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凯
摘要:地理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它的人文因素,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情境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提炼、培育、总结和发展的,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教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来说相当关键。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模块,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教师应意识到地理教学优势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针对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探析,同时提出一些科学的培育途径。
一、融合人文和科学精神,整合适当的地理教学资源
地理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一环,教材内容是展开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养成的主要依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创新。因此,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还需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当地地理环境,精心融合人文和科学精神,整合出适当的地理教学资源。例如,在“地势和地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主要地形类型,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并利用多媒体技術展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或视频短片,让学生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地形,对整体地形产生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我国不同地形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搜集课外内容,诸如布拉达宫、都江堰、苏州园林等人文景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江三峡、江南丘陵等自然景观。如此,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产生整体印象,并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得到延伸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方法比较关键,让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可使其全面、系统的学习地理课程,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还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为此,地理教师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向课外,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人文精神。比如,在教授“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教师可采用音乐渲染、趣味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告知他们: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然后,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国民族文化”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系列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服装或民族舞蹈,认识到我国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运用这样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并在学习中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三、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触人文精神
不少地理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其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现象,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利用生活信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所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努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探究地理知识,思考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他们,借助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养成优质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一些农产品带到课堂上创设情境,包括小麦、玉米、花生、大米和红薯等,让学生知道虽然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离不开基本的农业支持,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和重要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农业基地或农田,了解发展农业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发展其人文精神。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所以,地理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新和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