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迎合
我是带着一种对古镇的好奇与向往到塘河去的。认识塘河,始于很多年以前那张刊于《旅游天府》大型画册上的照片《塘河古镇》。当时,那张画面清新优美、古朴典雅,以塘河水环绕古镇的照片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终于有机会走进塘河古镇。照片中的景致终于逼真地展现在眼前:这是一幅多么秀美的山水画哟!塘河弯弯,清幽静谧,恰似一条碧绿的玉带缠绕着古镇,碧波上轻舟、竹筏荡起长长的涟漪,仿佛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几棵老树倚岸矗立,枝蔓横披,迎风摇曳着几许古意,而古镇则静静地安卧于这碧水绿树丛中,古风临水超然,意境淡雅幽远。
从塘河古镇码头那半弧形的石梯拾级而上,我探幽的目光自下而上渐渐拓展开来,一堵残缺的石门牌坊迎面而立,残垣断壁上荒草萋萋随风飘荡,恍如城南旧事中脆响的风铃,似在昭示一个遥远的故事,又似在诉说古镇往昔的辉煌。塘河古镇那清雅山水浸润的流光碎影在我眼底一一呈现……
行走在塘河古场块块青石铺垫的老街上,我总会产生一种错觉,那一幢幢依山势而建、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建筑,仿佛一个个重叠的巴渝身影,跃然眼帘,呼之欲出,让我疑是时光倒流,回到古老的从前……
据史料记载:塘河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明清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朝乾隆年间趋于兴盛,绕场而过的塘河发源于贵州赤水、四川合江,沿塘河可上溯川南黔北,顺流而下汇入长江,自古为水运要冲,明清时代即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川东古代时期重要的水路码头之一。
然塘河古街真正始建的时间是1784年,街区占地2.8公顷,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风格的古建筑1.5万多平方米。古镇街道从河码头起依山势而建,呈缓坡型阶梯状自下而上蜿蜒延伸。最初由塘河槐花石场坪的几位佃户搬迁至此,当时水运较为发达,逐渐形成一船帮。船帮为了自身的发展,兴建了几间房屋和简陋的旱码头。为祈祷自己平安无恙,事业发达,船帮们集资兴建了王爷庙,将治水先驱李冰供奉其中,日夜朝拜。这样,古街区初具雏形,由于依山临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初步形成为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后来,当地王、孙、陈三姓大户陆续各建房屋数间,形成基本定型的街道。自清代后期起,定为农历逢一、四、七赶场。因其地处江津、合江两县交界要道,来往客商较多,为发展水运,以孙、王、陈三姓为主,出资将原来简陋的码头重新修建成石砌码头。为经商需要,一些散户开始在古街区修房、开铺、做生意,使老场逐步扩大至现在的规模。古镇房屋全为清末民初建筑,以青石为基,砖竹木为墙,抬梁卯斗式结构,奇檐斗拱,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街道全系青石板铺就,正街从码头算起,长约600米,宽约6米,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半边街等三条小街。塘河水环绕古街而过,塘河场因此得名。
在老街一間十分陈旧的木板房前,我和一位上了些年纪的银发老人摆开了龙门阵。谈起塘河,他如数家珍。对于塘河古镇的来历,老人向我谈起了坊间流传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塘河古镇现在的位置,只有零零星星几户人家,而塘河也仅是一条小小的溪沟。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从北洋溪上游一旮旯角角里游出一条七分像蛇,三分像龙的怪物,顺水而下。那怪物不停地扭摆着身躯,躯体边游边长,越来越大。所过之处,两旁的树木、房屋均毁于一旦,小溪沟也逐渐变得像如今的塘河般大。眼见得这怪物还在不断长大,人们吓得哭爹喊娘。声音惊动了躺在溪边休憩的大牯牛。牯牛翻身站起,去堵挡怪物的去路。激战中,怪物一口咬住牯牛的犄角不放,结果被牯牛另一只锋利无比的角刺了个遍体鳞伤。那怪物怎肯就此罢休,怪叫一声,用力一咬,竟把一只牛角给咬了下来。牯牛痛得忘记了攻击,那怪物一不做,二不休,又把牯牛的另一只角给咬了下来。牯牛没了御敌的武器,被怪物一口咬下脑袋,牯牛的上颌和下颌被撕裂成两绺儿,掉在河里,就变成了今天塘河古镇的两个码头。被怪物撕得七零八落的牛身,就成了今天散布在河中的大小石头。牛角一只掉在上游,一只掉在下游,就成了现在的上、下河滩。经过这场恶战,怪物再也没有力气摇摆身躯,也不能继续长大,只好乖乖地顺水游到海里去了。为了纪念这头牛,人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塘河古镇……
