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夏布又称苎布、麻布、生布,是一种以苎麻纤维为原料,经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或罗纹布,我国最古老的布料之一,有纺织品的“活化石”之称。因夏朝时期用于制衣,且适合夏季使用,故得名夏布。苎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纤维细长、空隙大,用苎麻织成的夏布透气性好,传热散湿快。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流向世界各地,苎麻便拥有了“中国草”的美誉。随着人造丝制品的兴起,在现代化与城镇化运动中,夏布这种手工艺逐渐被国人所遗忘,脱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浏阳夏布作为深深扎根于浏阳河畔的艺术奇葩,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为夏布旅游商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商品一直以来是浏阳旅游的薄弱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浏阳夏布的商品化,在旅游商品市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开发夏布旅游商品有利于浏阳旅游商品种类的丰富、结构的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位于湘赣边境上的浏阳,山地与水土犬牙交错,气候湿热,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蕴育了红壤土地,适合种植苎麻,尤其是清澈而偏碱性的浏阳河水与本地苎麻的特产品种“鸡骨白”(苎麻分青、白两种,白麻中以鸡骨白为优),加上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浏阳夏布的质量堪称全国第一。浏阳夏布经历了四盛四衰,再复兴的过程。
元末明初客家人迁入浏阳,带来了先进的苎麻织造技术,与浏阳本土优良的水土环境结合,产出了极佳的具有商品化、专业化的夏布,浏阳夏布迎来了再一次的辉煌,明代被列为朝廷贡品,成为一种以清凉、舒适、雅致为追求的高档布料,各个夏布产地纷纷以各自的优势竞争于市。不仅有商铺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而且当时浏阳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鞭炮庄也兼营夏布。清光绪年间,浏阳夏布开始扩展了海外市场,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并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了优奖。但随后其主流地位被棉布所取代,逐渐势微,这是第一次衰落。
浏阳夏布的第二次衰落是工业制造与手工制造的激烈冲突,“日本政府从1921年开始对朝鲜市场上的进口夏布征收重税,1922年后日本将中国夏布列为奢侈品,随之扶持夏布替代品的发展[1]。但此时浏阳夏布仍然声誉有加。浏阳在民国初年夏布产量还有18万疋,“自民初至民十六年减少一半”,到20世纪30年代初“夏布销路一落千丈”,“出产减至十万疋,计价不过四十万。农家之赖此为副业收入者,现已无形消减,数千机工多改行失业,今不如昔矣”[2]。一战期间,得益于夏布的优点,加上与桑蚕丝混纺的新工艺的加入,日本和欧美对苎麻产品需求急速增长,浏阳夏布的生产恢复到年产10万疋的高度,国际市场的出现,为浏阳的夏布业带来了机会。
浏阳夏布的第三次衰落是由于战争及其动乱,带来的是长达30多年的停滞。直到1972年之后,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浏阳夏布在1949年后的重新出口,始于70年代中期的“广交会”,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日本对夏布的需求精贵而量少,韩国的需求量大而质优。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两国停止了订单,这是第四次衰落,也是最彻底的一次衰落。
回溯以往四盛四衰的历程,浏阳夏布每次面临衰亡之际,总能继承传统,革新技术,创新发展,找到别样的途径,获得新生,以崭新的、进取的方式继续前行。
浏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夏布之乡,但国民对浏阳夏布不熟悉,就连浏阳人对夏布的认识也很匮乏,现今浏阳乡下随处可见野生苎麻,却鲜有人认识,更不用提制作了。为了传承和发展夏布,浏阳市成立了夏布生产工艺传承保护协会,建立起浏阳夏布非遗传习中心。虽然目前坚守夏布手工织艺的只有寥寥数十人,但仍有一批关注浏阳夏布的企业和人群在不断努力。2014年开始,北京服装学院到浏阳开展了多次考察,并走访浏阳夏布传承人谭智祥师傅,对浏阳夏布充满了信心,认为谭师傅是最会织夏布的,最好的夏布在浏阳。2016年浏阳夏布先后在美国纽约时装周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舞台亮相,浏阳夏布品牌“心之夏”也在深圳、广州、上海、台湾逐渐打开市场。2016年11月30日浏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度开发浏阳夏布等特色产品,浏阳夏布手工艺被列入第五批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夏布制作耗时费力,从一根麻到纺出一疋布,包含了“打麻、绩麻、络纱、穿筘、牵梳、浆纱、织布、漂染、踩光……”等20多道手工工序,环环相扣,程序复杂,做工缓慢,而且讲究。长期以来,浏阳夏布大多生产粗坯布,缺少印染和深加工环节,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夏布的发展空间。由于夏布产业化困难,苎麻内所含的纤维难以用现代化纺织机械进行加工,靠传统手工艺生产,生产力低下,所以,夏布生产至今为止,其精细程度只能达到一般细布水平。目前浏阳夏布生产凋落为只剩东乡一隅,从事夏布织造者,只能用两位数来形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人的存在而存在,与人的生活和日常活动紧密相连,在创造过程中,手工艺艺人的工艺技巧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水平。随着现代棉纺织工艺的发展,浏阳夏布面临着产业化困难,精细化程度低,商品品种有限,传承困难,制作成本高以及创新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浏阳夏布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生产规模逐渐减小,制造工艺水平下降,亟待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振兴浏阳夏布。
