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述论

2018-08-10 01:36别治明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年轻人

李 瑞,别治明

(1. 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7;2.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

青少年是未来问题的解决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在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应对压力和挑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世界遗产公约》第27条对年轻人参加世界遗产保护和宣传作出规定,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并使公众了解对遗产造成威胁的因素和根据公约开展的活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世界遗产教育计划”。由世界遗产中心(WHC)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ASPnet)合作领导,并与教科文组织驻地办事处、各国委员会和其他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同时,世界遗产咨询机构(ICOMOS、ICOM、ICCROM、IUCN等)都在世界遗产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理念和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1 世界遗产教育理念和发展

1.1 “世界遗产教育计划”

“世界遗产教育计划”(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program)针对年轻人、教育者和管理者分别制定目标(图1),旨在使年轻人加入世界遗产保护、应对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表达想法和担忧、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通过教育工作者与遗产保护专家协作,将世界遗产教育纳入中学课程,促进教材与教育手段发展完善,鼓励遗产地举办相关教育活动。

根据“计划”,年轻人应该:①了解人类共同遗产的意义和价值;②学习世界遗产、本文化和其他文化、生态相关历史和传统以及植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③认识遗产面临的威胁并学习国际社群如何协作拯救遗产;④发现如何贡献于遗产保护并提出自己的意见[1]。

图1 “世界遗产教育计划”目标

1.2 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爱知-名古屋宣言》对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作出定义: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全球公民化和地区挑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决策能力,理解全球挑战的关联性并激发责任感[2]。因此,世界遗产教育亦即鼓励年轻人在世界遗产领域提高认识、增进理解、增强能力、解决问题,承担起其未来主人翁和决策者的责任。

不同地域和文化对遗产的理解千差万别,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造性[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个人、社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丰富的多样性是我们的共同实力”[4]。各种人群共同工作与生活,因而人类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世界上所有文化的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文化影响着当代人选择教育下一代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有价值的知识、技能、道德、语言及世界观等;如果人们要和平共处、宽容并接纳文化与种族间的差异,就要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中重视文化间的理解和认同。

可持续发展教育措施的制定必须尊重和维护当前及未来的全球文化多样性,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适应当地文化特点并吸纳它们的贡献。为了加强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ESD)十年框架与教科文组织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工作的联合指导下,推出“遗产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项目”,推动社区编制有形及无形物质遗产的详细清单,各社区通过记录观点及提出今后行动的建议,参与到关于自身遗产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的对话中去[5]。

1.3 世界遗产教育范畴的扩大化趋势

遗产不仅是世界多样性的反映,还是人类文化定位的基础,因而遗产保护被视为一项基本人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遗产不再仅限于技术范畴,而是一个根本的哲学和道德问题。世界遗产教育应当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为了谁?谁说的?遗产当地居民参与其中了吗?如何与其他人类权利相适应?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3]?鉴于以上问题,教育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原住社群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如欧洲经委会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就指出:“原住民的作用应当得到承认,他们应当是制订教育方案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应当珍视传统知识并将其作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加以保护。”1994年奈良真实性会议上提出,遗产的保护方法应符合遗产所在地的理解,这对世界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至关重要[6]。

世界遗产类型已经呈现出宽泛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与可持续旅游、生态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成为关注的领域。20世纪中叶,以古建筑和考古遗址为主,如建筑群、历史城镇和村庄、精心设计的公园和花园等,直至1993年文化景观、文化线路[7](又称为线性遗产[8])及相关价值成为世界遗产的新类型,与更多领域相联系,拓展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维度。

在世界遗产教育与能力建设方面呈现出两个发展方向:批判性遗产研究和面向世界遗产体系具体需要的技能培训[3]。在一个谨慎管理的教育体系中,这两种理论应该并存,使学生和研究人员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认识世界遗产价值及其在历史借鉴、文化定位、人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对遗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2 世界遗产教育实践和经验

2.1 实践活动

(1)教育机构。世界遗产中心推出“第二类中心”(category2 centers)计划,与更多组织和机构一起,推动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和培训。近年来,世界遗产教育和培训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框架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地新兴许多能力建设相关组织和机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的“二类中心”(表1)。

表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类中心目录

这些世界遗产相关第二类中心在世界遗产教育全面战略框架下协调开展工作,致力于贯彻“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以及《公约》理事机构(缔约国大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制定的政策和方案。各中心与世界遗产中心保持联系,并参与世界遗产相关举措和方案的制订,特别是定期报告的制定;定期举办会议,分享经验和协调活动。

(2)教育活动。“世界遗产教育计划”通过出版教材、制作宣传品、举办论坛和培训、发起志愿者等活动展开。截至2016年,《世界遗产与年轻人》已被翻译成了37国语言,并因地制宜、修改应用。同时制作了13部《帕特里莫尼托(Patrimonito)的世界遗产探险》(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短片。