历史碰撞的回声仍在耳边轰鸣,而我不甘寂寞的视线却早已被那散布于古街上的幢幢老房子牵了去,流连其中,乐不思蜀。古镇重重叠叠的风火老墙间,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让人稀奇叫绝。而最为有名的则有王爷庙、清源宫、朱家洋楼等……
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清同治年间曾被一场大火烧毁,后由当地地主孙天喜在原地址重建,至今仍保持着原貌。王爷庙中建有正殿、戏楼,正殿和戏楼飞檐画壁,戏楼台额上雕刻的松、竹、梅和诸多篆楷文字犹存,画面鲜活精美,朴拙中显出当年兴盛风姿。王爷庙对面的龙门号是古时塘河撑船人家休闲聚会的场所,亦为船帮会馆。会馆建筑马头山墙、卷棚斗拱、撑弓雀替,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可谓胜极之至。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清源宫,位于塘河老街的最高处,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由当地百姓集资兴建,巍峨壮观。据史料记载,清源宫因川主菩萨李冰父子清理河源,造福蜀中百姓,被奉为神灵,故以得名。清朝年间,其占地宽广,建筑奇特,常年香火不断,逢年过节及川主菩萨的出生日、转道日、升天日,四方八面的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热闹非凡。后因战乱失修坍塌,清源宫只保留下了宫墙旧迹。现在的清源宫为塘河镇于2009年开始在原地修复重建,相继投入680万元,先后修复了正殿、后殿、戏台、回廊、厢房和钟鼓楼等,修复面积达1300平方米,真实还原了清源宫的原貌。
沿街而筑的朱家洋楼更是别具一格。该楼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一朱姓人家兴建而成。洋房居古街正中,将古街区上街和下街的房屋建筑连接在一起。洋房巧融中西方建筑技艺为一体,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入巴渝传统建筑中,在这地处边远的古老乡场,竟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建筑,可见古老的塘河不仅仅有巴渝悠远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西方文明理念渗入,浸润其中,怎不叫人拍掌称奇!
塘河场古朴,遍布古街区的青砖、板壁、竹墙、灰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建筑艺术精湛的明清时代古建筑;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街,清幽如玉的老水码头,描红绘金的古寺庙,幽深静谧的窄街巷,厚重淳朴的边镇老人……无不彰显出“老重庆”的味道,难怪古镇先后吸引了《红色记忆》《纸醉金迷》《母亲母亲》等全国数十个剧组以及陈好、童蕾、魏俊杰、斯琴高娃、张丰毅等影视明星前来拍戏取景,使之成为重庆不可多得的影视拍摄和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地。走在青石铺砌、高低错落有致的老街上,一阵风吹动,就疑是陈好高跟叩地的回声传来,敲醒了沉寂的小巷,而她花样旗袍翻卷起的重叠曼妙身影,竟把我们一腔怀旧的魂儿勾了去,跟着她温婉的节拍,走进塘河古朴淡雅的时光深处……
在塘河清幽的河畔徜徉,不知不觉间,一幅绝美的水乡放筏图就会扑面而来。
“哟嗬哟嗬——放筏啰……”随着长声吆吆的一声喊,一排竹筏自塘河上游放漂下来。于是,人们眼中便呈现出一幅奇妙的景致:塘河宛如充盈着淡雅绿意的水墨画,两岸青山叠叠,浓淡相宜,翠竹葱葱,映衬着碧水蓝天;初升的朝晖穿过云的缝隙放射出万道霞光,在清澈的河中荡漾开圈圈金色的涟漪,几只小鸟啁啾,拍翅掠过水面,飞溅起串串亮闪闪的银珠,竹筏在塘河中缓缓而行,如一行流动的音符,桨声欸乃,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
塘河原名林江河,又名蒲江河,全流有福宝、马庙、塘河、狮头河四个水码头,人们以后二者为河名。据清乾隆《江津县志》记载:狮头河岸高耸如狮头,故得其名。新中国成立后,则统称为塘河。
塘河,地处川渝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自重庆四面山和四川省合江福宝风景区款款而来,经合江、自怀到塘河镇槐花村入境22公里至石门入长江,在塘河境内形成20多公里的水上游览线。境内古树名木遮天蔽日,莽莽竹海妩媚无比,林中根根楠竹参天直上,片片水竹牵衣挂裳,恰似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图。塘河产竹,竹子外运主要依靠塘河水系。于是,乡民们便把砍下的竹扎成一只只长长的竹排,顺水放筏,运到山外出售,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给塘河景区添了一道美丽别致的自然风光。
