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秀峰
作为社会文化传承阵地之一的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学校应该培植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通过打造学校文化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我校在打造向善文化,推进内涵发展上做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在 《辞海》中,关于 “善”的解释首先是 “善良”“美好”的意思,并且把 “善”定义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我们对 “向善教育”的解读是:“向善教育”,首先是解决怎样做好人的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德行的教育。其次,“向善教育”就是善意的教学。善意的教学总会带来好的结果。
从根本上讲,“向善”之教是让学生体会到,教学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幸福的体验,同时使其获得应有的发展。 “向善”之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我们所提倡的 “向善文化”,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我们学校大力推进和建设 “向善文化”是新时代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围绕 “向善教育”的内涵,在解码 “向善教育”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理念为“向善”。确立了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的办学理念。把培养 “有善心、有善品、有善举”的现代公民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善心”,指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公民必备的文明素养;“有善品”,指经过培育、使学生有着善意的灵魂和脊梁;“有善举”,指学生能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有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行动。
我们把学校的校风确定为:“知善、向善、乐善”;教风确定为:“善教、善导、善研”;学风确定为:“善学、善思、善行”;校训为:“择善、从善、彰善、至善”。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植善入心、举善入行、颂善为本”的“三维”育人观;确立了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学校精神。
校园环境是办学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显。构建 “向善”主题环境文化,就是让学生受到 “向善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学校本着“古今结合、兼收并蓄”的思想,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校园景观无不传承着 “向善”历史,渗透着“向善”文化。学校从楼房的命名、标语的选择、校园的绿化美化都精心规划,全方位、多角度体现 “向善”理念,使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充分彰显文化气息和 “向善”精神。学校的主体教学楼命名为 “植善楼”;综合楼命名为 “举善楼”;周转房命名为 “诱善楼”;宿舍分别命名为 “枕善楼”“从善楼”“施善楼”;餐厅分别命名为 “颂善餐厅”和 “扬善餐厅”,建成了 “向善”主题雕塑一尊。教学楼每个楼层都有与 “向善”主题相结合的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班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体现 “向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 “善德教室”评比活动,使教室成为学生的 “杨善之家”。学校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和班级读书活动启动了 “善听名曲、善读名著、善背名诗”的 “三善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精选了古今中外经典名曲在中午、放学时轮流播放,使校园处处回响优美悦耳的音乐声;教师、同学读名著,共欣赏,谈心得;朗朗诗声,响遍校园。
我们还开展 “善举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善于服务学生,善心充满校园”主题活动;在学生中开展 “善于面对生活,善于传递快乐”主题活动。这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 “向善”的感受,陶冶 “向善”的情操,孕育 “向善”的心灵。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养成 “立德向善”的习惯,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我们将“向善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第一,加强学生 “向善意识”的培养。我们从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入手,帮助学生去体会儒家思想对 “与人为善”的解读。要求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认真研读文化典籍,从而将儒家教人向善,使人性向善的思想传输给学生。规范教师言行,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根据 《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向善德育”文化的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 “向善德育”的意识。
第二,对学生进行善言教育。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家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要尊重老师,爱护同学;在社会上要尊重长者。所谓 “善言”就是在与人交往时文明用语的使用。如“对不起、请、您好、谢谢”等。见到朋友和老师要主动礼貌地打招呼。学校设 “文明话语监督岗”“我是文明小卫士”等,让学生互相监督,对学生的日常用语进行规范和要求,定期举行评比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检查自己言行的好习惯,以此来净化语言环境。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霸权话语。开展以 “善言”为主题的小演讲,说出自己 “向善教育”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善行。
第三,做好善行的实践活动。通过 “向善文化”的引领,不断开辟和拓展德育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 “向善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诵读会、论坛沙龙等形式,抓住重要传统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展板、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广播站、电子显示屏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 “向善德育”活动。结合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社区等场所开展 “向善德育”特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 “向善德育”。学校还向每一位学生布置了四份特殊的 “塑善”实践作业。即 “为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上一次班、和父母唠一次家常、与敬老院的老人拉一次手”。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长辈劳作的辛苦和治家的不易,从而增进与长辈的感情,学会 “从善感恩”。目前 “塑善”已成为凤山中学 “向善德育”的核心思想,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载体。根据学校办学历史和现状,我们提出了构建 “向善教育”核心文化课程建设思路,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设置基于 “向善”,课程实施传递 “向善”,课程评价创造 “向善”。围绕学校培养“善教、善导、善研”的雅善教师和培养 “善学、善思、善行”的美善学生的整体目标,确立了以 “向善教育”为主旨的三大课程体系,即“善学”课程体系的必修课程;“善心”课程体系的选修课程;“善行”课程体系的活动课程。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 “善学”能力的基础类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选修课程是培植 “善心”的拓展类课程;活动课程是实施 “善行”的全员参与的课程群。三大课程体系紧扣 “向善文化”这一核心,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合。两年来,我校共设置了经典诵读、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口语交际等多门选修课程。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参与菜单式选课。经典诵读则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课程。除了设置晨诵、午读时间外,还进行了晨诵课程、阅读课程的模式研究,经常组织 “晨诵课”“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汇报课”等活动。学校按年级特点把经典名著引进课堂,使课外阅读课内化。学校还推荐阅读书目开展全校共读一本书活动。
(集体出操,展示学生风貌)
(田间地头,助农生产)
为了让孩子们在艺海里遨游,在科苑里增智,在体育场上显身,学校还设置了 “校园文化节日”活动课程。开设了节日课程、社团课程、仪式课程、家长课程等活动课程。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一些看似普通的事件,赋予一种特别的意义。我校开展的 “四礼”仪式给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段精彩的初中之旅。入学时 “明善礼”活动,入团时 “向善礼”活动,八年级“知善礼”活动,毕业班 “成善礼”活动,让学校的 “向善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学校还定期开展 “崇善大课堂,你我共成长”活动,把 “崇善课堂”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今,营造 “崇善”的课堂已成为全体教师的课堂追求,“崇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语文课堂上重点突出诵读善、语言善、想象善、情感善;数学课堂上重点突出了体验成功之善、思维灵动之善、生活应用之善;英语课堂重点突出了情境善、口语交际善、互学互助之善。“向善教学”发挥了较好的教育功能。
凤山中学通过 “向善教育”的开展,不仅让师生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师生的德行和人文素养,让师生感受到善言、善心、善行所带来的文化魅力,真正感受到了 “向善文化”在引领学校内涵建设上所发挥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