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

2018-08-10 10:30李俊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捷径预习语文课堂

李俊坤

【摘要】在“重教轻练”的日常教学中,预习是走进语文课堂的捷径。怎样才能进入这条捷径?本文从七个方面讲述了进入这条捷径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预习 捷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59-02

在语文日常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教轻练”的现象。如何在这种现象中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很多老师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语文课堂,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预习是走进语文课堂的捷径。

由于语文课文的预习,可涉及的内容很多,但预习投入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预习到,这就需要根据老师对预习的要求,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或每篇课文前的教学要求,有重点地预习。一般说来预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通读并感知课文

通读,就是从头到尾将文章看一遍,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为学生进入语文课堂学习做铺垫。通读主要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和梗概,明确文章的文体特点。通读的目的在于形成整体印象,对文章直接感知,不必在细枝末节问题上花费精力。当然,对不清楚之处,也可反复看两遍,尽量搞清楚。待把握整体后,再去探究细节。

另外,通读文章还包括读文章中的注释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注释除了解释字词外,还有关作者、时代背景等方面知识的介绍。思考与练习题是引导了解文章的重点和关键部分,有时还涉及到文章中有关的语文知识点,因此在通读时要特别关注。

二、认识并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生字生词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也是阅读的障碍。预习时自己动手,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认识生字生词,不但能留下较深的印象,还有助于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而且能为语文的学习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生字生词包括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也包括把握不准似是而非的字词。预习时,对于形近字、近义词、多音字、要注意加以识别和辨析。对生字和生词要从读音字形到字义和词义都弄清楚,特别是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要尽量准确地掌握。

三、粗略分析课文结构

根据课文内容大体上将课文划分成若干部分,看看讲了几个问题或主要写了几件事,是按什么样的方式或顺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进行阐述的。如《孔乙己》主要弄清小说是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选择了孔乙己的几个典型故事来安排情节结构的。全文可分成四个大部分:前三段写咸亨酒店,介绍环境是小说开端。第四至第九段介绍孔乙己的经历点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是情节发展。第十和第十一段,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说高潮。第十二和第十三两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下场是小说结局。这样对这篇课文的结构就心中有数了。

四、尝试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主题,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基础思想所在。领会了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对文章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预习中归纳文章中心对深入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但中心的归纳不是通读一遍两遍就能办到的,因此预习一般只要求对文章中心有个初步的认识,也就是能够搞清楚文章所在的内容是什么,通过这些内容集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或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范进中举》,一般情况下,只要大体上认识到这篇小说是描写了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知识分子,用以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就可以了。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对写作特点的分析并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或自己初读的感受进行,也可以根據课文前学习重点中提出的要求。要抓住文章写法最有特点的,最突出的方面来进行粗线条的分析,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即可。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在写作上有很多特点可以分析,但根据统编教材中课前学习重点可主要刻画人物的手法方面,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要尽量自己动脑,不要依赖参考书,看法也不一定与参考书或老师的观点一致。你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但它是自己思考和认识的结果,它是可贵的。不但有助于对课文理解和认识,而且也能锻炼并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并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思考课文的有关问题

思考的问题主要有课后的思考题,也有自己再阅读遇到的或老师布置的问题。这是预习的一个环节,它既有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预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课文的标题,如作者拟定这标题的用意,作者拟定标题的方法,标题的含义等。标题对揭示文章的中心和线索又重要作用,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将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告诉我们英子爱花的爸爸离世,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父亲在世时逼英子做事时的深沉情感。

其次需要思考的课文中预习提示,思考题如《孔乙己》的课后思考题: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作者对这些人物报什么态度;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思考这两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更好地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的锋芒所向,这两道思考题实际是为预习指明了方向。在通读课文的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提出有关的疑难问题。如小说主要控诉封建科举制度,为什么写了孔乙己给小孩吃茴香豆的事件,这些表达主要有什么问题、又如孔乙己的命运是可悲的但小说中却说“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这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等等。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在去思考,寻找答案,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化学习和探究。

七、联系生活中的现实,获得亲身体验

课文内容同现实生活常有一定距离,为了缩短一定距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地观察,体验生活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直接感受或经验。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正好赶上冬季,可到外边做一些实地观察,并通课文中所描写的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如赶上冬季,则可以联系一下自己所经历过的冬天的情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景致的描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风雨》,则可事先找机会观察一下,夏天的风雨是什么特点;学习《春》,不妨亲自到野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学习《风筝》,也可以自己动手试作一只风筝。这些活动不但有助于加深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增强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上述几项内容只是语文课文预习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如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等。这些内容不一定每次都预习,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并且要有所侧重。

猜你喜欢
捷径预习语文课堂
上了985才发现,拼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捷径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抛弃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