浏阳夏布主要为作坊生产,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少部分企业生产业只具有基础设施,缺乏品牌意识,以苎麻为原料的终端消费品开发滞后,在旅游商品方面的开发处于空白状态。过去夏布业是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南方部分农村地区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如今形成了重庆、江西、湖南三足鼎立之势,重庆荣昌夏布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成为重庆的优势产业,年产值高达10亿元。江西夏布的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出口创汇居于首位。浏阳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在这种情势之下,浏阳夏布亟待攻坚克难、顺势奔跑。为推进浏阳夏布艺术和技法的改进,促进夏布再一次繁荣发展,浏阳市委宣传部、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联合北京服装学院、拙朴工舍进行夏布研究,非遗传承人谭智祥师傅负责技术攻坚和项目实施,130夏布织艺攻坚项目立项,项目主要攻克夏布细密度、柔软度的技术难题,从而拓展应用空间。浏阳政府、企业与北京服装学院开启了协同发展夏布的新局面,北京服装学院浏阳挂牌了“夏布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并且从浏阳带走30台老织布机到北京,“夏布研究实践”成为了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课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谭智祥师父被聘为特聘教授。
夏布是蕴含着中国农耕文化特质,承载乡愁的民俗文化内涵。夏商周以来,婚丧嫁娶都要用到夏布,女人出嫁时用夏布做红口袋;亲人过世送丧要披麻戴孝,丧帽、丧裙、丧服都由夏布制成;朝服、冠冕、巾帽、士子穿的白衣是夏布。种麻织布是百姓的日常劳作,延续了千百年。如今几乎销声匿迹,用苎麻织成的布,是一份历史样本,是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的乡愁与挽歌。对夏布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莫过于让夏布回归我们的生活。
(1)纸浆洗涤过程t时刻的输入条件为r(t)=[r1(t), r2(t), r3(t), r4(t), r5(t)]。其中,r1(t)为浆种,r2(t)为浆层厚度,r3(t)为纸浆硬度,r4(t)为蒸煮方法,r5(t)为洗涤次数。
情感深厚的工艺文化内涵。浏阳夏布手工艺者用温暖有力的双手为世人织出能降温避暑、陈设装饰的夏布,积淀了丰厚的民族工艺文化内涵,是浏阳人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凝练出来的工艺智慧结晶。浏阳夏布经过打麻、绩麻、络纱、穿筘、牵梳、浆纱、织布、漂染等一系列工序,所有的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织品,有情感,有温度,贴近人的身体,质朴,温暖,充分展现出浏阳夏布制作的工匠精神。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夏布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浏阳夏布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夏布的传承与发展。夏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浏阳夏布从生活中来,到时尚中去,再回归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护最珍贵的核心手工,核心技艺,原态复活从一棵苎麻到一疋夏布的手工生产过程,让浏阳夏布旅游商品带给旅游者“会呼吸的乡愁”。
夏布业是一种经济,一种产业。谭嗣同在《浏阳麻利述》中称浏阳夏布“战天下之商务而未尝遇敌”。《中国实业志·浏阳夏布》有记载“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销万筒(即18万疋)。”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100万两。想要更好地保护夏布织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使它在市场化、产业化中重新实现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就地外贸,能带动一批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就业,具有社会效益[3]。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多元化的需求,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面料的舒适性、环保性有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消费需求背景下,浏阳夏布通过引进新技术,连通夏布产业链,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夏布的精细度,改良夏布印染技艺,设计制造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家纺、服饰、装饰、旅游、生产等用品,可以大大提高夏布产品附加值,促进夏布业的再一次繁荣。
夏布体现了汉族民间精湛的纺织技艺,最高档的1 800布,即麻线数量达1 800根,也代表着夏布制作的最高水平,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娟”。过去夏布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也是皇室“贡布”。在欧美各国,麻制品是高档商品。大力延展夏布在生活美学中的时尚应用,走高、精、尖的市场路线,用高品质的苎麻原料、精湛的纺织手工艺,融入人文精神内涵,增加手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夏布回归生活是浏阳夏布产业的重点方向。企业通过与设计师合作,可以挖掘夏布及其工艺本身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服装设计师用流行时尚的艺术设计,文化包装可提高夏布服饰的生活指数;摄影艺术家用夏布作为摄影成像的载体,在夏布上创作中国画,夏布摄影和夏布画结合了东方文化属性的材质与独特的视觉艺术,以创新的手法赋予夏布旅游商品更多的附加值,用文化和艺术赋予夏布更多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界对旅游商品的内涵和外延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旅游商品有广义与侠义之分。狭义上,旅游商品即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广义上旅游商品的内涵包括旅游者为旅游准备和在旅游中购买的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化存在直接旅游商品化和间接旅游商品化两条路径[4]。在旅游规划过程中,旅游商品常常被忽略,或不写,或胡写,或不写商品开发具体措施。旅游商品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本文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宣传营销3个方面对浏阳夏布旅游商品的开发提出具体措施。
