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碑文这样写着: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题目解析
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之一的乔布斯有一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要改变世界?多数情况下,这句话被用作励志的名言。而互联网时代突出的特征则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谁也没有权力去规定别人的人生。于是另一句电影台词有着不亚于上述名言的接受度——韩国电影《熔炉》中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改变”,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之一,也明示了眼下社会的特征,而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裹挟其中。如何自处,如何面对,成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本题可以有多个切入的角度。题目的关键词是“改变”,这毫无疑问。但如果学生写作时只顾及“改变”一词,而没有在“世界”“自己”的框架内进行讨论,则存在明显的偏颇。无论将作文的重心放在“改变自己”上还是放在“改变世界”上,都是恰当的。但更有深度、更加精确的写法是试图探讨“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在对两者关系的讨论中体现出具有逻辑性和思辨性的思维品质,这样容易有更深的见解和更高的立意。至于两者间是何关系,谁决定谁,谁影响谁,或者是否有必然的决定关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定论,学生可以尽情发挥。
另外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题目中展示了从“改变自己”到“改变世界”的渐进的过程(反之亦然),无论写作者是否同意这个过程或者演变的方向,最好都在论述中有所涉及,这样不仅更贴合题目,而且也符合事物本身的实际规律。二是题目中展示了一个人青年、壮年、老年的生命历程,所以如果能结合这个生命历程来谈“改变”“世界”“自己”的话,更容易写出深度、厚度。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
运用示例
但难以改变和实现并不意味着改变自身是无用的,相反,每一次看似错误的选择都会让我们更接近生活的正轨,在不断改进自我中迎战生活,获得精神繁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够突破时代局限不做他人意识的附庸,并去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者寥寥无几。我们大多数人没有鲁迅那样敢于针砭时弊的勇气和思想,没有乔治·奥威尔和赫胥黎那样超前的对社会、文化的预测和判断,但我们可以拥有改变自我的勇气。请相信,我们每一次蓦然回首往事的认识都会为人类的文明带来前进的动力。福克纳,一生从未离开故乡半步,但他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创作出了《喧哗与骚动》这样的意识流巅峰作品……——一考生[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或漫长或短暂的一生其实是我们寻找自我的一生。年轻时的白求恩曾酗酒、脾气暴躁,但当他受国际主义感召来到中国后,他找到了自我,成了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们不必说他对世界革命有多么大的鼓舞作用,就说他自身,他寻找到自我后的时间虽然短暂,却比先前三十余年的迷茫度日有意义得多。——一考生[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标杆作文
愿归来仍是少年
文/李晨阳[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书生意氣,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年少时,我们愿为理想付出一切;愿归来时,我们仍是少年。
年少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却被母亲报的各种课外班所束缚,被父母希冀着“赢在起跑线上”,仿佛如此便能赢得全世界,于是我用最脱俗的天真去兑换最世俗的成功。成熟后,我拥有了学历、阅历、思想,打算大干一番,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然而这个社会仿佛总是告诉我“找个好工作”“赶快成家”“何必和钱过不去呢”,于是我用最傲人的心气去兑换了最庸俗的成功。暮年时,我已无雄心壮志去改变社会,决定改变家庭,但是精力已不够,只能带着无望的心情步向死亡。
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种名利的诱惑蒙蔽了不少人曾经纯真的双眼。快节奏的生活赶着你不断前行,最后你只能无能为力地在暮年时吐出一句:“我尽力了,对不起。”
你说你尽力了,真的吗?你尝试过改变吗?1955年,蒙哥马利市,有黑人血统的罗莎·帕克斯在一辆公交车上没有像以前一样对白人屈服,她拒绝为白人让座,为此不惜被捕入狱。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而运动的结果是法院裁决禁止公交车上的“黑l1隔离”。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天筋疲力尽的自己用坐下去的方式让整个美国黑人站了起来,乃至于几十年后,奥巴马都再次发声回顾这次事件。你没有办法成为奥巴马,你可以成为马丁·路德·金;你成不了马丁·路德·金,你也可以成为罗莎·帕克斯,自己做出一点儿改变,像她那样为梦想、为白由抗争。
无独有偶,在目睹了当时的中国人麻木的灵魂后,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描写死亡,揭露问题,但这些并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殖民文化的优越感,也不是为了迎合中国人鄙俗的猎奇心,更不是“弗洛伊德”们、“萨特”们把玩的文字注解,而是为了从精神上改变国民、救治国人。他悄然改变了自己,将人们的“病根”用文字展现出来,让“疗救者”有了方向。
罗莎·帕克斯和鲁迅,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但他们做出了同样的举动——他们没有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改變,选择了行动。因为他们明白改变虽不一定会成功,但不改变注定会失败。