在塘河古镇码头,我们一行登上了顺水漂流的竹筏,竹筏长约50米,宽约4 米,全由一根根青青的竹子捆绑而成。站在竹筏上撑篙击水而行,放眼眺望两岸簇簇翠竹,静听耳畔轻风细水交响奏鸣,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感觉不禁自心中油然而生。如果这样的体验还不能满足你猎奇探幽的欲望,塘河境内美妙绝伦的滚子坪风景区尽可让你大饱眼福,不虚此行。
滚子坪系娄山余脉,以南北走向横亘于塘河东部边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近千米。四周均为悬崖峭壁,平顶、山峰、山梁、沟壑相间,其中老郎山、杉树岗、断石龙等山远看如石滚状,人稱上滚子、中滚子、下滚子,还有河边头、土地坝、中坝寺、向阳坪等,故称之为滚子坪。滚子坪风景区集山、水、林、洞、瀑为一体,融雄、秀、幽、险、奇于一坪,气候凉爽,风光旖旎,在1999年即被评为重庆市级风景区。
滚子坪境内分布的大小16挂瀑布,虽没有贵州黄果树瀑布和四面山望乡台瀑布那般气势磅礴,却因其终年流水不断,四时水声不绝,大都内隐岩洞,形成别具一格的水帘洞天而堪称一绝。著名的有倒流水、九重天、水口庙等瀑布。
风景区最优美的地方是九龙溪。九龙溪因其溪畔有九龙洞而得名。其中水口庙至狮子岩长1755米,底面全为石滩,共九层,人称九龙滩,滩上有大小不等的圆洞,水注其中,煞是奇特。最为新奇的是,旦见涓涓碧水由西向东从滩上缓缓流过,途经中段,滩底突然断裂,流水无影无踪,经50米后又突然从蓬草中流溢而出,轻轻歌吟着流向密林深处,个中自然奥秘,至今无人能解。
滚子坪竹海连绵约5里,竹类繁多茂盛,素有“川东竹海”之称。楠竹、水竹、花竹、黑竹、棕竹、罗汉竹等等,千姿百态,数不胜数。竹海虽赶不上蜀南竹海和永川茶山竹海那般庞大,但却像一块深藏在大山里的碧玉,未经雕琢,更显原生态。踏着满地松软、翠绿的竹叶,如同行走在蜿蜒、曲折的绿色地毯上,那竹叶撩起的“刷刷刷”的声响,好像美妙的天籁之音,回旋在那望不尽的茫茫竹海、千层绿波里……
桫椤沟是滚子坪不可多得的古老历史遗存。桫椤树,又名树蕨,是与恐龙同时期的古生代孑遗植物,距今已有上亿年历史,中生代曾与恐龙同生共荣,成为古生代地球生物的主要标志,被植物历史学家称为“植物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价值。塘河滚子坪境内发现的这片桫椤树群,有2000多株,主干一米以上的有200多株,最高的达7.5米,数量之多,生长之旺盛,在重庆市绝无仅有而备受专家、学者青睐。这些桫椤集中生长在终年流水不断的溪谷之间,植根于奇丽的乱石之上,构成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
桫椤沟杂树丛生,种类繁多,说它是当今难得的植物物种基因库一点也不过分。除了桫椤,园中有一绝妙树种鸳鸯树,该树最喜欢聚居,在一个小范围内聚集着好几对“鸳鸯”,它们根部缠绕在一起,中部一分为二,分出雌雄,相依相伴,有的还产生了爱的结晶,抽枝发芽,生长出新的幼苗。还有数十株叫不出名的树木,该树奇就奇在树的枝梢不结果,反而是根部结果,越是根部,果子越多越大,挂果时间从5月始到年底,时间特别长,果子由青变黄进而变红,大小状如枇杷。众多植物学家闻讯前来考察后,也说不清这树由何演变而来,是什么树种。
塘河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除石龙门庄园、廷重祠、千担岩崖墓等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天台寺、陈氏宗祠、红岩硐寨群、牌坊、栈道及闻名全国的32111钻井队英雄纪念馆遗址。
说起32111英雄钻井队,大凡60年代出生的人,对其都能说出一二。但你可知道,这个英雄群体的发生地却在江津塘河!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江津人,也是到塘河造访之时,才知晓了这一曾经在我心海中掀起无数波澜的英雄事迹,竟在我们身边,近得好像能看见当年那熊熊燃烧的火光,听到英雄们浴火奋战的声声呐喊,乃至沉重的呼吸……
1966年,四川省合江县泸州气矿32111石油钻井队,承担了四川省合江与江津交界的塘河乡上坪村6组境内的塘河一号井的钻探任务。6月21日,钻井队在此打出了第一口产量大、压力高的天然气井。6月22日凌晨一时,钻井队正在进行投入生产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关井测压时,由于气压急骤上升,井口出气的一根钢管破裂,导致高压天然气流喷出,横穿井场,冲破了钻台底下的防爆灯泡,顿时熊熊大火腾空而起,形成宽50多米,高30多米的一大片火海。钢铁井架顷刻间便被烧倒,喷气声震耳欲聋,崭新的厂房、贵重的机器及整个大气田面临灭顶之灾。危难中,钻井队的同志们迎着烈火,冒着被毒气熏倒的危险冲了上去,他们顶着湿棉被去盖着火的井口,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又顶上去,经过30分钟的生死搏斗,终于扑灭了大火,保住了气井。在这次战斗中,32111钻井队有王祖明、罗华太、张永庆、王平、吴仲启、邓木全等六位同志壮烈牺牲,21位同志负伤。32111钻井队的英雄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国工人阶级视死如归的时代赞歌。