1995年至2016年,举办20次国际和区域年轻人论坛(youth forum),约1 560名年轻人参加。举办国际、区域、亚区域、国家级研讨会和培训班40次(全球举办分布见图2),约1 250名教师和教育相关人士接受培训。自“世界遗产志愿者(world heritage volunteers)”活动启动以来,来自29个国家、126个夏令营、约1 837位年轻人成为了志愿者[8]。

图2 1995—2016年全球各区域世界青年论坛分布情况(来源:世界遗产中心)

2.2 收获成效

2.2.1 拓展参与维度:发出自己的声音

(1)年轻人直接参与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彼时热议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主题的讨论中,如“可持续旅游”(拉美2001)“视觉艺术” (非洲2005)“遗产面临风险,气候变化时期的世界遗产”(亚洲2010)“水与世界遗产年轻人活动”(欧洲2012)“公约的未来与年轻一代 ”(欧洲2012)、“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欧洲2013)、在多层遗产的十字路口(土耳其2016)等[1]。

(2)志愿者就保护世界遗产等主题进行呼吁和号召。如志愿者誓言中提出,将遗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并从婴儿时期抓起,更加重视生态标准,减少核裂变、增加核聚变等其他替代能源(挪威1995);把对非洲遗产的伟大自豪感传播,呼吁帮助,将遗产带入未来(非洲1996);珍惜先人留下的遗产,并以文化为基石,创建未来(北京1997);手工艺品是遗产和文化标志的一部分,必须振兴这些传统工艺品(阿拉伯国家1999);将多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教育计划(土耳其2016)等[9]。

(3)教师及有关组织进行宣誓或发表宣言,教师宣誓要加强世界遗产教育方面合作,制订课程计划、编制教材,并通过组织国际和国内会议、夏令营等活动传播遗产教育理念、和平文化等;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表示要与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合作,通过与学校合作及创建区域间联络网等途径,在可能领域支持年轻人活动(日本1998)[9]。

(4)世界遗产年轻人论坛为世界各区域年轻人代表提供与世界遗产委员会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机会,而且论坛与每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相关联,年轻人可以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咨询机构面对面交流《公约》及其实施情况。年轻人代表可在论坛中做总结性报告,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

2.2.2 认识趋于完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1)自我认知。通过了解全球和本国、本民族遗产精华,形成更为整体的世界观以及对民族历史、文化根脉的把握,建立民族和个人文化定位。如年轻人宣言提出,“我们的遗产是整个地球。人类艺术和自然艺术提醒人类的存在,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共同遗产,反映社群和国家的认知和定位,也是个人定位的体现。遗产赋予我们骄傲、独特和团结 ”[10]。

(2)以史鉴今。通过认识遗产及相关历史,借鉴经验和教训。如1998年日本年轻人论坛提出,广岛事件是战争残酷与人类无知的警示[10];1999年非洲年轻人论坛提出,跨大西洋贩卖黑奴的悲剧[10],提示消除歧视和差别待遇的重要性。

(3)认识和平。人类自我认知的确立依赖于和平。战争不仅毁坏文化遗产,还意味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及标志的灭亡,失去自我与民族的定位,因而必须在全世界建立和平,并传播人类与自然共存的理念。

(4)重视教育。对教育作用、途径和效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充分认识与老师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完善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遗产培训、遗产论坛的重要性,努力扩展知识、提高意识、开展遗产保护和宣传。

2.2.3 主动承担责任:作出切实行动

年轻人承担的责任主要有认识、宣传、合作、呼吁等。一是认识世界遗产保护、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理解遗产的价值、现存状况,学习保存遗产相关知识,培养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二是认识媒体(电视、广播等)和科技(电脑、网络)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三是促进合作,建立国家、区域网络,开展实地参观,加强交流;四是呼吁全球、区域及地方世界遗产保护机构和有关教育机构为世界遗产在保护传承、宣传教育方面提供帮助。

此外,教育者通过教育创新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如2006年第三届亚区域(东南亚)培训班(马来西亚),主题为“世界遗产教育的艺术”,根据“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师以提高遗产地的知晓率和敏感性为目的,就艺术词汇和手段与遗产主题和问题的关联、促进创造性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技巧展开讨论[11]。

