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娟
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诚然,自古至今,诗人们若荆棘鸟,执着的寻找着荆棘树,最终一头扎在最美丽的一株上,唱出最凄婉动人的歌声。翻开中学生的语文课本,即可印证。穷困潦倒之杜甫,呕心沥血之李贺,葬身汨罗江之屈原,政治失意之王安石,亡夫亡国之李清照……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云:“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岂不痛哉!然在困厄之中尚能让人看到一丝曙光的,只有苏轼。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苏东坡的诗词散文共有七篇,包括:词作《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诗作《新城道中(其一)》;散文《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方山子传》《游沙湖》。除去《新城道中(其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途中,《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作于湖州知州任上外,其余五篇均为被贬黄州时所作。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中佛道思想
《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取的题材是类似的。《赤壁赋》是模仿汉大赋主客问答的形式,借客人之口,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曹孟德。《念奴娇》则是通过极尽渲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之风采。两者虽取材角度不同,但是抒发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却是一致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句乃“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也有同样的感慨:“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种人生虚幻的思想是来源于道家庄子的学说。
《莊子·外篇·刻意》云:“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此段庄子论述了自己的人生观: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此外,庄子《齐物论》中记载庄周梦蝶故事,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人生如梦”一句正是苏轼思想中对庄子人生观的继承,这种继承在《赤壁赋》一篇中更为明显。
《赤壁赋》中客人对于人生短暂的感叹,是魏晋以来普遍的哀调。把人生的须臾之短暂与广袤无垠的宇宙进行对比,自然悲从中来。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面对江水、明月等永恒事物或者兴尽悲来时,难免会生发的感慨。在客人眼里人与外物是对立存在的,客人心中有我,故而以时间长河为对比,不能消解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的悲哀。而苏轼则不然。他没有把主体与客体放在对立面上,而是取消了物与我之间的对峙关系,汲取庄子齐物论的思想,“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化解悲哀,达到自由闲适的境界,自由自在的享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之境,即苏东坡所追求的的人生之境。此番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反映出来苏轼人生气象中的超逸之境。
二、《方山子传》《定风波》《游沙湖》中的放达超逸
《方山子传》中苏轼用特写式镜头惟妙惟肖描写了自己的故交好友——隐士方山子。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苏轼视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赞许方山子处陋室之中而怡然自得,乃真隐士尔。
然苏轼谪居黄州,亦是“竹杖芒鞋”(《定风波》)而出,驾一叶扁舟,与渔樵为伍,遇雨“吟啸徐行”,自是一番隐士风度。他被醉汉推搡或恶语相向,心中暗自却暗自窃喜,“自喜渐不为人识”。物质的贫乏丝毫不能阻止苏轼放达乐观的性格,仍能“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辄以犹欢”,面对自然界乃至于人生的风雨,泰然处之,一笑置之。境界尤为开阔。
《游沙湖》中记载一位奇特的名医庞安常,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两人境遇相似,苏轼不免有同病相怜之感,谪居的酸楚涌上心头,转见兰溪溪水西流,苏轼愁绪顿消,豪情万丈“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苏轼性格中的放达超逸淋漓尽致。
三、儒家入世进取精神以及仁爱之心
即便是苏轼在道家、佛家思想中汲取营养,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超脱,但儒家入世进取的思想一直深入他的骨髓。苏轼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恪守臣子职责,不顾自己的利益得失,冒着被罢黜的风险,仗义执言,公正客观地指出王安石变法,以及司马光旧党的失当之处;更做到了“穷但不独善其身”。执意坚持激进变法的宋神宗将上疏直谏的苏轼贬出京都,令其任杭州通判。纵使被贬黜,在杭州任上,苏轼也未沉溺于黄老之术中潜心炼丹追仙,仍心系百姓,勤于政务,扑灭蝗虫、疏浚盐渠、查明饥馑……
诗才不及李白,忧国忧民之精神不及杜甫,苦吟不及李贺,隐逸之名不及陶渊明,但是苏轼以其放达超逸的性格魅力千百年来倾倒无数文人。在学习苏轼文章时,我们应教育学生以苏轼的文化性格为榜样,做到在得意时刚正不阿,奋然进取,在失意时放达超逸,找到自己的精神绿洲。现代社会,学生因心理原因酿成悲剧的事例层出不穷,或许苏轼就是解救他们心灵的良药。
参考文献:
[1]《苏轼教育思想研究》张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
[2]《老庄通辨》钱穆三联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