32111钻井队血战火海的英雄事迹经《人民日报》报道后,中央授予32111钻井队“英雄钻井队”光荣称号,全国随即掀起了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习的高潮。1966年国庆节,经周总理介绍,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了英雄钻井队代表、矿总工程师兼副指挥张仲珉,工人王有发。石油部正式命名该队为“32111英雄钻井队”,把塘一井井场命名为“英雄阵地”。为纪念其英雄事迹,在井场修建了英雄事迹陈列室,内塑英雄群像,展出有关图片实物,室前砖柱高挂“英雄阵地”四个大字,成为当时全国人民瞻仰和学习之地。
为纪念32111钻井队浴火奋战的英雄事迹,邮电部于1967年3月10日发行了《纪124/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习》纪念邮票1套3枚,发行量600万套。1979年,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决定将32111钻井队英雄纪念馆迁至合江……然而,塘河作为这个英雄群体的发生地,不仅见证了那场震惊中外的32111钻井队英雄们浴火奋战的壮烈场景,更给塘河这片灵秀的土地增添了一道不可复制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人们寻踪、凭吊的目光……
从英雄浴火的辉煌壮景中回来,藏匿于塘河境内的古庄园则以形形色色、非同寻常的历史承载和珍藏,以及庄园各个家族演绎的悲欢离合、传奇过往,把我们的视线引进一段段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繁华旧梦中。
塘河众多的庄园中,不论从名气、建筑规模、年代等等方面讲,都首推石龙门庄园。该庄园位于距塘河場1.5公里处,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占地30亩,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整座庄园设计精巧,气势恢宏。据说是按八卦图思路而建。庄园内大小500间房屋穿堂叠殿,九道中门九道关,形成阴森恐怖的“龙门阵”。两厢18天井珠联璧合,雕梁画栋,豪华气派。庄园全是青石为基,砖木结构,一色的石梯和石栏杆,正厅、客堂、戏台、碉堡、花园样样皆有。庄园大门左右侧是青砖围墙,内有四重门。从朝门到天井有平行的屋脊,全为镂空雕成。庄园内大小客厅、戏台、小姐楼保存完好,蔚为壮观。步入庄园,穿房越院,重重叠叠,恍然身陷“八卦迷宫”,让人不知云里雾里,难辨东西。
相传,在1884年间,塘河富商陈四简简在半边街建房,后被洪水冲垮外半边,故改名半边街。有歌谣为证:“陈四简简,半边街修一片匾匾,甲申年一河大水,冲垮了还剩点点”。这个陈四简简就是石龙门庄园的主儿。当地坊间还有一个皇姑院的传说,称这里曾经是反清复明的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和雍正的公主一起生活的府第……传说归传说,不管是真是假?石龙门庄园依然骄傲地独立存在着,在青山绿水的护佑下,默默地面对那些流逝的繁华烟云……
廷重祠,又名孙家祠堂,位于今塘河五燕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重庆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孙氏家族中的第五房修建,占地4.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廷重祠外观与陈氏宗祠三楠祠相似,但不及三楠祠华丽。整个建筑为宫殿式,主要分正殿、中殿、戏楼三大部分。屋脊全是镂空黄绿琉璃砖砌成,两边为高耸的圆弯式和重檐风火墙。祠堂内所有地坝均用青石铺就。全部建筑外围是砖,内均为大型、圆形黑漆木桩或石柱支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彩色浮雕,金碧辉煌。民国时期,孙家曾在此办私立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作竹林小学。虽经几多岁月,风貌犹存。
