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租界也繁荣

2018-08-08 11:19陈存仁
特别文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闸北战事租界

陈存仁

上海南市、闸北曾经有过几次战争,如小刀会起义、泥城之战,以及北伐军开到上海和奉军交战,每次战争,市民都逃入租界。租界的人口,每经一次战争,就增加许多,“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人口已增加到三百万,所以一般人的观念中,“租界永远是安乐土”。

每次战争,焦点都在闸北,所以闸北的居民受到的灾难最大,居民中则以苏北各地的人为最多。可是这次八一三战争(注:淞沪会战)后,把公共租界的虹口区,划归日军接管,虹口的居民,如北四川路一带,全是广东人的市面,所以这次广东人受到的灾害也很大,但是稍有积蓄的人,都已逃出虹口区,迁居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中心区。

这时上海租界的人口,增加到三百五十万人以上,法租界毗连华界南市,租界当局深恐战争波及,早已在沿民国路(今人民路)口,装上一道极高极大的铁栅门。但是从西门斜桥起,沿着一条很长的陆家浜,通达沪西的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本来是不设防的,到战争一起,战争中心虽在闸北,法租界当局想到这次战争不会轻易结束,所以就从斜桥开始沿着陆家浜,整个法租界边缘连夜加筑近二丈高的砖墙。这道砖墙动用了数千工人,在三天之内抢建完成。这道围墙的长度,相当于香港从筲箕湾起,经轩尼诗道、皇后道,直达坚尼地城而有余。公共租界当局也接着法租界的边防区,围绕整个区域,分段堆起沙包和架上铁丝网。两个租界如此严密防范,才保障了租界市民的安全。

中国人有一种“蚂蚁经营”的精神,即使是难民,也会挣扎图存。整个租界,不但安静无事,而且一天比一天繁荣,尽管四周烽火连天,而租界内却夜夜笙歌,租界当局也把宵禁的时间逐渐放宽,从晚九时、十时、十一时,放宽到十二时为止。

留居在难民收容所的难民,白天都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小本生意,利益最厚的是抄小路向四乡去搜罗租界上所缺乏的粮食和手工物品,脱手之后,在租界上购买些五金洋杂,到四乡去贩卖。因为是个人经营的小生意,当时称作“跑单帮”,往往可以得到几倍的利钱。凡是两方面特别需要的东西,常达十倍利钱,因此不少难民,反而因为战争而步入小康,他们由难民所迁出,搬进住宅区。

当时租界上最感缺乏的是米,本来上海四乡正常米粮供应,是靠常熟、太仓等地运来的,然而还是不够,要靠泰国的“洋暹米”来补充。战事开始之后,常熟、太仓等地有米运来,米行的存粮不够充裕,于是就由顾馨一、王一亭等利用英商船只到香港采购洋米。至于五洋杂货,如火油、肥皂、火柴、香烟、灯胆等,向来大部分靠外来输入,这时人口又多,消费更大,大家感到战事一时不能结束,纷纷从事囤积,最敏感的就是那些跑单帮的小贩,个个都发了财。

战事继续到第二个月,有若干富商巨贾,在申商俱乐部天天讨论今后的经济趋势,各自的见解不同,大部分人以为国军即使英勇抗战,但防线一次一次转移,一旦日军打到苏州,政府可能就会屈服。大家想这次的战争,和“一·二八”战事不同,“一·二八”仅仅是十九路军打了个头阵,政府没有下决心全面抗战,但是这次出动的都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只许胜不能败,败了之后,再也打不下去了,所以多数人认为战事的时间不会太长,一切都作短期的打算。因而最初的时候,大商人还没有开始囤积货物。

当时有一位经济学大家马寅初博士认为,战事绝不会拖长,勸大家不要囤积居奇,否则将来是要后悔的。商讨完毕之后,有一个颜料商人,轻轻地对我说:“马寅初虽是经济博士,但是所说都是书生之见,我的看法和他完全相反。”我也看不出前途如何,只能唯唯诺诺地敷衍了一阵。谁知道经济博士的看法,竟然完全错误,而这位平凡的颜料商竟是看对了,他到后来发了数百万的大财。

(摘自“搜狐读书”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闸北战事租界
扬童心文化 育童心少年——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基于儿童观少先队活动剪影
木兰从军
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上海闸北沿河道路粤秀路的设计
闸北信访代理制度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