表1 夏布旅游商品类别
在日常生活用品上,夏布因具有清爽凉快,天然抗菌,具有天然独特的肌理和地域民族的风格,历来定位于服饰用面料,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苎麻一年可以收获3次:春麻、夏麻和冬麻,其中又以春麻质量最好。不同品质的苎麻又可以制作出不同档次的夏布服饰。夏布不仅可以成为普通服饰的面料,制作出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服饰,还可以根据夏布特点创新出新的产品:一方面,苎麻本身还有安胎的药用,做成孕妇装,天然绿色,可以开拓母婴市场;另一方面,夏布可以运用到运动服饰当中,融入浏阳本土特色文化元素,进行一系列运动服装、睡袋、登山背包、帐篷、头巾、吊床等运动产品,以符合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需要,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绿色理念。
在手工艺术产品上,借鉴四川、重庆、江西的成功模式,结合湘绣,进行定制化生产,设计生产出具有湖南特色的夏布绣,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浓郁的区域特色。夏布可应用于脱胎漆器制作中,生产出坚固、耐用、精致、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两种,生夏布具有不易变质、不易损坏、能长久保存的特点,能成为继绢、宣纸后的第三大国画原料,用于国画、漆画、摄影成像等艺术产品,可以借助浏阳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创作出具有浏阳本地区域特色的夏布书画艺术作品。在裱布中,夏布也是一种裱糊用布。还可以制作夏布绒花,通过剪纸工艺,将浏阳夏布与传统剪纸相结合。通过艺术创作,可以提高夏布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产业生产用品上,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夏布的生产效率,经过技术创新,将夏布做成飞机、动车、高铁、游轮、汽车上的各种精美坐垫,以及茶具、沙发上装饰所用的纺织品。还可以将夏布制品引入到医疗领域,相比于目前医疗领域采用的棉纺织产品,苎麻纤维中因具有沟状空腔,透气性比棉纤维高3倍左右,且苎麻中含有叮咛、嘧啶、嘌呤元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适合做医疗领域纺织用品。建筑业中,因夏布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的功效,可在房梁柱子上漆之前裹上夏布,防止白蚁的叮咬和腐蚀。
夏布在旅游商品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技术,通过形式创新和文化创意植入夏布之中,可以让夏布集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身,在市场化的机制下,浏阳夏布旅游产品可以成为特色旅游商品。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各部门和各领域协同推进,突破技术难题。
首先,浏阳夏布织造依靠纯手工,生产效率还比较低,需要不断改进织布机,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深加工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漂染和柔软技术可以大大增加夏布的品种,拓展夏布的应用范围。为了确保工艺的百分之百环保,浏阳夏布已经尝试过用苏木、大黄、黄花等植物色素去染夏布,但与日本的草木染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继续探索夏布的深加工和印染技术。最后,在经营模式上,要吸取教训,改变以往“以产定销”的模式,改为“以销定产”,先下订单,定好价格,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浏阳夏布的销售要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走出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出口之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驾齐驱。不断完善集原料生产、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宣传营销、生产培训、国际贸易、跨界合作为一体的产业链,走“高、精、尖”的市场销售道路。通过互联网的在线销售,以及实体店、专卖店等多渠道形式,扩大销售夏布旅游产品。
夏布是我国古老的布料,随着一带一路销往世界各国,但是近代国人却没有使用夏布的习惯,宣传力度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还原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服饰特点,剧中服饰材质均以苎麻织物为主,其印染的布料色彩、考究的服装工艺、精美的服装款式打造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从视觉上领略到夏布传统工艺美学的精髓,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观众和学者主动去了解夏布工艺文化知识,促进了夏布工艺知识的普及,夏布开始渐渐走进现代观众的生活视野[5]。
通过工业旅游与体验旅游线路的设计,让游客亲自体验夏布织造过程,让游客能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纯粹与匠心。同时还能搭载“浏阳烟花”平台,将浏阳夏布带到国外,吸引外国友人了解浏阳夏布更多的文化内涵,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浏阳夏布是当年走在“一带一路”上的主要交易物品,将浏阳心手相牵的手工温度、来自浏阳河畔土地深处的自然肌理带到世界各国。浏阳夏布旅游商品化对拓展浏阳文化内涵、丰富城市形象质感具有重要意义[6]。浏阳夏布织造工艺的传承与市场共生,其传承需要政府的扶持,其四盛四衰的历史进程表明市场是夏布兴衰的关键因素,只有得到市场的滋养,让浏阳夏布由手工艺转为产品,从产品转成效益,用效益促进夏布织造工艺再创新与再发展,才是促进夏布织造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