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友 刘晓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也翻开了历史新画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立足发展新形势、贯彻发展新理念、满足社会治理新需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五年的社会治理工作给予了“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高度评价,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问题,不但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还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论断。
共建是基础,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强调本着政府主导的原则,在就业、收入、教育和医疗等相关民生领域,创造更多让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机会。共治是关键,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要求政府打破封闭心态,营造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氛围,为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创造条件。共享是目标,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要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确保人人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推动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政府抓好主导责任;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同时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确保人民参与治理过程、人民评判治理成效、人民共享治理成果;既要坚持用法治思维武装头脑、指导行为,又要加强德治建设,强化道德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
一是以开放共治为原则,提高治理社会化水平。治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要充分发挥社会合力的推动作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治理体系。二是以民主法治为保障,提高治理法治化水平。积极利用法治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保障执法公平性,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提高治理智能化水平。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脉搏,积极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以智能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升级公共服务。四是以专业人才为保障,提高治理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与治理水平紧密相关。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迫切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整体水平迈向现代化。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前提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生态极其复杂。
受急功近利等不良政绩观影响,当前民生类社会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食品、药品和环境等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吞噬着民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这些社会生活层面的问题与变化,对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出新课题、新挑战。
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然而,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尤其容易滋长一些不稳定因素。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个人得利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如近年来出现的少数职业访民相互借力炒作等敏感案件,通过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司法体制产生不满,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法律权威。另一类是站在人民对立面,恶意挑拨党和人民的关系。思想舆论领域的斗争不可小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肆意污蔑党和政府,发表反动言论,以诡辩术分裂党和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对社会和谐安定造成极大不良影响,对开展合理有序的社会治理工作也带来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碎片化、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迅速涌入,使社会舆论、社会行为以新的机制形成,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已难以奏效。尤其是网络诈骗、病毒木马等网络犯罪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及国家利益。据有关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为亚太区受到勒索软件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二。能否妥善解决网络社会发展问题成为当前考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现代“风险社会”,其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各类突发事件因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因此,加快改进社会服务监管体系,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风险挑战,对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也是新的考验。
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我国自古便有“国计民生”这一词组,将国家的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一起,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要积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正地惠及民生。同时,努力将改善民生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加大对养老服务、医疗保健及幼儿服务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今社会,无论是“运动暴走团”抢占机动车道,还是广场舞大妈扰民之争,都是不同利益主体博弈而形成的利益冲突。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要求,强化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突出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保障的调解机制。
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安全发展。因此,必须打牢公共安全根基。一是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体系,督促企业严格履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法定义务,让人民吃得放心;二是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公共安全制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三是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促进《网络安全法》有关法规落地实施,重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新机制。
■ 水亭醉夏 董年龙/摄
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体系立体化、智能化,尤其要将聚焦点放在依法加强网络社会治理上,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其成为社会治理伸向最基层的触角。
一个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各种不同利益群体思想碰撞交织,迫切需要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水平,宣扬社会正能量,降低社会风险;强化惩恶扬善机制,对社会失信失范失德行为进行曝光,促进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城市的常态化治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流动人口治理。二是积极主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广泛动员群众力量,推动社区居民思维方式由“我向社区要什么”向“我能为社区做什么”转变,并借此密切社区居民关系,确保政府治理和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