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农技一起讲 脑袋口袋一起富

2018-08-09 12:24徐海星
当代贵州 2018年25期
关键词:黔西县讲习所村民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徐海星

毕节市黔西县共建立了519所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覆盖了全县各乡(镇)村,不仅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宣讲到了千家万户,还把农村实用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

“谷穗扬花时如果遇到立秋,就会造成红米颗粒不饱满,就会减产。提前一周下种,就会避免这种情况。”

4月,春耕时节,毕节市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的农民讲习员代远富在田间地头给30多位村民开展了一次现场讲习活动。

像这样的讲习员,黔西共有1.49万名,这些由各级领导干部、农技专家、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讲习员队伍,通过遍布全县各乡(镇)村的519所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讲到了千家万户,把农村实用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

2017年,黔西减少贫困人口52279人、出列贫困村109个,贫困发生率从7.67%下降到1.49%。“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功不可没。通过讲习活动的开展,贫困群众不仅学到知识富了脑袋,还学到了技术富了口袋。把贫困群众的思想扶正、志向扶稳,发展的内生动力自然也就有了。”黔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智琼说。

田间地头学技术

黔西县杜鹃街道大兴社区的村民陶先伦,今年已经64岁,十多年前,他开始尝试在自家地里种大葱挣钱。

“以前我都是自己摸索着种,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如何提高单位产量,防治病虫害,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陶先伦说。

去年,大兴社区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请来了农业技术专家前来讲习,在田间地头进行培训,手把手教村民们蔬菜种植技术。

“大葱套种技术就是我在讲习所里学到的。”陶先伦说, “技术说起来很简单,大葱地里种上小葱。效果很明显,产量翻了一倍,收入自然增加不少。”

陶先伦不仅自己扩大了种植规模,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大葱。“只要是我知道的种植技术,我有问必答,希望更多的村民能靠种大葱赚到钱。”陶先伦如今是大兴社区讲习所里的“土专家”,每个月都会定期为村民们开展技术培训。

讲习所里讲技术,田间地头学方法。黔西建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来,越来越多的脱贫致富故事在全县各地发生。

林泉镇营脚村建起了大葱种植基地,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5560亩,预计今年能实现5000万元的收益,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最高收入能超过一万元。

绿化乡弯箐村村民在石旮旯地里种上了脆红李,林下套种油菜、黄豆、辣椒等矮杆经济作物,今年全村脆红李种植规模有1700亩,每亩预计收入5000多元。

金碧镇辉煌社区的村民们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3万余亩油菜,同时积极培育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今年春天吸引了大批来自全省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

……

产业兴,百姓富,黔西的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成了脱贫致富的大课堂。自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发布以来,全县各级各类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农民、农技知识培训讲习5000余场,全县调减玉米种植稳步推进。

转变观念求发展

黔西县金兰镇青华村的吴学友,早年因家庭贫困仅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辍了学,外出打工因没有文化和技术,只能做苦力当“背篼”挣钱。

后来,他因家里的一系列变故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困难,他家被认定为精准贫困户。

2017年,村里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正式开办,讲习员为他特别设计了菜单式讲习内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讲习和“多对一”讲习,他开始转变观念,决心发展产业。

在讲习员的帮助下,吴学友建起了煮酒作坊和养猪圈舍,既能煮酒卖酒,酒糟又能喂猪。现在,他每月能卖3000多斤白酒,喂养了30多头猪。细算下来,一年能有近十万元的收入。

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开展植根土壤讲习。(史开心 / 摄)

无独有偶,红林乡川洞村庆脚组的熊开军穷困潦倒了十多年,通过村里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讲习活动,让他彻底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

“之前我什么事情都不管,娃娃也没有好好照顾,没有一点出息。现在我住进了新房子,还有各种优惠政策,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给大家看看。”熊开军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如今,熊开军在村里的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平均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平时还会上山挖中药材来卖,也能增加一些收入;他还得到了精准扶贫的养鸡项目,养了100多只乌骨鸡,等这些乌骨鸡出栏时熊开军又能得到一笔收入。

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时期,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输血式”扶贫,解决迫切的生活之需,更要注重有针对性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样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黔西开展讲习活动以来,把针对贫困户的“扶志”放在重要位置,全县目前已开展教育引导式讲习1.2万余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志气“扶”了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人生命运,实现脱贫致富梦。

干群和谐心连心

大关镇前进社区的村民王光祥,因对妻子的医疗事故赔偿金额不满,常年在外上访。

2017年,前进社区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后,不仅定期开展集中讲习,还积极推行流动讲习。村支“两委”工作人员利用下班时间,走村串户进入村民家中进行讲习,实地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当村支“两委”成员走进王光祥家里时,他的抵触情绪特别强,完全不听他们的讲习内容。

“一次不行,我们就再去一次。去的次数多了,王光祥也就改变了态度。他主动向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聊起了自己上访的原因。”大关镇人大主席胡述利说,“通过我们多次的面对面讲习,王光祥最终打开了心结,决定不再上访,开始新的生活。”

如今,王光祥还主动申请当起了前进社区的民生监督员,在监督社区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其他工作,积极服务群众。

通过讲习员的流动讲习,打开上访户的心结,改变干群关系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新仁乡化屋村。

27岁的杨香连在2015年6月开始筹划修建新房。“刚开始挖地基的时候,乡里、村里的干部都前来劝阻,说这里是化屋景区规划区,不能私搭乱建,但我都没有听。”杨香连说。

后来,杨香连的新房被县执法队依法拆除了。从此以后,他就把村里的干部当成了“死对头”。

2017年4月,化屋村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员们多次走进杨香连家进行讲习。杨香连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打开了心结,开始积极参加村里的讲习活动。他通过流动讲习所学到了乌鸡养殖技术,去年,他喂养的乌鸡出栏后,获得毛收入8万多元。

“以前开群众会,村民都不愿参加。现在只要听说有讲习活动,就会早早地来到会场占座。”

“以前村民对村干部存在很多误解,对政策知识了解也不够全面,现在村民们对村支‘两委’特别信任,各项工作都更好开展了。”

一场场讲习活动,一次次流动讲习,不仅让党的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入脑入心,还切实拉近了干群关系,架起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了干部群众新动能、新状态,‘习’出了干部群众新作为、新成效,不仅提高了群众政策知晓率,还成为全县基层党建的有力抓手。”黔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启贵说。

猜你喜欢
黔西县讲习所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乌江源百里画廊
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作品赏析(3)
浅析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运行考究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