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处美学”:我常常将许多大小不等的照片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不时取出端详把玩,它们时刻伴随着我,时间一长照片上自然便留下了些许划痕。在这一过程中我将被拍物的“物质属性”转换为了“意识属性”并将其随身携带。这延伸了我与被拍物的“交流与相处”的过程,我要感谢“摄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便利,拓展了我与“物”的关系,是摄影给了我重新面对这个世界以及重新面对自我的可能。同时我试图以作品的实际形态和展示的实验空间(在布展中我打破惯常摄影图片观看和阅读的完整性,而将众多图片布置到一个三维空间,营造吸引观者进入的氛围与气场,而不仅仅是单张照片的读图本身)来探讨摄影作为将对象的“物质属性”转换为“意识属性”的本质,以及这一过程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
这是我近年来所探索摄影的“物质”与“意识”相遇的问题。在解构主义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那里,“触感”仅是一种生命的潜能,而不是现实的,如果不与他者相遇,它就什么都不是。那么,在所有在场性的现实之物中,如何让我们的身体延伸与他者接触的法则,而获取在与整个外部世界的关联中所不断增加的意识,并保留在具有私密性质的场域里?这是我关注的摄影核心命题。
在《黑洞》这件作品里,我将从网络下载的风景图片部分镂空,组合成山水图像。通过对单张图像的“破坏”,我想改变观者对图像的固有认知和阅读,并将若干破坏后的图片重新组合成一张更大的山水图像,在微观与宏观之间架接起对图像信息获取的黑洞。
评委点评:
攝影作为媒介,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日常生活,这在今天已蔚为壮观。以此为考量基础,郭棚的《黑洞》系列运用图像的数量和呈现的方式,明确将照片的“物质属性”转换成了“意识属性”。颇有意味的还有“黑洞”这个题目:它暗示了图像的泛滥和图像的归宿。大多数图像在被我们遗忘如同被黑洞吞噬之前,制造或生产的冲动和行动,本身就蕴蓄了不可逆的根本性矛盾,以至于作者希冀向往的“相处”之道,险象迭生,但其志向仍然值得期许和深思。
—姜 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