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凤华
菏泽市中医医院西药科,山东菏泽 274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危重症,是由冠脉狭窄--闭塞所致持续性的心肌细胞坏死、缺血,临床典型表现以胸痛、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酶学变化为主[1]。根据心肌梗塞部位,可分为前壁、后壁、侧壁、下壁等。在心肌梗死中,前壁心梗发病率极高,对心脏功能危害极大,易致左心室重构,进一步进展成心力衰竭[2]。目前,多个指南针对ACE抑制剂用于AMI基本治疗已达成共识,ACE抑制剂能阻止AMI后心室重构。然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作为能阻断RAAS系统的活性物质,其是否可阻碍AMI后左室重构,临床尚且存在争议。为此,该院以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8例前壁性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ACE抑制剂(贝那普利)与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的联合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8例前壁性AMI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胸痛病史、心肌酶学变化、心电图ST-T动态变化检查确诊是前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2 h,自愿接受该次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高钾血症、心脏瓣膜病、肾功能不全、肾动脉双侧狭窄、药物过敏等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8∶26,年龄 54~76 岁,平均(61.21±0.28)岁,发病时间 2~6 h,平均(3.22±0.14)h;对照组 54 例,男女比例 24∶30,年龄 55~79岁,平均(60.23±0.57)岁,发病时间 3~5 h,平均(3.01±0.11)h。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且研究取得该院伦理委员准许。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服用阿司匹林、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对照组施予贝那普利(国药准字 H20044840,10 mg×14 s)治疗:10 mg/次,1次/d;在其给药基础,另施予螺内酯(国药准字H33020 070,20 mg×100 s)治疗观察组:20 mg/次,1 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
参照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显效:症状、体征均消退,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显著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心功能无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两组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结构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行动态心电图测定心率变异性[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 (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差>50 ms相邻R-R间期占全部正常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3]。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79.63%高(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见表2。
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有所提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 3。
表3 心率变异性比较(±s)
表3 心率变异性比较(±s)
注:组内对比,aP<0.05;组间对比,bP<0.05。
组别 时间 SDNN(ms) RMSSD(ms) PNN50(%)观察组(n=54)t值aP值t值bP值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54)治疗前治疗后t值aP值4.21±2.92(17.63±3.21)ab 22.725 8<0.05 5.264 6<0.05 4.40±2.81(13.82±4.24)a 13.608 8<0.05 87.62±11.51(128.41±20.41)ab 12.792 2<0.05 7.385 2<0.05 88.93±9.81(104.23±12.74)a 6.992 3<0.05 27.51±14.50(68.52±13.91)ab 14.998 1<0.05 6.709 0<0.05 28.63±15.21(49.54±15.45)a 7.087 3<0.05
表2 心功能比较(±s)
表2 心功能比较(±s)
注:组内对比,aP<0.05;组间对比,bP<0.05。
组别 时间 LVEF(%) LVESD(mm)LVEDD(mm)观察组(n=54)治疗前治疗后t值aP值t值bP值对照组(n=54)治疗前治疗后t值aP值36.71±2.95(45.82±3.15)ab 15.512 0<0.05 6.082 9<0.05 37.20±2.71(42.46±2.56)a 10.368 4<0.05 47.13±3.21(37.10±3.15)ab 16.388 4<0.05 8.723 6<0.05 46.87±3.56(42.33±3.08)a 7.087 1<0.05 59.87±4.56(49.88±4.61)ab 11.321 4<0.05 5.437 9<0.05 60.74±4.18(54.53±4.27)a 7.637 0<0.05
前壁性AMI病情更为严重,极易改变心肌细胞微小结构,促使心肌纤维化,改变连接蛋白,从而导致左心室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左心功能,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并减缓单向传导速度,促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减弱,损害迷走神经,增强交感神经张力,进一步加剧心律失常的恶性几率,促使心率变异性降低,最终导致心脏性猝死[4-5]。在该次研究中,该院针对收治的前壁性AMI患者展开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79.63%高,且治疗后LVEF(45.82±3.15)%、LVESD(37.10±3.15)mm、LVEDD(49.88±4.61)mm 均比对照组有所改善;这与魏梅等[6]结果相似,提示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前壁性AMI的效果显著,对左心室重构具抑制作用,并促进心功能改善。原因分析:前壁性AMI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与炎症因子、血流动力学、交感神系统与RAAS系统被激活等因素存在相关性。贝那普利是一种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药物,具竞争性,达到人体肝脏后,经水解转变成那普利拉,而那普利拉可以阻止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削弱血管阻力,从而降低醛固酮的分泌量,对RAAS系统产生抑制功效,达到左心室重构预防效果;同时,贝那普利还能减少心脏负荷量,促使心排血量提高[7]。基于上述作用机制,再给予螺内酯展开联合用药,可使得醛固酮与自身受体结合被抑制,这是因为螺内酯是一种可拮抗醛固酮的药物,药物结果类似于醛固酮,可与其形成竞争作用,从而抑制合成心肌胶原,防止心肌纤维化,达到左心室重构逆转的目的;同时,螺内酯可以减缓心室间传导速率,加快心室内传导,这样能避免心律失常,尤其是针对合并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另一方面,螺内酯可以强化心肌摄取儿茶酚胺的能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8-9]。因此,贝那普利、螺内酯二者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改善左心室重构,提高心功能。心率变异性是评估交感神经的张力、平衡性及心脏迷走神经的重要指标,亦可体现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对心血管疾病诊断具积极价值,可预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心率变异性下降,则心功能减退,猝死风险增加[10]。从该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治疗后SDNN、RMSSD、PNN50均比对照组高,进一步表明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前壁性AMI的可行性高,能提升心率变异性,防止左心室重构。考虑与该药物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有关。
综上所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增强心率变异性,促进心功能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