昔日的廷重祠承载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孙氏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风云往事。那些随风飘散的传奇偶尔还会被人提起,然这座被称为巴蜀宗祠文化活化石的遗址,虽然满目苍凉,却将孤独倔傲的身影留在了塘河清雅山水环拥的大地上……
塘河地处渝、川、黔相交,娄山关余脉,塘河河流发源于娄山关,绕塘河流入长江。塘河境内的滚子坪山脉是道家争夺风水的宝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给塘河儿女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里,传统文化气氛浓郁,至今还延续着古老的民俗习惯:端午节龙舟赛、正月十五闹元宵、赶庙会等等,特别是塘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古代结婚习俗,让传说中的塘河,处处漾满缠绵悱恻的浪漫风情……
据《塘河乡志》记载:塘河婚俗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清朝时期传至重庆的永川、巴南、綦江以及四川的合江,贵州的赤水、习水等地。在封建社会,婚姻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妇女必须缠脚,以“三寸金莲”为美,因此结婚只能坐轿。“四清”和“文革”运动,对旧习俗一律破除,塘河婚俗也不能幸免,当时被砸烂的花轿不下百顶,特别是做工精细、工艺考究的名轿更是难逃劫难仅遗留下了20多顶,其中塘河古镇民间收藏家尹治安处的一顶花轿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保存完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塘河过去传统的结婚习俗又开始恢复,而且越来越流行,在当地形成了一支支专门从事婚俗一条龙服务的队伍,抬轿的轿夫多达80多人。塘河婚俗是塘河人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人生礼俗。包含说媒、做相、开庚、男方办嫁妆、女方办嫁妆、出阁、送亲迎娶、拜堂、办筵席酒、闹房、参厨、谢媒等十二个礼仪流程。选择旧婚俗结婚的新人,都按旧婚俗程序操办,特别是“哭嫁”已成为尊重父母的一种时尚。
哭嫁即是姑娘上轿前,即将离开父母、兄弟姐妹时的哭别。姑娘哭嫁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长大就要出嫁了,丢下父母和亲人,各奔东西,今后难得相见,不能报答养育之恩,离别亲人各自就要成家立业,要是身为男儿该多好呀,因此心里感到万分伤心;二是对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诗经·国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三是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从此就要开始为人之妇,感到非常惆怅。《周易·彖传》曰:“归妹,人之终始也”(指童年终了,成年开始)。
哭嫁的唱词也很有意思。哭自己这样唱到:是个儿子香炉脚,是个女儿香炉灰。哭爹娘这样唱道:女儿家女儿外相,十七八岁送才郎,倘若奴身是男儿,早晚二时奉高堂。自己的爹娘糍粑心,人家的爹娘两样心。哭姐妹则是:好吃柑橘要剥皮,好耍姐妹要分离,好吃柑橘要分瓣,好耍姐妹要分散。哭媒人更是入木三分:南瓜开花朵朵大,背时媒人款大话,既说东家茶不好,又说西家酒生花,提媒婆,高声骂,花言巧语闹喳喳。夸男像仙童,夸女像天仙,好看不好看,出在她舌尖。每日街上转,到处把圈圈编,东家去骗吃,西家去骗穿,只顾她包包满,哪管亡人升天不升天……
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塘河婚俗,礼节繁多而紧凑,场面盛大,具有浓郁的渝、川、黔乡土风韵。花轿、服饰做工考究,民间工艺艺术价值较高。整个婚礼过程充满了嫁娶双方的喜、怒、哀、乐,汇集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吹打乐极具地方特色,婚俗中的曲和词相当有艺术价值;婚礼的筵席具有独特的渝、川、黔菜肴风味;婚俗包含了《易经》《诗经》《三字经》等中国古代文化内涵……游客尽可从中领略塘河婚俗独特的民俗风情,或客串一回吹鼓手,做一次轿夫,扮一回新娘,体验一把花轿上下左右颠簸的乐趣。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塘河这块土地上孕育了无数凄美温婉的传说,神牛石、醉仙岩、夫妻松、鸳鸯湖、断石龙等等人文景观,都有不同的故事绵延流传。作为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塘河,清雅山水浸润的流光碎影里,泛动的是古朴苍茫、自然本真的韵律,回旋的是悠远历史走动的风声,漾起的是塘河葱绿的山水深处,那永远醒着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