那为何从年轻到暮年,不少人最后连梦想的勇气都没有了呢?因为我们不坚定的心容易被外物左右,媚俗媚权,进而丧失了自己的能动性,随波逐流,郁郁寡欢,将大众的愿景视作自己的愿景。对不起,那不叫梦想。
你梦想改变这个世界,那就去做吧,无论是年少还是年老。尝试改变自己,一步步坚定自己的信念,朝着梦想更近一步。即使是有“栏杆拍遍”的痛楚与“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又何妨?因为实现梦想的路本就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你一点点改变、一点点靠近。
愿归来时,我们仍是少年,行将就木仍怀抱初心。
教师点评
文章开篇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明观点,紧接着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这些现象读者是如此熟悉——当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力图有所改变的时候,总有外部、内部的打击和压力来迫使我们放弃,于是翩翩少年最终垂垂老去,一事无成。接着,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面对压力不应妥协,而要奋起改变,无论这改变是大是小。作者回顾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历史,故事非常贴切并具有感染力。进而,作者再将鲁迅和西方众贤对比(这里对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评述稍显激烈,不过从全文来看无伤大雅),得出有力的结论:改变虽不一定会成功,但不改变一定会失败。
总体来看,本文始终指向一个人的“初心”,将本题和人生命的意义、生活道路的选择结合在一起,境界开阔,纵横大气,又直抵人心,颇有感染力。(张明)
墓碑,墓悲
文/金赟[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在伦敦的墓碑林中有这样一块墓碑,碑文显示它的主人曾梦想过改变世界,却一步步败退,到垂死之际连自己也未曾改变。多少人慕名参观这块暮悲的墓碑,却也只是拍照留念后就将之丢在脑后。扼腕叹息的同时我深感:一切改变的起点是改变自己。
改变是在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在行为上,更在思想上对自己的提升。“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了解自己不适合官场,于是退隐田园,与自然同乐,物我浑然。他摒弃杂念,将一身才华献于自然,给后世迷茫的文人骚客指引了一条路,从此让许多人那颗挣扎的心得以安定,使田园更加引人人胜。
改变自己并不意味着一味妥协。朱光潜先生劝诫我们,青年人在走向十字街头时,“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他告诉我们:“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我深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盼望着改变世界,也为适应这个世界而改变自己。我们在主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被世界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我们都应保持独特的白己,不应忘记自己的理想和初心。现实中总有些人让自己被同化,迷失了最初的目标。正因如此,我们在改变自己时,更要坚守自己的本心,注意保持特性,才能一点点改变周围,进而改变国家和世界。
也许,改变自己并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也不能改变家庭、国家、世界,甚至还可能会被世界排斥,但不去改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悔恨与白怨,正如墓碑的警告。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此饱受折磨,甚至送掉了性命。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人们习惯于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甚至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和创造力,这岂不更加悚然?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绝大多数人的努力似乎没有成效,然而这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弗兰克尔说:“人为意义而生。”如果我们一成不变,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改变了自己,改变了物质生活,改变了精神世界,这已经是在改变这个世界!一切改变的起点,正在于改变自己。即使改变自己的过程有痛苦,有彷徨,有坎坷,可我们的意义在此,世界的改变在此。
我为一切的改变而改变,无问西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要空想,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然后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才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而我的墓碑,将不是我的暮悲。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思路十分值得学习。第一段在引述材料后提出观点,且表述观点的句子简单、鲜明、有力,在全文中颇具辨识度。第二段首句对“改变”给出明确的定义,于此每位同学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而本文作者意图明确地将其置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为的是方便自己后半部分的行文。之后,作者通过三个方面的辩证分析,论证了改变自己的重要性,也表明:无论何种后果都要改变,无问西东。全文结构复杂而清晰,起承转合鲜明有力,举例妥帖恰当。重要的是,本文有十分典型的借鉴意义,是同学们难得的学习材料。(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