3 我国世界遗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世界遗产与教学具有紧密联系,世界遗产是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利用世界遗产进行科学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12]。世界遗产教育要多样化、差异化:一是因内容而异,世界遗产教育涉及学科广泛,从地质、植物等自然学科到遗址、审美、哲学等人文学科,因此教育要分门别类[13]。二是因对象而异,世界遗产教育的对象区分成4种类型的权益关系人,包括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当地游客等第一类;遗产所在地管理部门、当地学者专家和旅游业者等第二类;主管机关、邻近社区、资源开发者等第三类;文化产业业者、外地游客、其他学者专家等第四类。应依照权益关系人特性, 拟定能力培养、紧密伙伴关系、妥善告知、有限追踪联系等教育策略[14]。

世界遗产教育具有不同的实践模式,如以探究为导向的中学独立课程、以鉴赏为导向的课堂渗透、以活动为导向的非正式课程[15]等,如2011年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在《少先队活动》上开设专栏面向青少年推广遗产知识。参观、交流、宣传也是世界遗产的教育手段,利用博物馆平台、对学生群体出台门票优惠政策,强化遗产地环境影响[16],举办教育活动,如青年论坛、夏令营[17]、纳入中学课程计划[18]、教育基地等。2010年,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共评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等10所学校,以及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6个机构为第一批“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迄今为止,教育基地已达35处,为世界遗产教育搭建平台。

高校在世界遗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世界遗产教育中承担科研、信息、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的职能[19]。调查问卷数据表明,城乡、专业和年龄差异对大学生的遗产认知有一定影响,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高校的世界遗产教育,进行监测和评估[20]。在师范生中推广世界遗产教育,有助于遗产保护、自豪感提升及多元文化认同[21]。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并各有侧重,如西北大学等依托于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等依托于文物和博物馆学专业、东南大学等依托于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遗产保护专业,中央美术学院等将世界遗产与艺术领域紧密联系[22],也有华中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与世界遗产教育有直接的联系。

世界遗产教育与世界和平、可持续旅游、艺术审美等方面也有密切联系。如以国际理解为核心价值观念在全球各国公民和儿童中培养和平文化和文化民主意识,促进跨民族、国家、文化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23]。按照旅游活动的“需求—动机—决策—行为”过程,实施全过程的世界遗产教育,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24]。在遗产地展示出相关美术、生物、英语等其他学科内容,给学生传递遗产保护意识和综合知识[25-26]。世界遗产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是“充满着历史和自然厚重感的存在形态”,“内在地构成了人与历史、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召唤结构”[27],因此,世界遗产也是美学与艺术的教育素材。

4 借鉴与启示

我国重视世界遗产教育和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的重要性[28]。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9],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同时应当“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我国在世界遗产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中国论坛”上形成《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围绕制定行动纲领、促进国际合作、落实经费等多个层面,向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团体和协会发起呼吁,然而,目前还尚存年轻人参与维度不够、缺乏发声的平台,国际交流较少,并落后于全球形成联络网的合作进程、教育计划无法连续性贯彻等诸多问题,因此,国际上关于世界遗产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可引以为鉴。

(1)突破认识:以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加强遗产影响。一是要提高年轻人的参与深度及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目前开展的针对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活动以单向的宣传教育展示为主,互动活动兼有,然而却鲜有机会让年轻人切入世界遗产实际,提出问题、提供方案、作出决策。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标准不应局限于遗产知识的多少、参加活动的次数,而应以教育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提高年轻人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旅游活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客观的判断,提高决策的能力。二是要将世界遗产教育与道德、哲学及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文化联系、原住社群及其民族认知、道德哲学诉求是世界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遗产教育既要立足本国,树立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定位,进而提高认同感和自信心;又要放眼全球,“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使青少年了解世界遗产类型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元性,形成趋于理解、尊重、包容的世界观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拓宽途径: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机遇,建立长效机制。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综合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培养、中学课程设置等正式教学手段,以及遗产保护机构培训、论坛或遗产地教育活动等非正式教学途径,鼓励教师知识、教材、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如在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等定期免费开放试点工作,优先向学校师生……等群体免费开放”;“组织知识大赛和优秀文物展览进校园等活动” 。在国务院加强文物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尤其是“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提出高校、科研院所、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联动机制以及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要求。注重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建立教育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强监督和评估反馈,如世界遗产教育基地评选出后,对其教育功能、措施及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确保教育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同时检验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3)加强合作:打造交流和互动平台,让年轻人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国家和遗产地管理部门、有关组织(如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和学校组织青少年参加遗产地参观、交流活动,但与国际组织和志愿者的直接交流落后于全球形成联络网的合作进程。同时,年轻人缺少与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难以发出自己声音。因此,应加强与世界遗产组织及其他国家区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科技引领创新。通过互联网、通信设备、软件等媒介搭建沟通平台,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世界遗产及文化联系、保护科技(如3D打印在遗产保护中的运用[30]),在官方和非官方平台进行思想的碰撞,对世界的多元性形成客观的认识,思考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遗产年轻人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年轻人如何理财
千万遗产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