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2018-08-11 04:52顾萍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毛皮习惯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贾德《苏菲的世界》)

题目解析

2008年的高考江苏卷作文的题目是关于“好奇心”的,现在的许多学生练习过这个题目,因而在面对此次写作时,有些人不假思索地将材料解读简化成了“好奇心”。这则材料虽与“好奇心”有关,却不限于此。它需要大家探讨“习惯”与“惊奇”之间微妙的关系,很明显,材料的含义是:“习惯”导致人失去“惊奇”。

“习惯”与“惊奇”有何关系呢?

“习惯”也许会让人对身边的世界视而不见,对任何事情都不好奇。注意,材料里提及的是“任何事情”,即所有的一切通通与“我”无关,这就演化成了麻木,此时,人失去了生活的热情、活力。写作中,需要紧扣这两者间的联系进行阐述。

同时,“习惯”也未必全是坏事,本则材料的提示是“太习惯”。一个“太”字影响了问题的走向:怎样才是“太习惯”?是将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没有意外,没有好奇,没有发现,一切皆如常。当人将自己蜷缩在一个“舒适区”,这已经是有意识地逃避现实生活了,以“习惯”来掩饰自己的胆怯或懒惰。那么假如无意识呢?“无意识”就是另一种“太习惯”的借口,当胆怯成为自己无意识的表现,人也就失去了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与关注,那么,很可能导致“不感到惊奇”。

然而,生活一定需要“惊奇”吗?生活需要的是哪些“惊奇”?写作中,你是否会将材料中的“惊奇”理解为“大惊小怪”?当有人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此时淡定、从容的心态除了来源于人的先天素质,更可能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见多识广,换句话说,是“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一定出自人的懦弱,也不一定是审时度势,而是站在更高层面上的云淡风轻。这样反其道行之的写作思路当然可以,但是一定要弄清楚“惊奇”以及“习惯”的界定。

同时,因作文题来源于《苏菲的世界》一书,如能适当了解一些书中的内容,对本次写作会大有帮助。以下几段都是书中谈及好奇、惊奇等问题的内容。

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

无论如何,你应该对你不感到惊讶这件事感到惊讶。

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就像那些微生虫一般,爬进兔子的毛皮深处,在那儿怡然自得地待上一辈子,从此不再出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迷宫般的城市,让人习惯看相同的景物,走相同的路线,到同样的目的地;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而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几米

于是,我们只好放弃好奇,放弃发现,放弃探索,放弃创造。我们说服自己,“拿来”挺好的;我们说服自己,“适应”是不会错的。我们在其中变得圆润,变得舒适,也就变得没有眼光,不再思考,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如几米所说,习惯让我们有安全感,但也让我们错过很多选择和机会。——一考生[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适用素材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

运用示例

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看见海棠花未眠时,不禁想到“要活下去”!在我心中,这句话是对于生活美学的极致崇拜,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句这样包含着隐隐忧伤却依然渴望诗意生活的话来了。而川端康成之所以能够被如此深深地触动,我想是因为他很少见到凌晨四点钟绽放的海棠花。倘若他是位花农,须每天早早起床去照看花朵,他断不会凌晨站在海棠花前热泪盈眶,感慨着“要活下去”。所以川端康成对于美的极致感受,正是由于他的“不习惯”。我想,这样的“不习惯”,已经是许多人的人生意义所在了。——一考生[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標杆作文

孩子的惊奇

文/鲁嘉懿[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电梯里,孩子问妈妈:“妈妈,春天到了吗?”妈妈说:“还没有呢!”孩子又问:“春天到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是吗?”

一段简短的问话,戳进我的心中。孩子的问话,那么天真无邪,却让我感到彻骨的寒冷。春天,世界上最温暖、最有趣、最能象征生命勃勃复苏的季节;一个点点大的孩子,正是玩泥巴、采鲜花的年纪,却要通过天气预报感受春天的到来。他错失了多少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惊奇?错失了多少次惊讶、欣喜的机会?春天本是新事物萌发最多的季节,最适合孩子的季节。

这不怪孩子,他在城市生活虽然不算太久,却已经是他所拥有的全部人生。我只是遗憾,孩子——最稚嫩的新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忙于生计的成年人了。可见,对生活的另一面——感受生命,大家是多么麻木了。

习惯与忽略,似乎成了一种存在方式、救生技能。也许是因为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也许是因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总之,扑面而来的压迫感限制了我们感受生命的能力和欲望。为了生存得更容易,我们通常不愿面对、探索新事物,因为好奇与探索是要花时间的。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会形成麻木心理,完全感受不到惊奇的可贵。正如这个孩子,第一次听到“春天”这个词,他肯定会问春天是什么;第一次感受春天,他肯定会感受到惊奇与喜悦。春天是要慢慢感受的,他却通过天气预报直截了当地了解,这比孩子下楼踩一踩春意盎然的草地感受到的要快很多,也无趣很多。慢慢地,他可能会习惯借助外力来了解春天,把这视为理所当然,渐渐失去了感受力、思考力。一个人这样,两个人这样,一群人这样,这种习惯会形成风气,影响下一代继续去习惯。

可我们出生时,是具有感知能力的,那是一种可贵的童心,是敬畏与好奇的结合体。《米格尔街》中,诗人叫孩子把硬币丢进水里,他明知道硬币会沉下去,还问孩子:“你猜它会不会沉下去呢?”硬币果然沉了下去。孩子有些失望,但失望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是可贵的财富。我不希望这种“你试试看”的勇气,只有孩子与诗人才有。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愿意仔细观察生活,发现、了解新事物,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而不是忽略。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永远做着减法,减去时间、减去青春,但这种好奇心是减法里的一股逆流,是加法,是与衰亡相反的力量,是灰色世界中我们能尽力做到的一抹亮色。

