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需要更多的吴非

2018-08-10 18:20姚双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7期
关键词:感悟讲座教育

姚双

[摘 要] 閱读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退休语文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书,聆听他的讲座,感受到他对于教育的“另类”情怀,尊重孩子,讲究慢教育的艺术。

[关键词] 吴非;教育;讲座;感悟

以前读过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退休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的《不跪着教书》《阿甘在跑》《致青年教师》等书,观点鲜明新颖,看问题一针见血,说出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心里话。这次听他的报告,犀利真诚,真惬意。

一开场,他就说:“你们累了可以随意出去活动,我绝对不会介意。因为我的眼睛自从患病后就看不到远处了。”顿时掌声雷动。

一个不习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或者一个很强势的老师,只要一出现,学生很快规规矩矩的,干什么事都是秩序井然。可是,孩子心里都愿意吗?这样的老师在无意中不知道打断了多少欢笑。而他自己还觉得颇有威信,管理孩子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为什么我们往往这么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希望效果立竿见影,习惯了“威权治理”。教育不是慢的艺术自然的显露吗?

在报告中,他的一些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面对风靡全国的“奥数”“都是一群脑子有问题的人去做的事情”。虽然激烈了点,却一针见血。奥数,本身是没有什么危害的,它一般适合2%~5%的有天赋的孩子学习。而现在中考、高考都因为奥数得奖而对学生实行加分政策,不正确的导向让家长为了加分而迫使孩子煎熬奥数。这很有可能扼杀我们的天才,因为数学作为一个相当纯粹的抽象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许多老师喜欢把孩子拉到走廊上训话,教室内的学生“耳濡目染”。他说,你这样无异于把一个犯人拉到马路上游街。平时,笔者也习惯把孩子喊到走廊上谈话,司空见惯的事,但就是没想到,尊重学生应从这样的细节开始。校园生活点点滴滴应该做出教育的味道。

美国学生评出的最想对老师说的十句话,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你要加油啊,家里都指望你了啊。”家长们常说。

报告快结束时,王老师说:“我要说最后一个意思——真的有教不好的学生,至少有暂时教不好的学生。”此话一出,又是掌声,不是为了迎合听众的大实话。

霍懋征老师的这句有特定情境的话被滥用后,给我们老师压力太大。时代变了,教育需求、成长环境也变了,这句话在当下应该重新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一种表述,它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教育者成了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作用,导致教育评价标准过窄和成功导向的单一化。这句话更是在倡导一种人人皆可成才,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受教的理念;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孩子的责任与信念,以及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它的真谛就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轻易对任何教师失去信心。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更不是神。在孩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他用亲身经历呈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原点,希望我们反思教育行为。面对一位曾经在高考前喜欢去问他一些国计民生大问题的学生,“同学,你去看书,准备高考吧。”那位学生却说,“高考那点事好办,我问的这些事难办。”后来这位学生28岁就成为博导,回母校讲学。王老师说,学生28岁就成了博导,我这个老师是53岁那年才成为教授级高级教师。孩子的未来无法预料,他们的兴趣和梦想怎么不值得珍视呵护呢?是不是要想着孩子们的未来做好当下每一天的教学工作。

他说起对学生不要太严苛。多年前上课时,一位前排男生总往后瞟一位女生,下课了他主动找王老师承认错误。王老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看她没事的,就是上课你坐在前排,老转过头去看后面,周围人会想怎么了啊。”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笔者也深切感受到,班主任工作遇到的多是一些小事,但是经常胡子眉毛一起抓。哪些事情才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很难抓准。校本培训可不可以以“班主任每天关注什么?”为主题,促使我们班主任形成“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把人的发展融入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过程中。

王老师就是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的高手。一位被认为教不好的插班生,晚自习时在教室疯闹,导致手指被黑板边缘割裂,王老师骑自行车把他驮到医院已是筋疲力尽。医生却说没有麻药了不能缝针,要王老师带到离这里还有七八站的下一个医院。

他实在来不及了,当时没有出租车。他跟那个男生商量,你不用麻药吧。男生怕疼,王老师说你看我这身上伤口缝针就没有用麻药,男生半信半疑同意了。王老师把他按在手术台上,给他一个毛巾咬着,对他说你不要哭喊啊,你要是哭喊了我明天到学校了就告诉班上女生。那个男生很坚强地缝完了针,第二天到学校后他还到处炫耀缠着纱布的手说我缝针没有打麻药,王老师可以证明的。

前段时间,王老师病了,这个学生来看他时讲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很如意,经历了很多困难,但都挺过了。

看似散淡的清谈让我们警醒。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学生要有尊严有独立人格,教师首先要有尊严和独立人格。民国时期的教育,如果没有那些不仅有真知灼见更有高风亮节的大师,怎会有学识人品俱佳的学生。

幽默的语言,犀利的观点,鲜活的事例,让整场报告精彩迭出,也让这位“教育战线的斗士”的发言成为所有领导专家报告中掌声最多的一场。

在休息室,两位老师和王老师合影。他穿了一件稍显陈旧的浅蓝衬衣和黑色西裤,一条很普通的皮带,脚下是一双运动鞋。拍完后,一位工作人员进来说“王老师,您的包给我,我先给您拿到车上去。”包,一个买运动鞋送的布袋子。工作人员提醒他可以走了,他说不急,主持人还在做总结,这里还有老师,现在走不礼貌。

当王老师走出会场,有老师请我帮他们拍照。拍的时候我手在抖,他说你不要急,一抖画面不清晰,多拍几次不要紧。将要上车时,王老师又被几位老师围着合影,“请问我应该看谁的相机。”另外一个没挤进来的男老师准备离开,王老师喊道“小伙子,你等一下。”拍完后,王老师主动和他合了影。

读他的书,听他的发言,回到常识说“人话”。见其人,观其行,谦逊低调质朴随和。李镇西说:“更为中国教育还有吴非的良知,而感到中国教育并非一点希望都没有。”

诚如斯言。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高新区天问小学)

猜你喜欢
感悟讲座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打个盹,记事牢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