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8-10 09:10胡美连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实践能力语文教学

胡美连

【摘 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能力;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学科性质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美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亲身领会到生活中的美。

1.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又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因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又如对偶句“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美。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

2.加强多媒体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录象、录音、电视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运用各种电化媒介,其中的图象、声音、色彩、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力,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选择性。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将有着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色彩。美感中的情感活动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他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布鲁纳曾说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发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就是教师在新课伊始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审美情感。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从标题入手,激发情趣。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使得艺术思维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披文入情,激发情感体验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用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语文学科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感情和精妙之处,让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即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产生意象,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感知和美的鉴赏。

三、在积累中创造美

创造是一个人思维成果的有效体现。对学习语言来说,也是他一个收获的体现。怎样在积累中创造美呢?以《暮江吟》和《枫桥夜泊》为例,在学生读懂、读好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将两首古诗的选材和立意分别作对比。两首诗都是借自然景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秋夜景色的描写,但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一个高兴,一个忧愁。可见,选用不同的景物,写其不同的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提出“你能不能像这两首诗一样,从冬天或夏天的季节中选出不同的景物,表现不同的感情呢?”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会创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在“研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积累语言,进而使他们有了创造的可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素质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审美能够使人从低级意识中解脱出来,培养高尚的精神,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实践能力语文教学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