史铁生说,你要活着,以一个老人的坦然,以一个孩子的惊奇。这不是定式思维,不是年迈的麻木与沉痛,而是任何人都应该具有的加法的力量。我深信我们应该活在那个最“无知”、最好奇、最孩子气的生命的春天里。

教师点评

作者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出发,内容十分贴近当下的社会现状:很多人都在谈论现行的考试制度、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中国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问题,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自身,这个孩子说的天气预报告知的春天,是忽略,是过度的“老成”。由此,本文作者引入关于“习惯”和“惊奇”的探讨,进而顺理成章地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引发读者思考。(顾萍)

爬回兔毛顶端

文/姚哲涵[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新奇的比喻:“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所有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每次读到这个比喻,我就会思考:为什么人们会钻到毛皮深处?兔毛顶端与毛皮深处的生活有何不同?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钻到毛皮深处的举动,从根本上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所驱使。在社会上生活的时间愈长,人们愈谨小慎微。“中庸之道”似乎已完全融人人们的血液,催化人们长出坚硬的外壳,防御威胁,却也封闭了自身。在所谓“处世哲学”的装扮下,生活安逸成了平庸的代名词,而探索则与风险、失败绑在一起。人们已极少用惊奇的目光观察世界,而用习惯作为平庸的借口。

毛皮深处的生活固然温暖舒适,但沉溺在“安逸”营造的假象里,久而久之,人们会遗忘自己的初心,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当我们蜷缩在越来越拥挤的毛皮深处时,我们早已忘却刚接触社会时的兴奋与惊奇,忘却兔毛顶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忘却真实存在的大自然。我们再也无法感受到发现带来的快乐,无法感受到思想碰撞出火花后的惊喜,无法感受到徐徐凉风吹拂面颊带来的满足。这些感受,只有爬回兔毛顶端才能被唤醒,才能被重新感受。

我们应当在毛皮深处的虚无中觉醒,踏上爬回兔毛顶端的旅途——尽管沿途或许荆棘丛生,充满风险和挑战。然而,同样也会有我们渴盼的机遇。或许,你可以在学习时追根溯源,多问几句“为什么”;或许,你可以在工作之余,花些时间看看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许,你可以多读些书,让自己不再局限于狭窄的视野。踏上爬回兔毛顶端的旅途,去看看外面的天地吧!

直到有一日,你的眼前一下子开阔起来,感受到微凉的风拂过面颊,内心安宁,这时,你再看看脚下——你已经爬回兔毛顶端,以一个新生儿的姿态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不同的是,你可以骄傲地说:“我看到了世界。”

教師点评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真正使人能够恢复与童年的联系、重新接触到真理生生不息状态的,则是这种明澈、疏远、开放的纯朴目光。”在探讨材料所包含的哲学意味时,作者所期盼的“新生儿的姿态”恰是现实中多数人所欠缺的。“纯朴目光”、不囿于狭窄视野的态度,在作者笔下都有所表现,这正是面对习惯的世界有意义的举动。(顾萍)

幸福≠确定感

文/章姝涵[南京师大附中高二]

当我们读着《月亮与六便士》时,本能地把它解读为天才人物与社会常理的冲突,自命清高地摆出一副“天才与我无关”的姿态,我想毛姆的心也凉了。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我们极力让自己生活在确定感中,却也顺理成章地把习惯视为安逸。

人们喜欢蜷缩在充满确定感的生活中,这出于自愿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顺应常理意味着接受主流而削弱自我,人们认为质疑常理劳神又无用,所以他们情愿生活得确定,以为顺应就会带来惬意。

确定感来源于外界观点的加强,而幸福却源于自我灵气的挥洒自如。可社会大浪潮的过度冲击让我们的性格更多地体现出本能的软弱,让我们甘于屈服和示弱,害怕成为异类。这种恐慌源于脆弱的自我,我们像个被习惯支配的可笑的玩偶,在日益走调的生命乐曲里可悲地重复、模仿,在中心堡垒里没日没夜地绕着相同的圈子。我们表面上获得了安逸的生活,却失去了内心自由的舞台。

我们的生活也过得索然无味,因为我们安静地躺在确定感中,对未知的探索俯首称臣。毛姆在书中“像良心一样毫无怜悯”的表达暗暗地敲打着我们麻木冰冷的灵魂。我们因为确定感的延续而异常骄傲,“像弄臣赞颂皇帝按在他肩头的御杖一样”,但这种习惯终究使人灵魂涣散,不能自已。

生命的幸福是自我心灵的丰盈饱满,是独立思想的涓涓细流。毛姆对于突破常理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绝对的肯定,却对沉沦在世俗常理和权威枷锁下的“正人君子”进行了强烈的嘲讽。天才人物既超然物外又沉浸其中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正是其与平民大众的真正区别。也许毛姆要表达的正是一种折中的人生态度:既适应社会,又有新鲜的思想与质疑的精神。用灵感与热情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为自己搭建一个精致的“限量版”窝棚。

那些涌动在安定与习惯之下的未知与变迁,那些摆脱了确定感的摇摇欲坠的灵魂,终将点燃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火,在独立而漫长的求真探索中寻觅生命诚意的幸福。

教师点评

作者开篇就打碎了常人原谅自己无所事事的借口——将他人的成就归结于天才,直指人心,让读者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此过程中的爱逃避的习惯。接着作者指出,这种逃避看似给人幸福,实质是软弱和屈服,是一种伪幸福。文章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克服习惯带来的软弱从而获取幸福呢?文末给出了答案——求真探索。本文思维层次分明,值得借鉴。(顾萍)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毛皮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芯片女皇”何庭波曾在湖南师大附中求学
好习惯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王晴宜(甘肃理科状元):喜欢三毛的书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