国在2012年左右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适龄劳动人口逐年减少。这表明,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会逐步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很自然地要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旅游、电影娱乐会持续火爆的根本原因。
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布局未来。下一个5年、10年,哪些行业会成为未来强劲的需求?对中国而言,消费转型升级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静下心来研究“未来生活解决方案”,比如怎样让人们吃得安心、玩得开心、过得舒心,而这背后涉及到的娱乐、健康、环保、安全、运动、社交等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出现重量级企业,问题在于你是否已经“结”好了那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